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信息化技術的提高,隨著教育部對推進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視,在語文教學中廣泛開展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研究,已逐漸成為語文同仁努力達成的共識,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聲勢。但也應看到在聲勢浩大的背后隱藏著不少問題,如從先前對多媒體的近乎崇拜到以后對多媒體體無完膚的批判等,這應引發(fā)我們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尤其是怎樣為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恰當定位。
一、看重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崇拜階段
在多媒體教學剛剛風行之時,大家對它的態(tài)度大多是近乎崇拜的,覺得有了這種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以后的語文教學將會事半功倍。大家對多媒體的崇拜更多是因為過分看重了多媒體的以下幾點優(yōu)勢:
1.擴大了教學容量,提高了課堂效率
多媒體教學通過聲像向學生頭腦中輸入鮮明生動的立體表象,由此傳遞的情感信息,語言信息清晰明了,形象具體,學生耳聞其聲,目睹其形,大腦皮層形成并保持廣泛的興奮點,使之身不由己地被吸引并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大容量,高密度,強化性,多渠道的信息顯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學效果。課堂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而多媒體教學手段則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將與課文相關的內容引入課堂,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加大課堂的容量。將豐富的影視知識引入課堂,自然激發(fā)興趣,并在課堂中學會欣賞,課堂與課外互動補充,相互促進,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素質,使一課的教學目標在一堂課中輕松愉快地完成并使人久久回味。
2. 創(chuàng)設和諧的情境教學
記敘性的文章尤其需要情境教學。在一般的教學中,用音樂來渲染情境,用圖像來顯示情境,用文字來詮釋情境等方法可以局部應用,而多媒體教學則聲、像、文并用,打破了課堂45分鐘的時空限制。古今中外,引發(fā)想象,化靜為動,創(chuàng)設了一個嶄新的語文審美時空。特別在文學鑒賞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出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展現(xiàn)出多層次多形態(tài)的情感場,以誘導、激勵喚起學生的感悟。當然,還應注意如何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的情境,在情真意切的情境中喚起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思維想象力的擴張,審美情趣的增長,道德情操的升華。應該說使用多媒體技術是創(chuàng)設情境的一種較好的方法。
3. 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更愉快地學習
運用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打破了學生感覺器官平衡,并以多媒體的綜合性、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如學習《祝?!房梢詫⑾榱稚┤尾煌男は裉卣饔苗R頭組合的方式進行展示,讓學生去比較,從而深刻體會封建禮教對人性的迫害。這樣的多媒體教學,比教師生搬硬套地講解要省力得多,形象得多,學生不僅能一目了然,還能在快樂中學習。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有許多課文可運用媒體制成課件教學,可以再現(xiàn)語文的場景和意境,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獲得一種生動、真實、親切的感受,讓學生感到學習的樂趣,進而越學越愛學。
二、 夸大多媒體教學的不足——批判階段
在大家真正接觸和使用了多媒體之后,原先對多媒體的崇拜漸漸消失了,并逐步認識到多媒體的一些不足之處,加之原先有些教師由于守舊,根本就不想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于是一場對多媒體的口誅筆伐就開始了。他們批判多媒體手段主要是基于以下幾點不足:
1. 為多媒體而多媒體
有的教師為了追趕時代潮流,把多媒體看得過高,甚至認為用多媒體就是現(xiàn)代化教學,于是一些課從始至終都用多媒體,并用多媒體取代其他一切常規(guī)媒體。以錄像代講解,以錄音代范讀,以屏顯代板書,忽視了對傳統(tǒng)教學媒體的再利用和再研究,甚而有的教師鄙視傳統(tǒng)媒體,認為它們已過時,在教學中完全拋棄了黑板、粉筆。其實多媒體固然有其他媒體無法比擬的優(yōu)越性,但其他常規(guī)媒體的特色和功能也不容忽視。如投影的靜態(tài)顯示功能,幻燈的實景放大功能等,都是多媒體不能完全替代的。
2. 課文圖解化
