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Becoming Jane》
時間/2007年8月
Becoming Jane……噓,這可不是夏洛特·勃朗特筆下的那個家庭教師dane Eyre,而是英國文學史上鼎鼎大名的Jane Austin,簡·奧斯丁小姐……嗯,我們必須這么稱呼她,因為這位活得短暫卻有六部經典留存世間的女士終身未嫁。
像電影的名字那樣直呼她本人的名字好像跟她有多熟一樣我還是不敢,倒不是怕詞鋒銳利的她在天上俯視地上這么莽撞的一個我時說一大堆讓人聽著臉紅而又沒辦法辯駁的關于禮貌禮節(jié)和個人操守的教訓,而是出于書迷對作者的敬重,所以還是叫她們的姓氏吧——勃朗特和奧斯丁冥冥中還真有不少關聯(lián):勃朗特出生后的第二年,奧斯丁過世了;她們都出生并生活在英國的鄉(xiāng)間,家境都不富裕,都不是獨生女,除了姐妹,家里還都有一個男孩子,勃朗特與一個弟弟,奧斯丁有一個哥哥,不同的是勃朗特的弟弟只會惹麻煩,被稱作家里的“暴君”,奧斯丁的哥哥卻始終陪伴著自己的小妹妹,還幫她出版小說。還有一點不同的是,勃朗特在38歲那年歷經磨難終于和Arthur Bell NIcholls先生結婚,但是第二年就死了 。
這部電影似乎是為了回答“為什么一個像奧斯丁這樣聰明又漂亮的小姐卻沒有結婚?”的問題而拍的,至少它要在電影中給這個謎題一個合理的解釋。同時代的女作家?guī)缀跞济\坎坷,除了努力工作的勃朗特,還有奧斯丁的偶像拉德克利夫夫人,她在決心用寫作掙錢養(yǎng)活自己之后,也不得不離婚了。電影特地把奧斯丁去拜訪她時所看到的自由而孤獨的情形詳細描繪了一番,仿佛想用這有點無奈的一幕來暗示奧斯丁本人的命運——雖然奧斯丁去拜訪她時,身邊是有一個特別出色而且非常喜歡她的年輕律師勒弗羅伊先生陪伴著。但如果他真是奧斯丁的真命天子,是她所有小說的靈感來源,那么為什么最后不能在一起呢?
電影開始是一個清冷的早晨,奧斯丁勤奮地寫作了一晚之后心情亢奮地跑到鋼琴面前狂奏一曲,搞得她還想多睡會好覺的爸媽怨聲載道,讓人覺得她真是任性、直率,還有點神經質。然后是她姐姐的訂婚儀式,所有人都在期待她的朗誦,那一刻,她又顯得那么聰慧、溫柔、妙語如珠,俏皮得不得了。然后勒弗羅伊先生出現(xiàn)了,他年輕英俊,而且是從倫敦來的律師,對這些住在鄉(xiāng)下生活圈子單調狹小的人來說,簡直太引人注目了??墒撬孟袷菍iT為了掃奧斯丁的興而來的,就在大家對剛才原創(chuàng)的朗誦贊不絕口的時候,這位先生輕描淡寫地說了句“為這點虛榮的掌聲沾沾自喜實在是目光短淺”,就把奧斯丁剛剛對他萌生的一點好奇和好感無情地打壓下去。這多像達西先生和伊麗莎白的初次交鋒,兩個同樣傲慢的人在經歷無數(shù)偏見之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對方正是值得自己真心愛慕的人。奧斯丁漸漸發(fā)現(xiàn)勒弗羅伊先生的確有資格說那樣的話,他的博學多識、聰明慧黠都令她傾倒,而她的熱情剛強、才華洋溢也讓他越來越喜歡,兩個人很想在一起。
然而現(xiàn)實卻給他們出難題。要明白這一點,首先我們要了解,當時,也就是十八世紀末的英國,人們的命運是由社會階層的高低決定的,而社會階層的高低取決于擁有的土地。排在最上面的當然是貴族,他們擁有大片的土地;其次是地主,然后是律師、醫(yī)生、牧師,最后是商人。勒弗羅伊雖然是個律師,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窮小子,奧斯丁的牧師家庭當然不能接受他,而奧斯丁在不顧一切和他私奔之后,卻在路上無意間發(fā)現(xiàn)一封家書,里面寫的是貧寒家庭對兒子殷切的期待,這讓奧斯丁悲哀地發(fā)現(xiàn),身無分文的自己對他只是一個拖累,于是主動放棄了。所以悲劇的根源在于,在那個時代,兩個窮人不可能幸福地在一起。
這樣的解釋讓人感到沮喪,即使電影的結尾,若干年后兩人再相逢,一個已經是名作家,另一個非富則貴,女兒也長大成人,成了她的書迷。兩個人互相凝視,什么話都沒說。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親切的收獲,比如從此再看奧斯丁的書,會留意到她在辛辣刻薄之外,不忘把每列相愛的人安排得不是門當戶對,就是一方必定有足夠的財富使他們沖破一切阻隔,最終美滿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奧斯丁用一枝洞察人情世故的筆,執(zhí)著地寫她曾短暫擁有、雖永遠失去、卻始終相信的理想的愛情故事。
編輯/淘 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