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球迷的潛意識里,足球比賽防守前場任意球時要搭設人墻,早已成為了順理成章的事情,以至于大家把排人墻的種種規(guī)矩和妙處都忽略了。足球是一種制約與反制約、協作與反協作的博弈,而人墻恰恰集中體現了限制與協作的智慧,它讓進攻方不再一馬平川,從而增加了比賽的難度和懸念。我們如果從各個角度梳理人墻的方方面面,就可以發(fā)掘出許多有趣的東西。
人墻的種種規(guī)矩
除了罰球區(qū)內的間接任意球,一般來說,在主罰任意球時,防守方人墻必須退夠10碼(9.15米)。這樣的規(guī)定由來已久,因為現代足球比賽人墻距離罰球點10碼,是一種相當微妙的平衡點,太遠了罰球隊員就可以輕松踢出帶有弧度的球繞開人墻,太近了又會使得進攻球員一籌莫展。德國科隆體育大學的專家鮑曼就曾表示,人墻距離罰球點10碼是個相當完美的距離,就像黃金分割應該取0.618一樣。
在比賽中到底應該怎樣排人墻,與戰(zhàn)術需要、對手狀態(tài)和球場的具體情況有關。在大多數時候,人墻須由4到6人組成,前衛(wèi)和前鋒也可以參加,守門員決定人墻擋哪一邊,他就會主守另一邊。人墻防守的一側,最外邊的隊員應當是站在對方罰球點與本方門柱一側的連線上(他也應該是身材最高的)。人墻應排列緊密,不留空隙。
作為防守直接任意球最重要的屏障,搭建人墻的隊員平均身高越高,對手弧線球進門的幾率就越小。在世界杯歷史上,德國隊的人墻就是所有參賽球隊中平均身高最高的,所以日耳曼軍團也是被對手直接任意球破門最少的球隊之一。人墻的高度除了取決于身高,還要看球員的起跳。當然,組成人墻的隊員對于起跳時機的把握也相當重要,因為有些狡猾的球員喜歡專罰地滾任意球。
排人墻的幾名隊員,搭配要盡可能合理。最高的球員應該封住守門員最難撲救的角度,高矮球員排列的順序也比較考究。在比賽開始之前,主教練通常都會安排相關的部署,比如誰挨著誰,位置應該怎么站等等。當然,據稱有些叱咤風云的名帥,根本就不注重細枝末節(jié),莫里尼奧在接受采訪時就表示,他從來不強調最基本的東西,因為如果有球員需要他提醒最基本的東西,那個球員就不配在切爾西踢球。
人墻的由來和發(fā)展
人墻的由來幾乎可以追溯到現代足球運動的開始階段,那時候隊員排人墻是為了避免太容易的進球,因為在19世紀的足球比賽里,雙方的進球很容易就能突破兩位數。事實上,人墻在阻止對方進球方面也確實收到了奇效,英國比賽的進球數因為人墻的出現有所減少。由于那時候還沒有多少任意球高手,因此球員對于如何“射穿”人墻普遍辦法不多。
在19世紀很少有人掌握香蕉球和落葉球技術,那時候的罰球隊員主要還是在力量和角度上做文章,所以其直接射門被人墻擋出的概率相當大。就像英國足球作家戴維斯在其著作《足球史》中所提到的:“那個時候有些氣急敗壞的罰球者會故意把憤怒發(fā)泄在人墻上,既然很難繞過人墻,那么就讓足球結結實實地踢到那些排人墻的球員身上吧!”
