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賣血者,我是一名在校大學生,我只是想義務(wù)獻血,可是沒有機會。
第一次聽說大學里有義務(wù)性質(zhì)的獻血活動,是在我讀高二的時候,我覺得這件事情很有意義,很期待自己也能奉獻一點愛心。后來考上了大學之后,我第一次想獻血的嘗試卻在輔導員老師的勸說下夭折。輔導員以大一同學的體質(zhì)弱年齡小為理由,表示不同意?!按笠坏膶W生都還是小孩子!”輔導員的話都成了真理。等到大二吧,那時應(yīng)該有資格了吧!我這么安慰自己。只是后來有一件事讓我很不解,同班的另一個成績很好的女生卻得到了輔導員的批準,這是為什么呢?
今年我又被擋在了獻血的隊伍之外,不過,這一次我弄明白了這里面的玄機。
為了鼓勵同學們?nèi)カI血,學校是有相應(yīng)的補助政策的,只是各個學校的政策不一樣罷了。我們學校的補助政策(或叫獎勵政策)是這樣的:每個同學每獻一次血能有7個行為積分的加分。而這個行為積分是和年終獎學金的評比直接掛鉤的。在學年成績的計算中,行為積分乘以20%后的分數(shù)即被加在個人學年的總成績上。也就是說,獻一次血能帶來1.4分的加分。比如說,一個同學的年終學習成績平均分為90分,那么獻血后,他的總分數(shù)就變?yōu)榱耍梗保捶?。在成績排名靠前的同學之間,1分就意味著幾十個名次的差距。而名次決定著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獎學金的歸屬。
這也就是為什么學長們都聲稱“獻血”為“賣血”的原因。獻血期間總能聽到諸如“賣了血我拿一等獎學金,不獻就是三等”的對話??上攵?,這個獻血的名額會是多么地搶手。
名額的分配方式分為兩種形式:第一種形式是由各個院系組織的集體名義的獻血。一個院分配到相應(yīng)數(shù)目的名額(比如我就讀的院系今年為60個)并由院系領(lǐng)導最終確定名單。通常這些名額早早就已經(jīng)被那些成績優(yōu)秀或者在學生會有背景的人所內(nèi)定。往往學院別的同學根本不知道有這么一回事。另一種形式是由學校的某個組織面向全校的同學發(fā)放名額,而這個名額也是相當有限的,約120個。這點名額竟也如禮物一般在各種人際網(wǎng)上流動,義務(wù)性質(zhì)的這個活動被弄得像地下工作。于是也就出現(xiàn)了這么一種諷刺場面:想奉獻愛心的同學看著獻血車停在自己學校卻無法獻血。
如今的大學校園里竟如此功利!我感覺真的很心寒。我是為那些為了獎學金而獻血的人心寒,他們的道德感何在?我是為那些出于真心想獻血的人心寒,某些人的丑惡動機污染了他們圣潔的行善;我還為那些出于真心卻獻不了血的人心寒,他們有獻血的義務(wù),卻沒有獻血的權(quán)利!
我覺得“大學生義務(wù)獻血”的“義務(wù)”二字應(yīng)當抹掉,并將“獻”字改為“賣”!
好一幫“義務(wù)獻血”的大學生!
(選自《南方周末》2007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