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是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教師和學生一起以科學探究的精神,積極主動地探索、認識自然界。學習科學方法,發(fā)展科學探究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探究;興趣;問題;疑難;評價;引申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已勢在必行。新的《科學》課程理念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出發(fā),發(fā)揮《科學》學科自身的優(yōu)勢,將科學探究式教學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
所謂探究式教學是以探究為主的教學,即指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形式解難釋疑,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它的根本特點是學生自主、獨立地發(fā)現問題;其目標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能、情感與態(tài)度的發(fā)展,更重要的是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探究既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個學習過程。
探究式課堂教學特別重視開發(fā)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培養(yǎng)自學能力,力圖通過自我探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好堅實的基礎。教師作為探究式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其任務就是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經常處于一種探究的沖動之中,使他們自己去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做到自己能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為學生的學習設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圍,促進探究的開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評價探究的成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引導學生按科學探究的一般程序“問題——假設——推理——驗證——結論”進行探究,但還需對具體課程進行具體分析?,F就《科學》課中對探究式教學的具體運用總結如下:
一、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
探究就是探討研究,探究是一種需要,探究欲實際上就是求知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就是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經常處于一種探究的沖動之中。在“浮力”教學中,課堂伊始,請同學們看演示實驗,我把一個軟木塞浸入水中,軟木塞慢慢浮上來,最后靜止在水面上。和學生一起分析軟木塞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我馬上通過演示實驗向學生提出鉤碼放入水中,沉入水底,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呢?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問題,讓學生在思維上有個混亂,存在浮力不上浮,不存在浮力卻又是浸入水中。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中,激起了強烈的探究欲望。學生的探究欲望被激發(fā)起來了,于是有了探究的過程,讓學生自己根據已有的科學知識和給定的實驗器材設計實驗,來證明浸入水中的鉤碼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探索的情感,激發(fā)學生有一種主動學習的愿望,學生在這種熱望的驅使下主動地去想、去做。
二、提出問題引導探究
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的實驗教學模式,一切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初中階段的各類科學實驗,對學生都極具誘惑力,充分利用實驗,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是極有價值的。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技能訓練,同時還要重視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應將書本中的一些驗證性實驗改成探索性實驗,從而激發(fā)學生求知、探究的欲望,培養(yǎng)他們自我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如何設計具有探究空間的問題呢?(1)在內容上,教師設計的問題必須符合教育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我們形象地把它稱為是“跳一跳,摘桃子”。這個桃子不是伸手可得,需要跳起來才能摘到手;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夠不著。設計問題時,一定要把問題落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這樣的問題是最具探究價值的,太難或太易都沒有探究價值。(2)在形式上,教師要從教學目標出發(fā),更多地設計一些發(fā)散類和探究類問題。我們把問題類型分為四類:一是判別類問題。主要是對客觀事物加以判定,代表性詞語是“是不是”、“對不對”;二是描述類問題。主要是對客觀事物加以陳述和說明,代表性詞語是“是什么”、“怎么樣”;三是探索類問題。主要是對事物的原因、規(guī)律、內在聯系加以說明,代表性詞語是“為什么”“你從中能發(fā)現什么”。四是發(fā)散類問題。主要是從多角度、多方面、多領域去認識客觀事物,代表性詞語是“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方法”、“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這類問題最根本的特點是答案不唯一。
在“浮力”的教學中,提出開放性的問題“你能否根據已有的科學知識和給定的實驗器材,自己設計實驗來證明浸入水中的鉤碼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呢?”然后請同學們告訴我實驗的步驟以及你通過實驗能夠得到的結論。大約過了五分鐘,學生說出了實驗的步驟以及通過實驗發(fā)現水中鉤碼的重量的讀數比空氣中鉤碼的重量的讀數變小了,得到的結論:鉤碼在水中會受到浮力的作用。又提出“僅僅只是水對物體有浮力作用嗎?”“如果把水換成其他的液體是否能得到同樣的結論?”接著又問“物體在空氣中是否也受到浮力的作用?”由此來調動學生的胃口,對后面的學習又增添了新的樂趣。學生提出的大多數問題包括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則需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三、解決疑難合作探究
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 、生生間的動態(tài)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學生通過實驗解決問題,同時又在實驗中發(fā)現問題。以往問題的解答全由教師“一言堂”、“滿堂灌”,得出的結論學生被動地接受后死記硬背,造成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只能繼承前人積累下來的知識經驗、原則和方法,學生只是“錄音機”、“錄像機”,而無法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現代教學中,教師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機會引導學生在邊學邊探索中解決問題,讓學生親自動手、動腦,互相合作,利用各種方式方法合作探究。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以先用幾分鐘把解決不了的問題進行一下綜合,然后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形式可采取生生討論探究,小組討論探究,整班集體討論探究,對話、爭論、答辯等方式,教師要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隨時引導,教師和學生一起共同解決問題。在“浮力”一課中主要采用同桌生生討論探究和整班集體討論探究的方式,經過合作討論探究,在這一課中學生充分懂得了“為什么軟木塞在水中會浮上來?為什么鉤碼在水中會沉入水底?”等問題。
四、激勵評價引申探究
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點,科學、合理、鼓勵探究的評價有利于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問題解決之后,教師對學生的積極主動學習和探究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教師向學生投去一個贊賞的目光,說了一句贊揚的評語,學生的積極性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同時還應該以問題解決活動為基礎,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對活動進行反思概括。反思概括具有以下意義:(1)將新知識和原有的理解聯系起來,有意識地提煉出概括性的知識,防止知識變成惰性的,過于受情境限制;(2)理解如何應用不同的方法、策略解決問題。對于知識的引申,教師可以提出一些有深度的問題,這些問題當堂解決不了,可以留在課后讓學生思考。如本節(jié)課教師先將知識加以總結和歸納,得出結論:(1)所有的液體都會對浸入其內的物體產生一個向上的浮力;(2)從探究實驗中得到了測定浮力的一種方法。然后再進一步引申到阿基米德原理及物體的浮沉的條件等知識上,最后再引申出一些討論性問題和習題,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運用探究式教學可以改變傳統(tǒng)的接受式課堂教學現狀,讓課堂充滿了活力,使師生雙方平等、民主、自由,形成“學習共同體”關系,雙方互相接納、互相理解,從而達到共享知識、共享智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成為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使課堂教學收到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兒童心理發(fā)展問題.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