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仕女畫”
“仕”在古代的本義為“做官”,所以“仕女”主要指古代宮女、貴族官僚家庭的婦女?,F今語義有所進化,“仕女”基本成為古代美麗、聰慧女子的代名詞。“仕女畫”是指傳統(tǒng)國畫中的女性題材作品。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講,它出現較早。兩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tǒng)仕女畫風格已經初步形成,東晉顧愷之就是當時仕女畫家的杰出代表。發(fā)展到唐代,仕女畫進一步繁榮,尤其是中唐朱景玄的《唐朝名畫錄》中首次出現仕女畫科,標志著仕女畫的成熟與獨立,此時還出現了張萱、周等代表性仕女畫家。宋代不僅繼承了晉唐題材,還出現許多故事化、生活世俗化的仕女圖,代表者有李嵩、王居正、李公麟等人。元代王振鵬、張渥,明代仇英、唐寅、陳洪綬、崔子忠,以及清代的余集、董琪、改琦、費丹旭等人都是世人熟知的仕女畫能手,他們的大量創(chuàng)作讓元明清仕女畫發(fā)展得更加蓬勃、壯大。
二、仕女畫在元代景德鎮(zhèn)青花瓷中的應用
瓷胎表面繪畫不同于紙絹,只有元代景德鎮(zhèn)青花瓷的成功燒制,解決并證明了瓷胎繪畫也可以達到類似紙絹的藝術效果,才促使人物畫大量應用于景德鎮(zhèn)制瓷業(yè)中。在這種情況下,仕女圖也順理成章跨入青花瓷裝飾舞臺。
現今傳世元青花瓷器中的仕女圖題材,藏于日本出光美術館的昭君出塞圖蓋罐(圖1)繪畫最為精妙,不僅反映出高超的繪畫技術,也體現了當時景德鎮(zhèn)的青花制作水準,可以說是當時青花仕女圖中的頂峰杰作。另外,通過拍賣公司輾轉藏家手中的元青花庭院人物大罐(圖2)也是當時的典型代表之一,其繪畫布局在永宣時期一直被視為典范。
三、明代仕女圖官窯器的制作
就官窯器而言,我們暫時還沒有發(fā)現洪武時期的人物圖制品,所以明代景德鎮(zhèn)御廠瓷的仕女畫器物主要集中在永宣兩朝,以宮廷、閨閣婦女為主。對比先前元代仕女圖布局,永宣構圖與其存在很多相似處,說明明代御廠制品很大程度借鑒了元代青花裝飾,二者的緊密關系對深入研究兩代仕女畫瓷器發(fā)展提供了有力證據。
永樂時期的仕女畫制品(圖3、4)不是太多,無論器型、圖案都沒有宣德朝豐富??梢哉f,在整個明代御廠瓷中,宣德朝的仕女器制作最鼎盛,不論造型、構圖都為明代之首。較為人們熟悉的圖案有吹簫引鳳、仙女乘鶴(圖5)、亭榭納涼(圖6)、蕉葉題詩(圖7)、秉燭夜游(圖8)、焚香拜月、乘輦駕鹿等,基本都是根據古代神話傳說、歷代詩詞意境描繪所得。
宣德朝之后仕女圖器物制作銳減,成化朝也罕見仕女制品。相反,曾經難得一見的高士圖開始流行,代替了仕女畫位置,這些變化都隱約能夠讓人感受到統(tǒng)治者的不同喜好給御廠瓷紋飾發(fā)展帶來的影響。
四、清代仕女圖官窯器的制作
根據繪畫史看,傳統(tǒng)仕女畫在晚明至清初曾經出現創(chuàng)作較為繁榮的局面,并影響到了景德鎮(zhèn)瓷器制作。清代康熙時期仕女圖在御廠中再受重視,人物內容仍以宮廷、閨閣婦女為主(圖9-10)。為迎接康熙帝壽辰,御廠還制作了不少例如麻姑獻壽之類的仙女圖案制品(圖11-12),將其稱之為仕女圖可能因不嚴謹而存在爭議,所以筆者不多涉及??滴醭伺畧D對雍正朝影響比較大,雍正時期基本沿襲了前朝制作、繪畫風格(圖13-14),較少出現突破。
清初內府除了制作仿永宣仕女題材制品外,還在乾隆時期出現兩大突出變化。首先,清宮內務府造辦處琺瑯作開始制作琺瑯彩仕女畫制品(圖15-16),該變化將仕女畫提升到當時官窯瓷制作的最高檔,可以明顯看出乾隆帝對仕女畫的熱衷與喜愛。其次,采用西方繪畫風格的西洋仕女畫在瓷胎畫琺瑯(圖17)中大量使用,這與該朝金屬胎畫琺瑯制作一致(圖18),相關制品不勝枚舉,成為西洋文化進入清宮、西畫影響中國傳統(tǒng)畫的重要標志。
除了造辦處琺瑯作繪制的仕女圖制品外,傳統(tǒng)風格器物并沒有停滯,古代故事、宮女(圖19)等繪畫仍有很大進步。借助于新興各類彩釉,它們比康雍時期更自然、生動。直到嘉慶時期,景德鎮(zhèn)的官窯仕女圖制品依然一絲不茍、可圈可點。
五、總結
對比明清兩代官窯中的仕女畫,能夠發(fā)現兩個時期仕女畫的一些差異。明代永宣青花易于渲染,因此顯示的線條有時不太理想,總體風格傾向于唐代仕女畫特征。清代官窯器中的中國仕女圖注重線條,使用夸張的削肩、尖臉、柳腰,體態(tài)比元、明時期纖弱許多,具有濃厚的清代氣息。西洋仕女則以西洋畫法為主,側重明暗,仕女們也豐胸寬肩,與中國傳統(tǒng)仕女存在極大差異。根據這些不同特點,我們能夠進一步了解明清官窯仕女繪畫存在的各自差異,為瓷器斷代提供更多有利信息。
(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