摘 要:研究花椒樹枝干害蟲臺灣狹天牛的綠色可持續(xù)控制技術。通過篩選抗蟲品種,綜合應用人工釋放天敵昆蟲管氏腫腿蜂、招引捕食性益鳥等生物防治措施,配置喬木隔離林帶、加強肥水管理等生態(tài)控制措施,人工機械防治、燈光誘殺和冬季清園等物理機械防治措施,將花椒樹臺灣狹天牛蟲株率由46.2%控制在1.8%,一年防治多年有效,成本低廉,增產效果顯著。
關鍵詞:花椒;臺灣狹天牛;綠色可持續(xù)控制技術
1995年春,在本地花椒樹上發(fā)現一種枝干害蟲,發(fā)生危害嚴重。經鑒定,該蟲為臺灣狹天牛(Stenhomalus taiwanus Matsushita)。該蟲在我國臺灣、河北、山西大量發(fā)生,在山東省尚屬首次發(fā)現。自1997年開始,筆者對該蟲害的綠色可持續(xù)控制技術進行研究,現將其技術要點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區(qū)概況
山亭區(qū)位于泰沂山區(qū)西南部,屬于低山丘陵地貌類型,多裸巖溝壑,土壤為褐土。氣候屬于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適宜栽培花椒,全區(qū)花椒栽培面積7000hm2,花椒收入占全區(qū)林果業(yè)收入的25%。近年來,臺灣狹天牛發(fā)生危害一直很嚴重,1995年發(fā)生危害面積達4000hm2;山亭鎮(zhèn)、辛召鄉(xiāng)等地一些花椒園平均蟲口密度6.8頭/株,高者達180余頭。受害椒園枝條枯死,樹勢變弱,平均減產約10%。試驗地設在山亭區(qū)山亭林場及山亭鎮(zhèn)棗樹嶺、高山后、西峪村等花椒園。椒園在石灰?guī)r山坡上,土壤為壤土,土層厚度30cm。臺灣狹天牛連年發(fā)生,1997年蟲株率38%,蟲口密度7.4頭/株。
1.2 試驗內容
1.2.1 生物防治 篩選抗蟲品種;人工釋放天敵昆蟲管氏腫腿蜂;招引捕食性益鳥。
1.2.2 生態(tài)控制 根據立地條件進行樹種、品種的選擇、配置和加強土肥水管理,以增強樹勢、提高抗蟲性。
1.2.3 物理機械防治 采用簡單器械如木錘、網袋等及利用害蟲的假死性等習性進行擊殺、捕殺;利用害蟲的趨光性,采用白熾燈、高壓汞燈、黑光燈和頻振式殺蟲燈等誘殺;剪除病蟲枝及清掃椒園枯枝,壓低蟲害發(fā)生基數。
1.3 樣地確定及樣株調查
根據試驗目的及花椒園面積確定樣地多少和大小,一般每園設5塊樣地,每塊面積666.7m2,采用對角線法或隔數株抽樣法取樣,每塊樣地取樣20株,進行防治效果調查。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物防治
2.1.1 篩選抗蟲品種 1998年,對山亭鎮(zhèn)東水峪15年生花椒不同品種的抗蟲性調查結果表明:當地鄉(xiāng)土品種小紅袍抗性最強,蟲株率15%;大紅袍抗性較強,蟲株率36%;大青殼抗性弱,蟲株率高達52%。
2.1.2 釋放天敵昆蟲的防治效果 2002年,在山亭鎮(zhèn)西峪村24年生大紅袍花椒園進行人工釋放管氏腫腿蜂防治效果試驗,結果見表1。不同時期和不同釋放數量,對防治臺灣狹天牛均有較好的效果,以5月中旬和8月中旬釋放效果最好。5月中旬每株釋放管氏腫腿蜂1~5頭,釋放后第22天寄生率達63.5%~73.4%,至9月中旬達90.5%~95.6%;蟲株率由釋放前的37%,1年后降為3.5%~1.6%;第3年蟲株率有所增加,但仍低于4.8%。8月中旬每株釋放1~5頭,釋放后第22天寄生率達72.8%~88.6%,至9月中旬達93.6%~96.7%,蟲株率由釋放前的43%,1年后降為2.8%~1.4%,第3年蟲株率略有回升,仍低于4.2%。試驗結果表明,8月中旬和5月中旬,每株釋放管氏腫腿蜂3~5頭,可在3年內持續(xù)控制臺灣狹天牛的危害。為確定每株釋放管氏腫腿蜂的數量,應于釋放前取樣樹調查狹天牛蟲口密度,按每頭管氏腫腿蜂可控制3.4頭狹天牛幼蟲計算,確定每株釋放頭數。本試驗每株釋放管氏腫腿蜂3~5頭的防治效果無明顯差異,為降低經濟成本,以株釋放3頭為好。