正是因為人墻的巨大威懾力,才讓足球運動在發(fā)展過程中誕生了不少新的規(guī)則,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點球的出現。1891年英國全國錦標賽上,斯托克市隊與諾丁漢郡隊展開了激烈的廝殺,諾丁漢郡隊在取得了1∶0的領先優(yōu)勢后就全力防守。由于當時沒有紅黃牌的規(guī)則,諾隊球員不惜以惡劣的犯規(guī)來破壞對手的進攻,即便送給對手任意球,他們也能夠通過人墻來化解。
歷史性的時刻發(fā)在比賽結束前2分鐘,當時斯托克隊的一名前鋒帶球突入禁區(qū)形成單刀,結果被諾隊后衛(wèi)從身后鏟倒。那個時候禁區(qū)內犯規(guī)也是判罰任意球,結果斯托克隊最后時刻的任意球被人墻擋出,遺憾地輸掉了比賽。賽后斯托克隊寫信到英國足協申訴,強烈要求取締禁區(qū)內的人墻,同年英國足協接納了斯托克隊的意見,規(guī)定禁區(qū)內的罰球和禁區(qū)外的罰球應該有所區(qū)別,即禁區(qū)內的罰球不允許人墻進行隔擋。1905年,國際足聯也接受了這樣的規(guī)則,再后來罰點球更是成為各隊120分鐘難分伯仲后決定勝負的方式。
任意球大師和籬笆戰(zhàn)術
隨著現代足球技術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弧線球已經成為球員們普遍掌握的腳法,而且那些任意球大師更是把力量、弧度和角度拿捏得恰到好處,人墻的作用已經不像以前那么明顯了。有些任意球大師甚至不習慣沒有人墻的遮擋,因為他們在訓練時就會苦練繞開靜態(tài)人墻模型的罰球,如果面前突然不再有齊整的人墻,那反而會讓他無所適從。
馬特烏斯、科曼、濟科、巴拉科夫、巴喬、米拉伊洛維奇、儒尼尼奧、卡洛斯、貝克漢姆、巴斯勒等球星都是一等一的任意球高手,他們都有各自的殺手锏來繞開人墻。面對這些大師級的任意球人物,人墻除了起到證明任意球弧線的優(yōu)美作用外,別無它用。在保加利亞任意球大師巴拉科夫的告別賽中,球員們甚至故意排起了兩層人墻,以此來表達對罰球者巴拉科夫的敬畏。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墻并不是靜態(tài)不變的,防守者隨時都在利用規(guī)則,以提高人墻的防御力,其中不乏各種小伎倆,比如趁著裁判不注意努力向前移動以縮短與球的距離,或者在裁判鳴哨之前就沖出去封堵射門的角度。排列人墻的球員往往都具備了協同保護意識,他們會奮不顧身地撲向飛過來的皮球。
許多名帥還專門圍繞人墻制定了“籬笆戰(zhàn)術”,也就是說一支球隊在防守任意球時以人墻為中心,其他人分布在險要位置協防,這樣就形成了立體的防守體系。籬笆戰(zhàn)術通常都會有10人參與進防守中來,這樣就封殺了進攻球隊的前進空間,從這個角度上來講,籬笆戰(zhàn)術的提法是相當形象和準確的。
人墻的代價
一名高水平的力量型任意球主罰者,能將球踢出至少每小時150公里的速度,這時高速飛行的足球就像重炮一般。人墻雖然美其名曰為“墻”,但那畢竟是由血肉之軀組成的,要想保護大門的安全,排人墻的隊員們必須做好犧牲自己身體的準備。盡管比利時聯賽球員工會發(fā)起過讓球員在身上佩帶護具的呼吁,但很快被當時的歐足聯秘書長約翰松否決了。
在1990年的意大利世界杯上,馬特烏斯曾經創(chuàng)造過時速210公里的任意球紀錄,當時有運動力學專家預言,這已經是任意球的極限數值了。不過在上賽季的葡超聯賽中,里斯本競技的巴西球員羅尼在距離罰球點16.5米處踢出了時速高達222公里的直接任意球,門將即使能在0.1秒的時間內做出反應,也無法阻止球飛入網窩。幸虧這個球最終是直接竄入球網,如果有哪名球員敢于舍身堵槍眼的話,后果不堪設想。
在1998年的法國世界杯上,德國隊與南斯拉夫在小組賽里狹路相逢,結果南斯拉夫的任意球大師米哈伊洛維奇任意球重炮轟門,人墻中的“金色轟炸機”克林斯曼應聲倒地,當時飛馳的足球擊中了克林斯曼的腹部,克林斯曼在場上休克了數分鐘之久。憑借著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堅強的毅力,克林斯曼隨后蘇醒了過來,到場的球迷紛紛起立,為“金色轟炸機”鼓掌,同時也無不驚嘆米哈伊洛維奇超硬的腳頭。電視臺的解說也夸張地表示,被米哈伊洛維奇的任意球擊中,就像發(fā)生了交通事故一樣悲慘。
對手主罰任意球的時候,男足隊員都會本能地護住襠部,女足隊員則會把手臂抬到胸前。有好事者把這樣的圖片放在一起貼到網上搞笑,事實上,這只是球員的正常保護措施。在當今越來越強調力量和對抗的足球運動里,每一名球員都必須學會保護自己,人墻中的運動員如果不事先保護好要害部位,等球飛出來時再躲閃是根本來不及的,而且為了大門的安全,人墻不能隨便躲閃的。
要不要取消人墻
近年來有一小撮個人或團體叫囂著消人墻,而他們的理由不盡相同。就目前來看,這些說法都不能完全站得住腳,取消人墻恐怕只是少數人一廂情愿的幻想罷了。
荷蘭足球的傳奇人物克魯伊夫早在踢球時就建議球隊在防守任意球時不要擺人墻,因為那樣會阻擋守門員的視線。此外,當進攻方迅速將球傳出時,防守方就只能面對局部以少防多的形勢,此時被輕松逾越的人墻反而成了擺設。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不排人墻可以節(jié)省大量的兵力,在禁區(qū)防守和外圍策應上都可以多出不少人,這樣在解圍后打反擊的機會將更多。
球王貝利也是取消人墻的大力提倡者,但他的出發(fā)點卻與克魯伊夫不同,貝利視功利足球如糞土,他看不慣人墻阻礙進攻天才們施展才華。貝利曾說過:“想象一下,你從中場開始帶球過人,過了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你接近禁區(qū)了,這時候對方犯規(guī),你獲得一個任意球,出現在你面前的是一堵墻!這是很荒唐的事情,為什么我們不去改變它,拆了這堵墻呢?”
