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春拍以來。以香港蘇富比為龍頭的中國宮廷工藝品拍賣一直成績非凡,除這次蘇富比“清宮遺珍”專拍令人刮目相看外,其他國寶級拍品也拍出卓越成績,當中之珍品來自歐洲及美國私人收藏,包括瓷器、玉器、琺瑯彩工藝品等,現(xiàn)在都已回歸華人手中。
國寶1:
九鑲帶鉤
精美程度堪稱國內(nèi)第一的“中華第一帶鉤”;底部銘文至今仍未破解的兩件“光武帝劉秀御用漆器”,形狀類似故宮國寶的“蓮鶴方壺”,身世至今仍是謎的春秋青銅器“四羊方壺”——將于11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2007秋季拍賣會上亮相。
上述四件均屬自海外回流的國寶,最引人注目的是“九鑲帶鉤“。這只帶鉤長28厘米,寬4厘米,是迄今為止我國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帶鉤,被專家稱為“中華第一帶鉤”。
雖然經(jīng)歷了2000多年的歲月沉淀,但這只帶鉤上鑲嵌的5塊純金螭龍,依然金光燦爛,奪人眼目,而鑲嵌的4塊古和田玉,已經(jīng)變成了棗蜜色,充滿了歷史的滄桑感和凝重感。帶鉤通體用錯金銀工藝包裹,那細膩的線條、繁復(fù)的文飾,代表了中國古代金屬工藝的最高水準。九鑲帶鉤之名,既由這9塊鑲嵌而得名,我國古代,能有身份用“九鑲”工藝的,只有國之君王。
這只帶鉤最令人震驚的地方,還不是巧奪天工的5塊純金高浮雕螭龍,也不是超凡絕世的通體金銀錯工藝,而是帶鉤的原料——鐵。要知道,中國大規(guī)模使用鐵器是從東漢開始的,之前之所以鐵器不夠普及,不是當時人不知道鐵的好處,而是沒有很好地掌握從鐵礦石中提煉出鐵的方法。在冶煉技術(shù)沒有大規(guī)模普及的情況下,能夠獲取天然鐵的最好途徑就是隕石——盡管隕鐵也極其稀少。
有關(guān)專家鑒定,這只帶鉤所用之鐵,就是隕鐵。在戰(zhàn)國和西漢早期,隕鐵之珍貴,于黃金白玉何止千倍。大家從史書上和野史中,經(jīng)常能看到戰(zhàn)國時候,有一車黃金、幾車黃金,或者數(shù)萬金之類的記載,但是從未見過一車鐵,或者數(shù)萬鐵之類的記載,可見鐵之珍貴。
皇朝·誠銘拍賣公司總經(jīng)理黃子瑛女士透露,帶鉤是戰(zhàn)國和西漢文物的代表,但一般都是小器物,而這只帶鉤能做得如此巨大,且不惜成本,可見帶鉤的主人是一代梟雄,胸懷博大,氣勢恢弘;該國當時也必然國力鼎盛,君王才能夠如此揮金如土,甚至“武裝到牙齒”。
國寶2:
乾隆白玉鶴鹿同春筆筒
香港佳土得將于11月27日的秋季拍賣會上,隆重舉行“瑰玉清雕Alan andSimone Hartman重要玉器珍藏”(Ⅱ)專拍,呈獻近100件精品,預(yù)料總成交額逾8000萬港元,將引起收藏家們的激烈競投。
此私人珍藏由美國著名藏家及亞洲藝術(shù)古董商Alan Hartman與夫人SimoReHartman經(jīng)半個世紀精心搜集而成,涵蓋新石器時代以至宋,明及清代的玉器珍品:珍藏的第一部分已于2006年11月推出,多件拍品均以高價成交。
Alan Hartman之父親是一名備受推崇的亞洲藝術(shù)古董商人和收藏家,于1927年在紐約開設(shè)其第一家藝廊。在父親的熏陶下,Alan Hartman對亞洲藝術(shù)品亦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早于12歲時,Alan Hartman己開始收藏玉器,自此與玉結(jié)下不解之緣。他與夫人憑著超凡品味及深厚經(jīng)驗,搜羅了無數(shù)精美無瑕的珍品。
這件白玉鶴鹿同春筆筒,估價10,000,000-15,000,000港元,白玉質(zhì),呈圓筒狀,底承五如意云頭足。器壁通景琢山水人物圖,風格像中國的畫卷。整體雕工淳樸自然,山勢重迭,峰巒起伏,古松挺拔,樹下長靈芝數(shù)株,山邊溪水潺潺,祥云飄浮,生機盎然。人物刻畫栩栩如生,仿佛有身臨其境,處身于太平盛世的仙境之中。此類通景畫雕琢的風格是由康熙時期青花瓷筆筒得到啟示,多被用于大型的玉器上,在清18世紀乾隆時期最為流行。
