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我們基本了解了各種附加技巧的剪輯方法,它們當中有些是非常常見的手法,有些卻已經很少能看到了。這同時也證明了,電影這個行當的確是“喜新厭舊”,今天的寵兒很可能幾天后就會成為昨日黃花,簡直就像一個時尚行業(yè)一樣。沒錯,導演就是時刻在運用各種元素創(chuàng)造潮流,而剪輯師實際上就是圖片編輯,不停地用各種技術手段撩撥觀眾的口味。那么,今天我們就來順應潮流,講一講勢頭正沖的特技剪輯,
特技之本
我們都知道,電影存在的意義就是創(chuàng)造“想象”,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展現(xiàn)非真實的世界,這是電影技術之本,要不然老美干什么開個公司叫“夢工廠”呢?而如果我們要拍攝這些不真實的世界,就必須用盡各種手段再現(xiàn)出這個虛擬的世界,當中矛盾就產生了,虛擬和現(xiàn)實,到底如何統(tǒng)一?
你還記不記得我們小時候看的各種武打電影,一個少林和尚從地上輕松一躍,直接就跳上了百尺竿頭且穩(wěn)立不動?你還記不記得卓別林的電影里,汽車總是能在他身前穩(wěn)穩(wěn)的剎住車?現(xiàn)在我們肯定都可以輕松的想到,這些無非是一個倒放那么簡單。是的,實際上這就是特技鏡頭的剪輯。它一般就是指撞車、刺殺,人從高處縱身躍下,用模型替代人或物,再有就是用模型代替人或物,或有特技演員表演、用特技方法拍攝的特技鏡頭。
特技鏡頭的逼真性
對特技鏡頭進行剪輯,實際上就是解決鏡頭間的逼真性問題。比如我們要拍攝一場巨石從山上滾下,主角奮不顧身救人的戲。這時的石頭可不能真的砸向演員,所以這時導演就需要借助剪輯師的手,完成“乾坤大挪移”了。在拍攝過程中,我們可以先讓演員表演救人者把被救者推到山縫中,讓后再讓石頭滾下,這樣的鏡頭比較安全,但是節(jié)奏卻很慢,顯得非常假。這時,我們就可以再換一個景別拍攝一些石頭迅速滾落的特寫鏡頭,把這一組滾落的鏡頭插接在主角剛剛推到被救者那一剎那,這時再動中接巨石滾落的鏡頭,再接回巨石從演員頭頂滾落的鏡頭。如此這般,鏡頭就更加緊湊,故事就顯得緊張驚險了。
除此之外,我們有時可能還會遇到制作并拍攝小模型的情況,這對于經費和高難度鏡頭的拍攝是很好的平衡之舉。在中國喜歡拍這類模型的導演有馮小寧,在國外則以斯皮爾伯格最為著名。在對這些鏡頭進行剪輯時,必須非常留意一些細節(jié)問題。比如看模型鏡頭的色調、光影角度與正片是否附和,透視、景深是否得當,還要注意很多鏡頭的方向性問題。期拍攝時,演員與攝影機位置都不變動,演員兩次重復表演不同的魔術動作(第一次是手舉火苗,第二次是手舉鮮花),然后在后期剪輯時,找到手部動作最快的時間點,把兩次的圖像疊加在一起,在快速的動作中突然把第一個鏡頭銜接到第二個鏡頭,因為人的眼睛跟不上這種速度的畫面變化,魔術也就表演完成了。
數字化的特技
現(xiàn)在的確已經進入了數字特技時代,越來越多的電影人開始大量使用數字技術,甚至開始依賴電腦的創(chuàng)作能力。而在近些年的許多美國大片中,已經大量使用了“形象化預審視”技術,也就在拍攝之前,先用3D軟件詳細制作一部完整的預覽影片,它可以使電影制片人能夠在電影開拍之前形象地預見各個元素的情況,甚至也讓導演借此更輕松的指導演員表演的細節(jié)。這一技術已經越來越多地代替了電影分鏡頭腳本的制作。
另外,在一部影視作品拍攝完成之后,經常會發(fā)現(xiàn)一些穿幫鏡頭,比如在古裝片中出現(xiàn)現(xiàn)代的汽車、路燈一類的事物;有時還會有穿幫的鋼絲,話筒等等。如果將這些場景全部重新拍攝,必然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這時傳統(tǒng)的方式無能為力,但借用計算機數字化后期技術就能輕易地將這些不該出現(xiàn)的東西從畫面中去掉。客觀地說,這些實際上是特效師的工作范疇而非剪輯師,但既然后期需要涉及,所以剪輯師也需要有所了解。畢竟這些視覺特效也是剪輯師的素材之一,這些都是工作的工具,都是鑄造“夢工廠”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