從向一些足球欠發(fā)達的國家和地區(qū)推廣足球運動的角度講,改變規(guī)則取消人墻,或許是值得嘗試的辦法,但是考慮到人墻在現代足球史上的意義和使得足球比賽更具挑戰(zhàn)和變化的特點,國際足聯對取消人墻的呼聲始終置之不理。
2002年韓日世界杯巴西隊與中國的比賽,巴西人就詮釋了克魯伊夫和貝利的思想精髓,他們在防守中國隊任意球時不設人墻,而是很有層次的排開,等待中國隊毫無威脅的任意球發(fā)出后,桑巴軍團就可以迅速搶斷組織快速反擊。那場比賽巴西隊不設人墻的戰(zhàn)術讓人們記憶猶新,可以說這樣的舉動也顛覆了球迷對“任意球必設人墻”的傳統認知。
人墻的故事
翻開厚重的足球史,圍繞人墻展開的斗智斗勇的故事比比皆是。防守方希望把人墻的防御能力最大化,而進攻方總是試圖找到人墻的破綻。1974年西德世界杯,東德隊與巴西狹路相逢,當時巴西隊獲得了任意球機會,東德開始組織人墻,巴西球員約濟尼奧此時跑到人墻中間與東德隊員站在一起。當時東德隊員還笑話約濟尼奧的愚蠢,在他們看來,巴西7號這樣做,純粹是等于幫助他們防守??僧斃锞S利諾的直接任意球罰出后,約濟尼奧迅速閃開,東德球員眼看皮球從人墻縫隙穿過飛入球門。憑借此球,巴西隊1∶0擊敗了對手,而約濟尼奧從內部擊破人墻的方式,后來也被普遍學習。直到現在,我們也能間或看到這種在比賽中破解人墻的辦法。
在上賽季的歐洲冠軍聯賽中,英超勁旅曼聯與里爾隊在1/8決賽中狹路相逢。在雙方的首回合較量中,坐鎮(zhèn)主場的里爾給曼聯制造了很大麻煩,場上局面始終處于膠著狀態(tài)。比賽進行到第83分鐘,曼聯在前場獲得了一個位置不錯的任意球。當時里爾球員還在與守門員交流該如何搭人墻時,吉格斯的任意球已經快速罰出。對于對手迅雷不及掩耳的任意球轟門,里爾隊毫無防備,吉格斯合理利用規(guī)則,幫助曼聯“挫敗”了里爾的人墻。盡管此球一度引起了爭議,里爾隊也向歐足聯發(fā)起了強烈抗議,可吉格斯的任意球快發(fā)實際上是征得了裁判同意的,與其說里爾隊比竇娥還冤枉,不如說吉格斯更善于鉆規(guī)則的空子。
1998年法國世界杯阿根廷與英格蘭之戰(zhàn)堪稱經典,潘帕斯之鷹的任意球戰(zhàn)術尤其讓人稱道。當時阿根廷隊的貝隆將任意球傳給埋伏在人墻后面的薩內蒂,英格蘭隊員組成的人墻幾乎沒有發(fā)揮任何作用。阿根廷隊妙到毫巔的任意球配合扯開了移動速度較慢的人墻,這也是球隊通過完美傳遞突破人墻的經典案例。
當然,人墻在與罰球方的較量里被戲耍的時候總是少數,根據統計,即使是托蒂那樣的任意球高手,也頂多只有罰10個任意球命中1球的破門率,人墻在防守任意球時的巨大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各支球隊都在搭人墻的方法上絞盡腦汁,比如阿賈克斯在90年代中后期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頗具特色的人墻戰(zhàn)術,在對方起腳主罰任意球的瞬間,阿賈克斯隊的五人人墻會朝兩個方向迅速散開,這樣既擴展了防守的寬度,又不會阻擋守門員的視線,堪稱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