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無一不祈盼自己能夠健康長壽、幸福吉祥,因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中,工匠們運用不同的工藝方式表達了渴求生命、向往長壽的意愿。松樹、仙鶴和梅花鹿在傳統(tǒng)祝壽紋飾中是幾乎是不可缺的祥瑞之物。
筆筒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喜愛的文房用品之一,它既可供使用,又可作觀賞,因而書房的陳設(shè)高雅便成為品評文采的標準之一,各種式樣精美的筆筒應(yīng)運而生,許多供皇室御用的筆筒,成為中國歷代工藝品寶庫中的精品。此器精雕細琢,可能為目前所見私人藏家拍品中尺寸最大的筆筒,相當難得。
另據(jù)專家分析,到目前為止,此筆筒可能是在私人藏家拍品中尺寸最大的一個,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有一件比此筆筒只大一公分的白玉筆筒。
國寶3:
乾隆白玉圓璽
香港蘇富比一連四天的秋季拍賣會已經(jīng)在10月9日率先結(jié)束,創(chuàng)下了1,552,412,500港幣的高價(約2億美元),標志著蘇富比在香港拍賣系列歷史最高總價的誕生。所有珍貴拍品總預(yù)估價逾10億港元。當中最為轟動的是“清宮遺珍”中所拍賣的——清乾隆帝御寶題詩“太上皇帝”白玉圓璽,以港幣46,247,500元成交,超出預(yù)估價的兩倍,亦破了玉器拍賣的世界紀錄。
此圓形御璽,以溫潤乳白的白玉精琢而成,印面以篆體淺陽雕“太上皇帝”四字,是于乾隆皇帝85歲,改當太上皇帝時制造,有200多年的歷史。現(xiàn)場所見競投相當激烈,第一口叫價900萬元,于五分鐘內(nèi)叫價42次,有十多個買家參與競投,最后由一位中國收藏家競得。這場特設(shè)專拍的30件“清宮遺珍”,總估價為2億至2億7000萬港元,于19世紀中或后期四散至國外。
國寶4:
鎏金銅觀音菩薩立像
紐約佳士得也提早于9月19日舉行了“中國陶瓷、玉器及工藝品及Meriem重要鼻煙壺珍藏拍賣,總成交額逾1,7297美元,成績驕人。拍賣會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收藏家的熱烈競投,不少珍品均以高于估價多倍成交,當中最矚目的是一尊云南大理國12世紀鎏金銅觀音菩薩立像,以逾1,945,000美元成交,是原先估價的5倍。
此立像來自一個美國中西部家族之珍藏,觀音菩薩右手結(jié)安慰印(梵語vitarkamudra),左手結(jié)施與印(梵語varadamudra)。此觀音菩薩造像外貌與眾不同,身型瘦長,面容眉目清秀,額上鑄有袖珍無量佛坐像,頭上辮發(fā)以及身上穿戴之珠寶首飾均造型精細,是一件非常難得的藝術(shù)珍品,極具收藏和歷史價值。
專家認為,鎏金銅佛像近兩年稱為雜項市場的亮點,而反映到紐約市場中受到藏家關(guān)注的是一些早期銅鎏金佛像,而非在中國香港市場和內(nèi)地市場中受到追捧的明清時期的銅鎏金造像。這其實反映的是紐約等國際市場藏家更喜歡“老”古董,一些市場中比較少見的銅鎏金造像更對他們的胃口。
國寶5:
康熙御制銅胎
琺瑯花卉圖鼻煙壺
同樣是當天的紐約佳士得拍場,在“Meriem重要鼻煙壺珍藏”專拍中,一件清康熙御制銅胎琺瑯花卉圖鼻煙壺,經(jīng)過一輪激烈的競投下,由買家以逾657,000美元投得。
康熙年間,頂尖的工匠集聚京師,宮廷更請來一批法國畫師,專研琺瑯彩、粉彩,畫琺瑯大行其道,奠定清朝瓷器盛世的基礎(chǔ)。此壺應(yīng)是康熙時期畫琺瑯鼻煙壺較早的作品,為內(nèi)府所制,數(shù)量極少,現(xiàn)知傳世只有13件,此壺是當中唯一帶有原裝琺瑯蓋的一件,非常珍罕。其圖飾自然淡雅,一面繪玫瑰牡丹搖曳生姿,色澤絕美;另一面繪天竹,以及寓意吉祥的萬壽和蟠桃紋飾。制作難度極高,實為不可多得之精品。
據(jù)相關(guān)人士透露,本場收藏來自于瑪麗·瑪格利特·楊,她是一位加拿大的藝術(shù)品收藏家,但是已于2005年逝世。她早年在英國哥倫比亞大學(xué)學(xué)習(xí)哲學(xué),主要收藏20世紀家加拿大藝術(shù)品以及中國的鼻煙壺。她收藏的鼻煙壺品多為精品,并且經(jīng)常出借藏品給畫廊和博物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