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自1992年軍人勢力退出政壇以后,政黨成為泰國民主政治活躍的主角。1997年金融危機給泰國社會經濟以沉重打擊,隨后第16部憲法的出爐,給政黨的發(fā)展,尤其是強勢政黨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泰愛泰黨敏銳地抓住了歷史發(fā)展的難得機遇,于1998年成立,并以“新思維,新作法”的口號梳理全新政黨形象,為國民服務,帶領泰國走出了1997年經濟危機的陰影,迎來了執(zhí)政黃金時期,給中下層民眾帶來了更多的實惠。2005年大選,泰愛泰黨以壓倒多數優(yōu)勢再次獲勝,蟬聯執(zhí)政,取得泰國政治格局中一黨獨大的地位,書寫了泰國政治發(fā)展的新篇章。但泰愛泰黨的發(fā)展未能改變泰國傳統的政治發(fā)展模式,他信和泰愛泰黨的強勢地位引發(fā)了各方的擔憂,他信同其他傳統政治勢力的矛盾日益顯露。2006年9月19日,泰軍隊發(fā)生政變,推翻了泰愛泰黨政府。他信被迫流亡國外,辭去了黨主席的職務,前政府閣員還面臨貪污調查。2007年5月30日,泰國憲法法院以收買小黨參選的罪名解散了泰愛泰黨。6月11日,貪調會下令凍結他信全部資產,如無法證明來源的合法性,將予以沒收。前后處境,天壤之別,究竟為何他信領導的泰愛泰黨能迅速崛起,最終卻又慘遭解散?隨著泰國民主政治的發(fā)展,它又將走向何方?這已引起世人的廣泛關注。
政治體制轉型,泰愛泰黨乘機迅速走強
泰國1932年建立君主立憲制以來,政府在絕大多數時間里都是以軍人為首腦。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國際環(huán)境和泰國國內形勢的變化,泰國政黨獲得了較為寬松的生存環(huán)境,但軍人或其支持的權力集團操控國家權力的本質沒有改變。到20世紀90年代,在全球化和民主化的浪潮影響下,軍人勢力才逐漸淡出政治舞臺。軍人退居幕后形成的空間,迅速被政黨填補,但一些政黨地方性強,有各自的利益要求,造成了泰國國內長期小黨林立的局面。眾多小黨組成的多黨聯合政府效率低下,穩(wěn)定性差,這不但使政府無法穩(wěn)定而有效地實現國家長期發(fā)展目標,也使得國內外投資者無法形成對未來投資收益的有效預期,嚴重阻礙了泰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fā),把過去被經濟發(fā)展所掩蓋的種種問題拋出水面,內部紛爭不斷的聯合政府缺乏果斷而強硬的行政手段,無力刺激國民經濟快速恢復。為改變長期以來政客政治的負面影響,打造強勢政黨,帶領泰國走出經濟危機的陰霾,1997年頒行的憲法在制度設計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大型政黨的產生。例如,在保持選區(qū)民代議席的同時,增設政黨名單制議席,在得票率超過5%的政黨中分配,給予大黨更多的議會席位。并要求參選者在選前必須隸屬于同一政黨至少90天,避免政客轉黨的隨意性,這有利于政黨內部的穩(wěn)定。政客在入閣時必須辭去議員席位,給優(yōu)勢政黨以更多的話語權。
雖然泰國現代民主政治框架已日臻完善,但農村生活貧困,教育水平偏低等狀況使泰國下層民眾長期以來對參與民主政治缺乏興趣,選民投票率低。因此,建立廣泛的選民基礎在政黨選舉中的作用日漸突出,當時在議會中各占三成以上席位的新希望黨和民主黨未能及時轉型,錯過了成為大型政黨的良機,而1998年成立的泰愛泰黨敏銳地把握住泰國政治的民主化動向,提出了迎合中下層民眾需要的社會經濟政策,其中包括“三年緩債”、“三十銖治百病”、“農村發(fā)展基金”、“一村一品”計劃等,這些承諾吸引了原本對政治并不感興趣的下層民眾,使之為自身利益紛紛投票選舉泰愛泰黨。2001年和2005年泰國議會選舉的投票率都在70%左右的高水平。
未能循序漸進,泰愛泰黨深陷諸多隱憂
在短時間內迅速發(fā)展壯大的泰愛泰黨,沒能在一黨獨大的大好形勢下循序漸進,鞏固政黨政治的新格局,反為自身的發(fā)展埋下了諸多隱患。
