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的發(fā)射成功,讓很多國人立即想到一個問題:中國人何時能夠登上月球?為此,記者就這一問題采訪了中國“嫦娥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如今,在“嫦娥一號”成功發(fā)射之后回顧他的回答,能讓人更理性地認識我國的探月技術水平。
記者:中國即將實現(xiàn)探月,那么離登月還有多遠?
歐陽自遠:我國現(xiàn)在的航天工程,包括衛(wèi)星和載人航天,都在地球周圍運動;而像探月這樣的深空探測,則要求飛離地球。目前(2005年),我們所有的衛(wèi)星只能離開地球3~4萬公里,要提升到平均38萬公里那樣一個遙遠的距離,需要強大的經濟、科技發(fā)展的支撐。就拿探月來說,要求有新的火箭、新的通信和測檢方法;而登月,則需要攻克更多難題:
首先是火箭的運力。要登月,就得攜帶很多東西。既要有能上月球的東西,也要有讓宇航員回來的能源,需要兩個有強大動力的飛船。
其次是進入月球區(qū),要減速,讓飛船穩(wěn)定地在月球軌道上運行。這要求有極其精確的計算。做登月準備時,登月艙和服務艙要分離,一個上月球,一個準備接宇航員離開月球。這就要求兩者實現(xiàn)對接,這是一個技術難題。
除此之外,登月時,要在復雜的月球環(huán)境中找到一個登陸點實現(xiàn)登陸,要有宇航員走出飛船進行探測活動;回來時,還要讓登月飛船有足夠的動力,讓宇航員返回,等等。
記者:我國為什么要開展探(登)月計劃?
歐陽自遠:雖然我們可以借鑒他國探(登)月的成果,但很多科學技術還得靠自己去研發(fā)。目前,在太空運行的800多顆衛(wèi)星中,美國占了一半,中國只有34顆。中國導航定位系統(tǒng)用的是美國的系統(tǒng),中國所有的火箭、飛機、輪船、汽車甚至包括人,美國的系統(tǒng)都可以監(jiān)控。
探月的真正價值不是許多人能直接意識到的,如同第一顆衛(wèi)星上天時,人們無法想象它會有多大價值。以美國“阿波羅”計劃為例,它不但帶動了美國科技、經濟、軍事等的發(fā)展,還衍生出了3000多種技術成果,可應用在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僅使美國在科學技術上領先,在政治、經濟上的地位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此外,人類所有關于月球的知識,絕大部分是來自于“阿波羅”計劃,而這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最近,美國人有個測算,“阿波羅”計劃投入與產出的比例是1∶14。
記者:中國探(登)月技術水平與世界領先水平有多大差距?
歐陽自遠:世界上已有960多人次進入過太空,我們的航天英雄楊利偉是第413位進入太空的人。2005年,全球各地都在網(wǎng)絡上觀看了美國實施的“深度撞擊”工程,美國的發(fā)射器準確撞擊了距離地球幾億公里的彗星,證明他們遠程打擊的精確度在幾億公里外的誤差還不到1公里——這就是美國的科學實力!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蘇聯(lián)、美國做過許多探月和登月工作。蘇聯(lián)有3次無人登月取樣,只取到300克月球物質樣品。美國則有6次、共12名宇航員登上月球,取得了381.7公斤的樣品。而美國“阿波羅”號登月行動中的很多環(huán)節(jié)我們還未試驗過,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攻關。
事實上,即便是無人月球探測,也需要“循序漸進”地分步走:第一,要有一顆可以穩(wěn)定繞月球飛行的衛(wèi)星,對月球進行全面探測;第二,要實現(xiàn)更為艱難的探測器軟著陸,甚至有機器人走上月球進行精細探測;第三,要考慮把采集到的樣品送回地球上。
當然,“嫦娥工程”中也有許多技術與嘗試,是開創(chuàng)性的??梢哉f,在國際探(登)月領域,美國、俄羅斯是第一梯隊,中國、歐盟、日本是第二梯隊。有人打比方說,中國是“二鍋頭”——第二梯隊的領頭人,這很能概括中國航天技術的實力水平。但有一點,我們有自己的優(yōu)勢,那就是我們的發(fā)展速度總是讓人很吃驚。
摘自《環(huán)球人物》2007年第40期
編輯/王文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