中學語文教學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以提高其文學素養(yǎng)。語文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質。而目前只要找到幾張與課文有直接或間接聯(lián)系的圖片或錄像,就可以形成一個多媒體課件,這樣的多媒體課件將課文中所繪之景定格于某一圖像中,使原本具有無窮魅力、無限張力的文學語言一下子萎縮了,不但不能增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解讀能力,反而替代了學生通過想象獲取形象的過程,降低了學生對文字的解讀能力,更剝奪了學生想象的權利,不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學生的再創(chuàng)造已蕩然無存。
3. 教學過程太程式化
多媒體課件多是教師課前依據(jù)自己的教學思路事先設計好的,到了上課時再一步步把它演示出來。課堂的容量雖然是擴大了,但學生無法參與其中而成了熱鬧的看客,學生的思維在課件的影響下只能跟著老師的思路走,沒有其他選擇。它將教師與學生排斥在教學過程之外,缺乏課堂實際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所帶來的及時性,交互性,無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參與意識。
三、確立多媒體教學的位置——定位階段
面對多媒體教學的風行,一些教師說:“有了多媒體教學,我們就可以解放了?!倍嗝襟w技術果真能完全代替教師嗎?從語文教學的性質來說,這顯然是不切實際的。起碼目前為止多媒體還只能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一種輔助學生學習的有效認識工具,在課堂上是一種輔助的教學手段。語文學科是要培養(yǎng)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尤其是課堂教學要使學生能感受到文學形象,揣摩作品的語言,領悟作品的藝術價值。多媒體可起到展示“具象”的作用,這對促進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積極的作用。一般來說,學生對離他們距離較遠的或未曾見過的東西都不容易理解,對此,傳統(tǒng)教學難以為學生提供充分可感的素材,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而多媒體則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但多媒體畢竟只能作為輔助手段,任意拔高它的地位,將會把語文教學引進死胡同。
美國教育家埃根等人在其所著的《教師的教學策略》一書中談到,教學中不存在一種可以適應所有教學情景的模式或結構,不同的教學目標需要有不同的教學策略與之相適應,世界上不存在一種萬能的教學模式。因此,我們在運用多媒體時,應根據(jù)各單元的教學要求和課文篇目的特點設計出合理的教學方案,然后再制作出相關的課件,而不應為趕時髦或其他。不可否認,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會使課堂如虎添翼。但如果每堂課都制作一個課件,就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甚至會轉移教師的注意力,使教師把心思放在課件的制作上,忽視對教材的鉆研。更何況,并非所有的課文都適合制作課件,若為制作課件而牽強附會,有時反而會弄巧成拙。其實,有效地運用投影儀、錄音機、錄像機等電教媒體,也會使課堂教學有聲有色。關鍵是要弄清各種媒體的功能,發(fā)揮它們的最佳效能,使其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
四、加快多媒體的發(fā)展——思考階段
1.多媒體教學必將會發(fā)展為網絡化學習
多媒體畢竟還只是教師的“教具”,還沒有成為學生的“學具”。要想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僅僅靠多媒體課件還不行。特別是當今社會,信息迅猛發(fā)展,知識更新頻繁,要求學生不僅要有一般的讀寫能力,還要有網上超文本閱讀能力,網上搜尋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網絡化學習。網絡化學習強調以“學”為中心,強調學生自主地探索和自主學習,它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另外,網絡化學習強調學生的學習是在一定情境下進行的,所以教師也將變?yōu)閷W生學習的促進者、幫助者,這就要求教師把大量時間精力用于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和設計網絡化學習,這也為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主動性的發(fā)揮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2.在運用多媒體技術時,不能忽視對學生人文精神的教育
語文是一門思想性很強的學科,教師在給學生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過程中,要熏陶學生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品質和性格特征,奠定學生的世界觀。語文教學的實踐告訴我們,學生要獲得情感的培養(yǎng)、人文的熏陶,不能光靠教學技巧和現(xiàn)代化教學“武器”,更有賴于教師牽引學生的靈魂沉醉于字里行間。盡管現(xiàn)代教育技術以不可阻擋的勢頭飛速發(fā)展,但也無法取代教師的位置。為此,在運用多媒體教育技術教學時,切勿被現(xiàn)代教育技術統(tǒng)治課堂,否則會阻礙師生的情感交流,這樣人文精神就無從談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