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主權國家而言,能否作出正確的外交決策往往攸關其外交行動的成敗,而及時、果斷、正確的外交決策有賴于通暢、有效、迅速的外交決策機制。美、俄、日、印等國均重視外交決策機制的建設。
美國的外交決策機制
美國外交決策的參與者主要包括總統,國務院、國防部、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央情報局和總統辦事機構及其領導者。
在美國外交決策機制中,總統是美國外交決策過程中的最終決斷人,是外交政策的最高決策者??偨y擁有任命國務卿、國防部長、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以及駐外大使,與外國政府建立或中斷外交關系,最后決定各項重大國家安全政策,談判與簽署國際公約和協議,處理國際危機,采取措施保護美國國家利益,按照法律向國外派遣軍隊等權力。其他參與決策的機構和人員只能給總統提供情報、建議和備選方案為其最終決策服務,而無權代其做出決定。
美國國務院是外交決策機制中的核心部門,在外交決策過程中,國務院具有咨詢、分析、情報收集和反饋功能。國家安全委員會是美國家安全問題的最高決策咨詢機構,是美對外政策的主要協調機構,具體協調國務院、國防部和中央情報局等的政策。國防部在外交決策機制中起情報收集和咨詢的作用。中央情報局是重要的情報收集、匯總和協調部門。以上機構構成了美國外交決策機制的信息系統、智囊系統、決策系統、執(zhí)行與監(jiān)督系統以及反饋系統,各系統自身功能的正常發(fā)揮保證了外交決策機制的正常運轉。
按照美國憲法規(guī)定,國會也是重要的對外決策主體,擁有宣戰(zhàn)權、條約批準權、對外貿易規(guī)則制定權,以及為外交活動、軍事行動、對外援助提供資金等影響外交決策的權利。國會主要通過眾議院國際關系委員會和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等機構參與和影響政府的外交決策。
此外,政黨主張、利益集團、智囊機構及公眾輿論等也都是對外交決策具有重要影響的機構或因素,尤其是智囊機構往往通過受政府委托或與政府簽訂合同等方式而成為外交決策的重要咨詢者和參與者,并對最終決策產生一定的影響。
俄羅斯的外交決策機制
俄羅斯外交決策的參與者大致有總統及其身邊顧問機構、掌握實際權利的精英集團和社會精英等三類集團。
按照憲法,俄羅斯總統掌握著涉及外交的最終決定權。能參與外交決策、外交活動的一些部門和機構,也處在總統直接領導之下。實際上,總統不僅直接領導外交決策和活動,而且也十分相信個人外交。俄羅斯的兩任總統都在與重要國家領導人建立良好私人關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偨y身邊的顧問,包括總統辦公廳負責外交事務的官員、總統任命的全權代表等,也在決策方面發(fā)揮著特殊的作用。
掌握實際權利的精英集團主要包括政府機構、軍隊和情報安全機構等。國家安全會議由總統任主席,成員包括議會兩院代表和重要部門領導。其職能是負責外交、安全政策的制定和協調相關職能部門的具體工作。外交部不僅是外交政策的具體執(zhí)行部門,也是政策制定過程中提供咨詢、情報和政策方案的重要機構,負責協調和監(jiān)督所有職能部門的對外活動。軍隊和安全部門一直是影響、參與外交決策的重要力量。它們在國家安全、外交事務方面的態(tài)度往往要表現得比其他部門更加謹慎和強硬。這些部門在決策方面施加影響的渠道還表現在,通過代理人參與杜馬對有關問題的討論、對相關議案的決定;還可以在軍火出口、相關技術轉讓等方面表明自己對外交事務的態(tài)度。
俄羅斯多元化政治制度確立后,各個階層、各種利益集團對外交政策都努力發(fā)揮自己的影響。從事外交相關領域研究的知識群體參與外交決策、咨詢的程度較高,他們對外交問題有較系統和深入的研究,他們或以其觀點影響其他集團,特別是公眾和政治組織,或將其他集團的觀點系統化、理論化。而普通民眾對外交問題的看法是理性化最低、最易變動和最易受影響的。他們可以制約政府政策方向和靈活程度,還可以制約專家發(fā)揮影響的方式和程度。俄羅斯各政治勢力也積極參與外交決策的活動,其施加影響的主要渠道是在杜馬的工作和自己的代表參與相關政府機構。這些政治團體在外交事務方面的態(tài)度營壘分明,包括從極端民族主義到強烈的自由主義。
日本的外交決策機制
