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的啟蒙教育主要是由父母和爺爺來完成的。從小,爺爺梁維清就寄予(yǔ)他很高的希望,在8個孫子當中最疼愛梁啟超。母親趙氏更是對他愛護備至,在他只有3歲的時候,媽媽就開始教他認字了。4歲的時候,爸爸又開始教他讀《四子書》和《詩經(jīng)》等。
小梁啟超在讀書之余,也像其他的孩子一樣喜歡爬山、打鳥、乘船、觀海和游古廟。在茶坑村有一座古廟,廟里面珍藏著40多幅古畫,還有24位在中國歷史上有作為的忠臣圖像以及在民間流傳廣泛的24位大孝子的漫畫。爺爺每年正月十五都要帶著梁啟超進廟觀畫,并且十分認真地給他講解墻壁上懸掛的古畫上的故事。
“這個人叫朱壽昌,可是有名的大孝子啊!他為了尋找自己的母親,連官都不做了。這個呢,就是岳飛,他為抗擊金人的侵略(qīn lüè)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后來受到奸臣的陷(xiàn)害,但老百姓的心里都記著他……”
小梁啟超一邊仔細地看畫,一邊傾(qīng)聽爺爺?shù)慕陶d,這樣一些歷史知識就在觀燈賞玉的時候記下來了。
在封建社會,年輕人的理想就是讀書——考科舉,然后升官發(fā)財。梁啟超的家人也希望他早日考中秀才、舉人,將來好光耀梁家的門庭。在梁啟超只有9歲時,就到廣州考秀才去了,但是這次考試,梁啟超卻沒有能夠通過?;剜l(xiāng)后,他更加發(fā)奮努力讀書。廣泛地閱讀各種書籍(jí),學識有了進一步提高。
1884年初冬,他第二次到廣州應考。這次他終于取得了成功,成為年僅11歲的秀才,補博士弟子員。11歲的孩子成為秀才,這在中國科舉史上是不多見的。
主考官、廣東省學政使葉大焯十分驚異,他特意找來梁啟超和其他幾位年紀小的秀才“試以文藝”。結(jié)果在幾個人當中,只有梁啟超回答得條理清晰(xī),極少差錯,葉大焯對他簡直是贊不絕口。此時的小梁啟超看到葉大人很喜歡自己。忽然有了一個想法,于是他跪(guì)倒在地說:“大人,我父親今年就要過70大壽了,學生希望能夠得到您的墨寶,以祝賀他老人家福如東海,不知道大人可否賜(cì)墨?”
葉大焯一聽,更加高興了,說:“難得你一片孝心,我當然高興了?!庇谑?,他就提筆寫了一篇祝壽文。文中除祝梁啟超的父親壽辰之外,又含蓄(xù)地表達了對梁啟超的贊美之詞。
清代的一省學政為三品大官,當梁啟超把那張祝壽文懸掛于家中之后,引得村中男女老幼都絡繹(luò yì)不絕地前來祝賀,人們對梁啟超小小年紀就有如此了得的才學稱贊不已。梁啟超則興高采烈地在人群中跑來跑去的,心里既自豪又高興。
梁啟超中秀才5年以后就考中了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