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靜的觀賞《秉愛》,沒有現實的喧囂,只有生活的滋味。影片的女主人公張秉愛是一個住在三峽庫區(qū)的普通的農婦。20多年前,由父母做主從高山上嫁到了生活相對富裕的江邊。丈夫有病,張秉愛不得不一個人承擔了全部的生活重擔。日子雖苦,但張秉愛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因為兒子是村里唯一考上了縣重點高中的孩子。雖然第一期移民的時候,她家被允許就地后靠,但6年過去,村里一直沒有分給她建房的土地。大壩就要截流,第二期移民也已搬遷完畢,一片廢墟中,只有她的小屋,還孤零零地矗立著#8943;#8943;
最終,直到秉愛的房子被江水淹沒,她也沒有向村里妥協(xié)……
影片細致而深入地呈現了秉愛的內心和情感。寧靜而詩意的鏡頭,捕捉到了秉愛內心的每一個顫動,她是一個以土地為信仰,以勞動為生活依靠,以愛為生活動力的普通又不普通的中國農村婦女。生活的困苦和變故,她執(zhí)拗的面對,除了勞動和土地,她不相信任何不勞而獲的好處。
忍不住要問馮艷,選擇拍攝秉愛是不是受到小川紳介的影響,因為小川花了大部分的時間拍攝和研究農民的生活。馮艷說的確有一些影響,秉愛是她在三峽拍的五個女人中的一個,那是另一部片子《長江邊的女人》。她說:“你能感受到這些女人,在社會大背景下,隱忍、默默付出、人格獨立的美好品格,她們也會有細小的心機,但卻顯得真實可愛,她們身份卑微、但心靈富足”我想這是馮艷花了10年時間拍攝秉愛和另外幾位女性的真正動力吧……
馮艷的生活軌跡也是神奇的,90年代初,在日本留學學習經濟學的她,攻讀的是博士后學位,按照如此這般下去,日后的她應該是個生活優(yōu)越、收入甚豐的“成功人士”。然而,她的生活在那個時候被一本書改變了,就是她日后翻譯的《小川紳介的世界》。跟著書里跌宕起伏內容一起興奮的她一邊開始翻譯一邊開始了自己的紀錄片的拍攝。好友季丹(紀錄片導演)的影響,更是讓馮艷深深地扎進了紀錄片的“泥沼”。
放棄了優(yōu)越的生活,聽從心靈的召喚,成為了一名尊重事實、忠于內心的紀錄片導演,馮艷說:“拍攝紀錄片讓我有太多的樂趣,我無法放棄。而我的片子拍出來能在影展上放一下,有那么十來個人的討論,就很好了。小川他們,從拍攝、剪輯到放映都是一體化的,他們會自己拿著片子到處放,再跟大家交流,這種方式就特別好。我希望中國也可以有這樣的觀眾和氛圍?!?/p>
當我問她,拍攝《秉愛》的時候,是否有想過或者做過一些事,來改變秉愛的現狀,她搖搖頭說:“想過,但是我堅持沒有做,這樣做只會破壞我們之間的關系。貧困中的人人格是平等的,雖然他們貧困,但沒有人心靈是貧困的。我認為特別可恥的是,懷有那種居高臨下的同情和憐憫,妄想能改變他們的命運,但是不可能,重要的是從他們身上學到的東西,這些東西遠比我的片子本身對我更有意義?!?/p>
看著率真、素沁的馮艷平靜卻不平淡地講述秉愛,講述女性,講述生活以及她自己的故事,想到《小川紳介的世界》的原著副標題是“追求至高無上的幸福”,紀錄片拍攝本身就是種很幸福的體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