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診室里,常聽到媽媽們抱怨:如今的孩子的心思很難猜,想的和說的不一樣,說的和做的不一樣。為此,她們啼笑皆非,甚至惱羞成怒,認為孩子不誠實、不聽話,故意跟大人作對,于是對孩子輕則訓(xùn)斥,重則打罵。其實,大多數(shù)孩子是被冤枉和誤解了,原因在于媽媽們不了解孩子在不同時期的心理特點。
案例一:拗著干的孩子
健健3歲5個月了,能吃能喝能睡,生活有規(guī)律,長得特別健壯,胖嘟嘟的臉,轉(zhuǎn)碌碌的黑眼睛,很少哭,一逗就笑,特別好帶。還不到一歲便開始呀呀學(xué)語,愛模仿大人的動作,稚氣的樣子很滑稽,常令人捧腹大笑??勺罱鼖寢尠l(fā)現(xiàn)健健變了,經(jīng)常跟大人對著干:遞給他平時愛玩的玩具,他把它丟到一邊卻鬧著要玩相對危險的玻璃器皿;看見隔壁家的煌煌跟著爸爸媽媽去動物園,他吵著也要去,媽媽答應(yīng)到周末全家人一起去,可到了那一天他卻賴著不動,說要跟玩具熊玩。很快,大人發(fā)現(xiàn),只要你反著說話就能對付這個小家伙:他不愿穿褲子,你說“不給你穿褲子”,他馬上自己穿起來;他不愿吃飯,說“不準你吃飯”,他立馬端起飯碗扒拉起飯來,塞得兩個腮幫鼓鼓的,搞得爸爸媽媽哭笑不得。
心理點評:人們都知道青春期的孩子逆反,殊不知人生第一反抗期卻在三到四歲之間。這時幼兒的大腦皮層快速發(fā)育,語言、運動能力大大提高。孩子驚喜地發(fā)現(xiàn),吃喝拉撒包括玩都不用再像過去那樣,完全依靠父母才能完成。每當他學(xué)會、掌握并獨立完成一個動作,他便享受到成長帶來的快樂。他對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想試探自己的能力邊界到底有多遠,誰剝奪他獨立行動的機會他就和誰急!明白了這種心理,就不難理解,這個年齡段的幼兒為什么不聽從父母的指令而自行其道了。
心理指南:了解了這些,做父母的就該明白孩子的一些行為不是故意跟你作對,而是成長的體現(xiàn)。父母不用再像過去那樣,事事都幫他操心,要做的是盡量給他提供空間,讓他自己去探索和嘗試新奇、有趣的事。孩子和父母間需要一定距離,也需要有一根“線”連著。幼兒對危險是沒有預(yù)見能力的,當孩子走到“懸崖邊”時,可以用父母手中這根線把他拉回身邊,同時可以讓他知道知道危險的邊界在哪,積累成長的經(jīng)驗。記住,父母千萬不能時刻緊緊拽住孩子的衣角。否則,孩子不是與你對抗到底就是成為永遠長不大的“乖寶寶”。
案例二:言不由衷的“洋娃娃”
雯雯6歲,上學(xué)前班,她文靜、乖巧,嘴巴很甜,圓圓的臉上有兩個可愛的小酒窩,一頭齊耳短發(fā)加上一雙烏黑會說話的大眼睛,像個可愛的洋娃娃。爸爸媽媽經(jīng)營一家電腦公司,每天早出晚歸,照料孩子的事就交給了奶奶。奶奶很疼愛雯雯,每天去接她放學(xué)時,看到其他小朋友都吵著爸爸媽媽買這買那,就問她要點什么,可她總是搖頭。有時路過面包店,她眼睛一動不動地看著新鮮出爐、香噴噴的面包,卻對奶奶說面包不好吃。她看到小朋友手上拿著剛買的奧特曼或芭比娃娃,也會流露出羨慕的神情,可嘴巴卻說“我不喜歡”。鄰里街坊都夸她是個懂事的好孩子,常常拿她作榜樣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可雯雯隔壁家有個老師卻說,雯雯太乖巧了,反倒讓人擔憂。
心理點評:這個老師的擔憂是有道理的。孩子1周歲便能區(qū)分“我”和“他人”不再是一體了。大人最愛逗孩子:你手里的糖糖給我吃好嗎?”1歲的孩子雖有不舍,還是把糖塊遞了過去,因為他知道這樣做會得到贊許,意味著以后能得到更多的“糖”??梢哉f,孩子的“社會化”從1歲就開始了。有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長大后也不會把握人際界限,不能適應(yīng)環(huán)境,處處碰壁,這是“社會化不足”的表現(xiàn)。而雯雯恰恰相反,是“過度社會化”。究其原因,應(yīng)是源于父母愛的缺失。雯雯的爸爸媽媽忙于工作,疏于對雯雯的照料,更缺乏和她的情感交流,這導(dǎo)致雯雯在內(nèi)心世界里形成了“自己是弱小的,不值得他人重視、呵護”的概念。久而久之,孩子變得不再主動表達自己的要求,當有意愿想要獲得什么時,便反向表達以避免挫敗感。