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臨西縣大劉莊后閻村王大媽雖然七十八歲高齡了,但耳不聾,眼不花,繡花針照樣拿。經(jīng)她手做的刺銹活,小到蝴蝶的眉眼、頭頂上的雙須,都描繪得細針密縷、精致絕倫、栩栩如生,她也成了這一帶的民間藝術(shù)家。
她發(fā)現(xiàn),如今農(nóng)民有了錢,都愿意把自家的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姑娘出嫁,都要做上幾套嫁衣、繡鞋,窗簾、門簾、圍裙也必不可少,可哪樣都離不開刺繡。剛滿月的童娃娃,也要穿上繡花鞋走親戚,童鞋、童帽、兜肚、斗篷都繡花。
王大媽瞄準了這一商機,做起了刺繡工藝,于是一技之長有了用武之地。她把自家兒媳、閨女、孫女、外甥女都組織起來,手把手的傳授技藝,如今一家人個個都成了刺繡能手、剪紙名家。兒子又從城里買了兩臺繡花機,開起了家刺繡店。童鞋、童帽供不應(yīng)求,窗簾、門簾都得定做,生意一開張就紅紅火火。有些商販還親自登門訂合同、簽協(xié)議。王美蘭的刺繡小店在四里八鄉(xiāng)出了名,她家也有了一筆可觀的收入。(河北 王振橋 田德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