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有一個世代讀書做官人家的孩子,非常善于寫文章。這孩子滿懷信心地到縣里參加童子考試,考試結束后,父親想了解他考得怎么樣,就讓他背誦(sòng)自己寫的文章。父親聽了以后,非常滿意地說:“你一定能考第一名!”
可是,等到公布考試成績的時候,這孩子卻沒有考上。父親感到很奇怪,就去縣里責備縣里的考官。考官拿出這孩子的卷子,原來,他寫的字好像沒有蘸(zhàn)墨水,只是用了若有若無很淡的墨,整張卷子上好像鋪了一團迷霧,讓人看不清字跡。父親回家后非常生氣,讓這孩子跪在臺階下面,用非常嚴厲的口氣責問他為什么會這樣。這孩子回答說:“唉!平時在家里,都是書童替我磨墨的,誰想到考場里沒有書童,我只好用筆把硯臺上的一點余墨舔起來寫字,所以字就寫得淡了……”
古人寫字用毛筆,寫字之前,先要在硯(yàn)臺里加水,磨墨。這位本來很聰明的孩子,已經習慣了書童幫他磨墨,自己竟然連磨墨都不會。雖然他文章寫得很好,但由于在考場上沒人幫他磨墨,他只得用硯臺里的剩墨書寫試卷。最后,主考官因為認不清他寫的字跡,使本應考好的他考試失敗了!看來,有些習慣雖小,關鍵時候卻能夠成為一個人進步的大障礙(zhàng 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