日本外交決策的行為體包括首相及首相官邸、外務省、政黨、利益集團、媒體與輿論及學術界。隨著日本外交戰(zhàn)略目標的演變和國內政治結構的重組,過去以政黨、內閣、文官為主體的決策機制變得更加集中、多元化和開放有效。
按照日本憲法等有關法律規(guī)定,首相有權主導外交體制。但在實際上,首相在外交決策上的權力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比如,由于日本實行的是議會內閣制,其外交政策實際上是全體內閣成員一致同意的產物。但受政黨支持的首相,在重大外交問題上,其作為最高決策者的地位權利有所加強,能夠把自己的意志貫徹落實到政府的決策過程中,并轉化為國家的政策。日本外務省在外交決策程序中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可以說是日本外交的唯一管轄機關,具體負責外交決策中外交情況的收集和分析,首相幾乎單方面聽取外務省提供的情報。
日本為多黨政治,執(zhí)政黨內部的政調會等對外交決策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即使是在野黨,其在外交決策中的參與作用也不容忽視,它與執(zhí)政黨一道,共同承載著影響外交決策的重任。在野黨對決策過程的作用是通過對執(zhí)政黨及政府施加影響來實現的。另外,經歷了戰(zhàn)后改革的日本政治體制,也為利益集團對決策過程施加影響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證。他們在決策過程中不斷拓寬其參與范圍、加深其參與程度,同時,還使更多的媒體、不同領域的學者和專家開始積極參與到政策制定中來。日本的學界精英參加外交決策所起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日本決策主體研究者的重視,他們往往以充當首相的私人顧問、加入各種政府顧問委員會和加入由新聞媒體主辦的政策研討會的方式,來影響政府的決策過程。
印度的外交決策機制
隨著印度國力的不斷增強,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其外交決策機制也正逐步建立健全,開始擺脫個人意志影響,走向科學決策軌道。
在印度現行的外交決策機制中,總理辦公室、內閣政治事務委員會、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外交部等政府權威機構是主要的行為體,其中,總理、國家安全顧問和總理首席秘書具有關鍵性的權力,商會和智庫等也逐漸在對外交決策中具備了一定的影響力。
印度總理辦公室是印外交政策最具決定能力的機構,且擁有政策執(zhí)行的督促權。內閣政治事務委員會由總理掌管,目前由外長、防長、財長、內政部長及人力資源開發(fā)部部長5人組成,是各種重大決策的制訂機構,政府的任何重大外交決策均須提交內閣政治委員會討論,其權力雖小于總理辦公室,但內閣政治委員會仍屬決策制訂機構。外交部是負責外交的主管部門,負責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政府對外政策方針基本由外交部準備并呈報給總理辦公室。
國家安全委員會是負責包括外交政策在內的國家安全戰(zhàn)略的重要機構,主席由總理擔任,核心成員包括內政部長、防長、外長、財長及計劃委員會副主任等,總理首席秘書兼任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國家安全顧問。其下設的國家安全顧問理事會,主要由已退休、退役的政界、軍界要人,以及內外安全、戰(zhàn)略分析、外交事務、國防、科技、經濟等諸多領域的專家組成。理事會向國家安全委員會提供前瞻性的決策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國家咨詢委員會是專門向執(zhí)政聯盟提供政策建議的機構,由以國大黨為首的“團結進步聯盟”中的各黨派組成。任何一項重大外交動議或外交政策調整往往都要提交國家咨詢委員會討論。
近年來,商會、智庫等也在外交決策中發(fā)揮一定的作用。官方和半官方商業(yè)機構在政府對外政策中的影響日益擴大。智庫雖不能直接左右或塑造外交政策,但其最大功效在于為政府外交政策營造向某一特定方向發(fā)展的氛圍。印度政府部門或政界要人在推行或宣傳新的外交政策時,往往樂于采納相關智庫或知名學者的觀點,以支撐其政策主張。
(本文責任編輯:肖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