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類的地方就有風土人文,人類所有民族的風俗都有著濃厚的地域色彩。在元旦即將到來之際,伴隨著新春的臨近,我們將各地民間風土習俗中的傳統(tǒng)年俗文化奉獻給讀者。
元旦
說年俗,首先要從新年的第一天“元旦”的來歷說起。
中國的元旦,據(jù)傳說興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霸币辉~最早出現(xiàn)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另一種說法為,中國最早稱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從哪日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統(tǒng)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從漢武帝起,才規(guī)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歷,亦即農(nóng)歷或陰歷,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元旦。
今天所說的“元旦”,是指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的陽歷。為了區(qū)別農(nóng)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春”恰在農(nóng)歷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農(nóng)歷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jié)”,陽歷一月一日定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jié)日。
由于世界各國所處的經(jīng)度位置不同,各國的時間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如大洋洲的島國湯加位于日界線的西側(cè),它是世界上最先開始的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慶祝元旦的國家。而位于日界線東側(cè)的西薩摩亞則是世界上最遲開始新的一天的地方。按公歷計,我國是世界上第12個開始新年的國家。正因為如此,許多專家學者認為,“元旦”在中國是個尷尬的節(jié)日。從名字上講,它是中國自己的節(jié)日,但從立法上講,它卻又是個從西方引來的洋節(jié)。它既不像西方宗教節(jié)日那樣有文化內(nèi)涵,也沒有中國自己的傳統(tǒng)民俗。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民俗專家蕭放教授說:“一個節(jié)日的成立,除了時間有一個特定的選擇外,它還應(yīng)該有一個基本的文化內(nèi)容。按照中國傳統(tǒng),每一個節(jié)日都會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和風俗,例如元宵節(jié)吃元宵、端午節(jié)吃粽子??芍袊鵀楹挝í氃┤鄙龠@些元素?這是因為現(xiàn)在的元旦并不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元旦對于中國只是個符號,沒有任何的民俗內(nèi)容,沒有在老百姓中形成習慣性的生活方式,所以很多人感到元旦空洞,和星期天沒太大差別?!?/p>
接下來連接元旦和春節(jié)的臘八節(jié),就顯示出了濃郁的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氣氛。
臘八
古時的“臘”是祭祀的意思。遠在商周時代,我國就有連天地、神靈、祖先一起祭祀的習慣,把這種綜合祭祀,叫做“合祭”。這種祭祀,表達了古代人一種樸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動,意思是說一年到頭了,能得到豐衣足食,該感謝神靈啊!于是就選擇臘月初八這一天,煮上一鍋“臘八粥”,借以祭奠神靈,慶賀豐收,預祝來年更大豐收。這就形成了臘八節(jié)吃臘八粥的風俗。
臘八節(jié)在傳承過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傳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nèi)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壽??梢姰敃r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后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qū)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紅豆、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币灿屑影斯饒A、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又有營養(yǎng),確實能增福增壽。
臘八在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民俗謂之臘八,是春節(jié)前的第一個節(jié)令,此后“年味”日漸濃郁起來。臘八吃臘八粥的食俗,在我國已有千年之久了,別有一番來歷。
由于版面有限,我們簡單介紹幾種不同地區(qū)臘八粥的做法。
北京
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里則稱“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頗有京城特色。
山東
在山東“孔府食制”中,規(guī)定“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用薏米仁、桂圓、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還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是為點綴。這種粥專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種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給孔府里當差們喝的。
浙江
浙江人煮臘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熒實、蓮子、紅棗、桂圓肉、荔枝肉等,香甜昧美,食之祈求長命百歲。據(jù)說,這種煮粥方法是從南京流傳過來的,其中內(nèi)含若干傳說。
四川
四川地大人多,臘八粥做法五花八門,味道甜威麻辣,而農(nóng)村人吃咸味的比較多,主要是用黃豆、花生、肉丁、白蘿卜、胡蘿卜熬成的。異鄉(xiāng)人來此品嘗,雖入鄉(xiāng)隨俗,但很難習慣?,F(xiàn)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稱風味各異。臘八與粥可謂密切相關(guān),而粥喝在臘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樣,喝出了水平。
從各地的臘八粥制作材料可以看出每個地區(qū)的風土與農(nóng)作物生產(chǎn)的關(guān)系。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但有一點是相同的,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余”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喝完臘八粥。家家開始宰年豬,互相請吃殺豬酒,還有人家將婚嫁活動安排在這一天舉行,故有民謠日“臘八臘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凡此種種,自有不同情趣。臘八和臘八粥表達的只是古代人一種樸素的心理活動。
“臘八”一過,就開始清掃屋宇灰塵,為過大年做準備工作,趕集置辦年貨。正如一首兒歌所唱:“臘八到,過年了。爺爺好喝老白燒,奶奶愛吃胡花椒,媽媽要扯花布料,娃娃要響大麻炮,樂得爸爸哈哈笑”。
在臘八節(jié)的歡笑聲中,春節(jié)來臨了。
春節(jié)
春節(jié)是最能反映一個國家和民族風土文化的節(jié)日。
中國的春節(jié)是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tǒng)意義上的春節(jié)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jié)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shù)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nèi)容?;顒迂S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shè)有“灶王爺”神位。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jiān)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lián),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送灶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shè)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并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涂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涂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边@是用糖塞住灶王爺?shù)淖?,讓他別說壞話。
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考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xiàn),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問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shè)計的調(diào)節(jié)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于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jù)現(xiàn)實生活需要,發(fā)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梢姡趥鹘y(tǒng)社會里,民眾生活秩序是依賴著民俗進行調(diào)節(jié)的。
洗浴
傳統(tǒng)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于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nóng)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jié)(正月初一)首尾相連?!俺Α敝械摹俺弊质恰叭?;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布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這是農(nóng)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布新,消災(zāi)祈福這個中心。
貼門神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后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于門。傳說中的神茶、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后,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guān)羽、張飛像為門神的。
此外還有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貼掛千等,這些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
開門炮仗
正月初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拜年
拜年是春節(jié)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里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后,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jù)彼此的社會關(guān)系,大體可分四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家,須帶禮物。二是禮節(jié)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就要買些禮物,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于左鄰右舍的街坊,見面彼此說“恭禧發(fā)財”,在屋里坐一會兒而已。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
此外還有“占歲”、“送窮”、“開市”、“谷日”等年歲期間的日子排列。占歲之說始于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后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則所主之物不昌。后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后代由占歲發(fā)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的風俗。
這些特定的日子一直延續(xù)到元宵節(jié)。
元宵節(jié)
每年農(nóng)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jié)過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元宵節(jié)。
正月是農(nóng)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xù)。元宵節(jié)又稱為“上元節(jié)”。元宵由糯米制成,或?qū)嵭?,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后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民間的傳統(tǒng),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jié),其樂融融。
元宵節(jié)也稱燈節(jié),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jié)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p>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jié),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xù)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jié)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guī)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出現(xiàn)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jié)時制謎,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觀燈
關(guān)于元宵節(jié)放燈與觀燈習俗的來歷,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現(xiàn)摘錄其一,與讀者分享’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只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chǎn)通通燒掉。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危險,偷偷駕著祥云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fā)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xù)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chǎn)。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后來,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nèi)容。
從元旦到元宵節(jié),囊括了中國年俗文化的形成和所代表的歷史傳承。本期《焦點》所講述的只是浩瀚年俗文化中的一小部分,目的在于使讀者窺一斑而知全貌,理解和認識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風土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