然而,孩子的內(nèi)心卻渴望被關(guān)注、被呵護,她唯有迎合他人、成為他人眼里可愛的“洋娃娃”,才能討人喜歡,獲得關(guān)愛,才會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才不會被忽視。慢慢地,孩子內(nèi)心壓抑的東西越來越多,變得越來越不快樂,越來越在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態(tài)度,變得退縮、不自信。從健康心理的角度來說,“乖孩子”有時心理問題更多,而且更隱蔽,不易被家人及周圍人察覺,長大后才表現(xiàn)出明顯的心理障礙。
心理指南:父母的愛從孩子一出生開始就是無法替代的。一些父母往往以為孩子還小,不記事,怎樣做都不會對他的未來造成影響。雯雯的故事提醒我們,有責(zé)任心的父母會多鼓勵孩子大膽表達自己的需要和真實的情感,會告訴他們哪些要求合理哪些不合理,會對孩子的要求給予充分的理解,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地訓(xùn)斥孩子。孩子能從中感受到爸爸媽媽永遠是愛自己的,并相信自己無論怎樣都是可愛的。如此,快樂和自信時刻圍繞在他身邊。
案例三:愛叫板的“金剛”
15歲的張勁在媽媽的強拉硬拽下來進行家庭治療。媽媽哽咽地道出,張勁從小學(xué)到初一學(xué)習(xí)一直很好,也很懂事,初二開始,他卻像變了個人一樣,粗聲粗氣地對父母說話,一回家就把自己關(guān)在房間里。媽媽擔心他學(xué)壞,千叮嚀萬囑咐,不許這樣,不能那樣,必須怎樣。張勁在家里就像被一張密不透風(fēng)的網(wǎng)罩著,喘不上氣來。他自稱是被圍追的“金剛”,只想剪爛這張網(wǎng),只想逃,根本無心學(xué)習(xí)。越是這樣,媽媽手中的網(wǎng)線拽得越緊,一向不管事的爸爸也想用拳頭來制服兒子?!敖饎偂备鼞嵟?,處處頂撞父母,出言不遜,還兩次離家出走,學(xué)習(xí)成績一落千丈,與父母的關(guān)系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張勁的父母曾到學(xué)校了解情況,同學(xué)們都表示很喜歡與打扮前衛(wèi)又豪爽仗義的張勁交往,在老師眼里張勁是個有個性、有點另類但不失禮貌的孩子。張勁的爸爸媽媽不明白:兒子在家和在學(xué)校怎會判若兩人?
心理點評:中國有句老話:孩子不管長多大,在父母眼里永遠是孩子。許多父母與張勁的父母一樣,忽視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點,用一成不變的教育手段管教孩子。要知道,這時期的孩子,身體慢慢成熟,開始與家庭以外的成員建立親密關(guān)系,逐漸形成自己的個性并開始有自己的社會價值觀。他迫切想擺脫父母的影響,經(jīng)常通過與父母的對抗來證明自己長大和獨立了。張勁在的潛意識里,清楚父母最看重什么,自己學(xué)習(xí)不好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報復(fù)。他憤怒的情緒通常指向最親近最親密的父母。我們的父母總認為孩子還沒有判斷好壞、利弊的能力,怕孩子走太多的彎路,殊不知,在我們幫助孩子做出正確選擇的同時,也剝奪了孩子學(xué)習(xí)自己做選擇并為自己的選擇負責(zé)任的權(quán)利。等他成人以后,要么不會做選擇,要么就把做出錯誤選擇的責(zé)任完全推給父母。
心理指南:很多父母感嘆:“現(xiàn)在的孩子輕不得重不得”。其實從古到今,沒有一條河床是直的,孩子走彎路也是必然的。青春期的孩子性別意識和攻擊感急劇高漲,常常闖禍,父母應(yīng)積極回應(yīng)孩子,接納他,勸導(dǎo)他,學(xué)會理解、尊重、信任和包容。尤其對有個性的孩子,要有足夠的耐心,不要為孩子“怪異的思想”和“大逆不道”的行為惱羞成怒、氣急敗壞。父母的態(tài)度端正了,孩子就會把重心放在“自我同一性”的思考上,當他的態(tài)度也端正后,自然就會少走些彎路。劉墉說吃飯時看到兒子左耳戴著一只耳環(huán),就坐到他右邊去,“眼不見心不煩”。劉墉的做法值得我們許多青春期孩子的家長借鑒。
(實習(xí)編輯:何日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