2.1.3 招引捕食性鳥類 據調查,啄木鳥、黑卷尾鳥等捕食性生物對防治臺灣狹天牛幼蟲有一定的效果。試驗采用入秋后在花椒園附近800m內的高大喬木樹干4~6m高處掛一段招引木的方法招引啄木鳥和黑卷尾鳥。招引木的做法是將直徑20cm、長50cm的圓木,劈成兩半后,挖空中間心材,兩端不挖,對接捆扎而成。啄木鳥進出口由它自己啄孔,使啄木鳥在林內定居。每20~26hm2林地內設置巢木三組,每組4~5根。
2.2 生態(tài)控制
主要是合理配置樹種、品種。在樹種配置上,采取每20~30hm2,呈隔離帶狀配置0.2~5hm2楊樹、麻櫟等喬木樹種,起到招引捕食性鳥類及自然隔離的作用?;ń菲贩N采用抗性和適應性強、豐產優(yōu)質的大紅袍品種。此外,對栽植于山坡地的花椒樹,整修梯田、加深活土層、生長季節(jié)采用穴貯肥水和樹盤覆草、秋季果實采摘后施廄肥,可顯著增強樹勢,起到良好的防蟲作用。
2.3 物理機械防治
2.3.1 除蟲器械治蟲 試驗表明,采用簡單器械如木錘、網袋等進行人工擊殺幼蟲和捕捉成蟲,能有效控制蟲害發(fā)生。5月下旬至7月中旬,利用狹天牛成蟲的趨光性,采用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等誘殺,每2hm2放置1盞燈具,也有較好的殺蟲效果。
2.3.2 人工防治 1997~1999年進行人工防治試驗表明,6~7月份,利用害蟲成蟲的假死性,晃動樹枝,揀拾消滅成蟲;及時剪除花椒被害死枝,并在冬季修剪時清除受害嚴重的主枝等,大大降低了蟲口基數,防治效果良好,蟲株率僅5%。而未進行人工防治的對照園蟲株率高達44%。
2.4 配套防治技術效果
綜合應用生物防治、生態(tài)控制和物理機械防治等的配套技術對臺灣狹天牛的防治效果見表2。
從表2可看出,綜合應用生物防治、生態(tài)控制和物理機械防治等配套防治技術,對臺灣狹天牛具有顯著的防治效果。應用配套防治技術的3個花椒園片223株花椒樹的蟲株率只有1.8%,而對照(未進行任何防治)園片225株花椒樹的蟲株率高達46.2%。進行配套技術防治的3個園片平均666.7m2干花椒殼產量為95.8kg,比對照增產7.7kg。2.5 綠色可持續(xù)控制技術防治成本核算
采用配套可持續(xù)控制技術防治成本主要包括人工費、管氏腫腿蜂費用和器械費等。1998年對蟲株率高達34%的22年生大紅袍花椒園的配套防治成本為:每hm2釋放管氏腫腿蜂855頭,成本10.2元;人工防治用工3個,工時費90元;其他費用開支9元,合計109.2元,每666.7m2僅7.28元。其中,人工釋放管氏腫腿蜂等生物防治有一年防治多年受益的效果,10年的試驗結果表明,其有效控制期至少為3年。
3 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大紅袍花椒品種抗蟲性較強,臺灣狹天牛蟲株率較低,產品品質優(yōu)良,應推廣栽培。5月中旬和8月中旬,人工釋放天敵昆蟲管氏腫腿蜂,每株3~5頭,可有效地控制臺灣狹天牛的發(fā)生危害,其效果至少可維持3年。招引啄木鳥、黑卷尾鳥等捕食性益鳥,配置楊樹、麻櫟等喬木樹種作隔離帶,加強土肥水管理增強樹勢,機械防治,燈光誘殺,人工捕殺及冬季清園等措施,對減輕臺灣狹天牛的發(fā)生危害均有較好的效果。綜合應用上述生物防治、生態(tài)控制和物理機械防治等方法,進行配套技術防治,對臺灣狹天牛的發(fā)生危害有顯著的防治效果。在應用中可以人工釋放管氏腫腿蜂等生物防治和人工清除受害枝等物理機械防治為主,生態(tài)控制做為輔助措施。本防治技術防效顯著;不使用化學農藥,對產品和環(huán)境無污染,產品品質優(yōu)良,食用安全;一年防治,多年有效,且成本低廉,為綠色、可持續(xù)控制臺灣狹天牛發(fā)生危害的防治技術,可以在有臺灣狹天牛發(fā)生危害的花椒產區(qū)大面積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小娣,張宗文.花椒害蟲種類調查研究.山東林業(yè)科技,1995(2).
[2] 果樹主要病蟲無公害綜合防治技術.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