1、泰愛泰黨代表新興大財團的利益,并打破了泰國政壇以往的庇護傳統。庇護制是泰國社會結構中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此影響下,泰國傳統政治呈現出明顯的政客政治而非政黨政治,這些政客多是地方傳統勢力的代表,他們通過庇護關系從地方獲得選票,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小集團,在政治舞臺上為己謀利,同時兼顧自己選區(qū)的利益,扮演著恩主的角色。泰國傳統政黨都擁有自身固有的勢力范圍,其他黨派很難介入,這雖然保證了各黨自身的存在安全,但也使各黨的發(fā)展局限在已有的勢力范圍之內,即便是歷史最為悠久的民主黨,也只能牢牢控制泰南,對其他地區(qū)卻束手無策。眾多勢均力敵的小黨參選,使下議院議席過于分散,只能通過多黨聯合的方式執(zhí)政。由于各政黨均有自己的利益要求,在政策制定與貫徹上難免出現討價還價的現象,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政府的低效與不穩(wěn)定。隨著泰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壟斷資本作為新興的力量在泰國社會逐步形成并向國際化方向發(fā)展。為維護壟斷利益,壟斷資本最有效的途徑就是通過組建政黨參與競選,利用國家機器給自己帶來穩(wěn)定的政治庇護。泰愛泰黨的創(chuàng)立者他信就是欽納瓦集團的代表,泰黨成立之初就得到了盤古銀行、正大集團等壟斷財團的支持。黨內主要有六大家族組成,代表了泰國壟斷資本的主要力量。2002年10月,他信完成內閣改組后,壟斷資本代表占據了大部分內閣職位。
2、泰愛泰黨的強勢沖擊了以國王和宗教為代表的傳統道德文化。盡管泰國民主政治在1992年后取得了較大的發(fā)展,但泰國“國家、國王、宗教”的傳統社會結構卻完整地保留下來,“君權神授,自給自足”的傳統道德文化至今仍有深厚的民眾基礎。國家行政官僚的中央集權和國王的至高無上都與現代民主政治思想存在較大的沖突,甚至泰國民眾廣泛信仰的小乘佛教,宣傳的“輪回業(yè)報”、“克己忍讓”等思想,也無法與現代民主中“人生來平等”的基本理念相融合。泰愛泰黨在執(zhí)政過程中,過度強調選民基礎,在提高中下層民眾生活水平和縮小貧富差距的同時,不斷推動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向民眾灌輸現代民主意識。泰愛泰黨對基層民眾的政治投入,直接沖擊了國王權威得以長期維系的民眾基礎,泰愛泰黨執(zhí)政的強勢風格也有悖于泰國溫和的文化傳統,引發(fā)了國王及其賴以生存的泰國傳統道德文化的擔憂。中下層民眾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條件的改善,雖對現代民主政治的思想產生興趣,但無法透徹理解民主政治體制賦予自身民主政治權利的詳細內容,泰國傳統道德思想仍在頭腦里根深蒂固,當二者發(fā)生沖突的時候,傳統道德文化必然占據上風。
3、泰愛泰黨代表的壟斷資本的擴張,未能對軍人勢力形成完全掌控。軍人勢力總體而言已退出泰國政治舞臺,即使2006年發(fā)動軍事政變,也不得不將文官政府推向前臺,但其影響力卻一直存在??紤]到泰緬邊境的不穩(wěn)定關系和泰國內的不安定因素,軍方在政治上的發(fā)言權和影響力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將保持相應地位。不少前軍隊高級官員以個人身份組建或參與政黨,參加政治權力的角逐,如前總理、前新希望黨主席差瓦利和民主黨元老沙南,其本身仍與軍隊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通過競選上臺后,在人事和軍費等方面都照顧軍方利益。泰愛泰黨為鞏固自身的執(zhí)政地位,必然加大對軍人勢力的籠絡和打壓。2001年大選后,泰愛泰黨兼并了差瓦利的新希望黨,此后,他信還直接插手軍方高層的調動,加強對軍方的控制。對于不甘心徹底退出政治舞臺卻又缺乏后援的軍人勢力而言,暫時成為擁有雄厚財力的壟斷資本的附庸實是無奈之舉,一旦時機成熟,必將乘機擺脫壟斷資本,再次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
4、泰愛泰黨疲于平衡黨內各種地方傳統勢力,難以形成向心力。在泰國,扎根于自然經濟和傳統文化的威權庇護制社會關系模式仍具較強生命力,故而地方傳統勢力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將在政壇上擁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泰愛泰黨近年來對小政黨的擠壓、收編,實質上是對地方傳統勢力的控制過程。壟斷資本要獲得地方選票,就必須控制地方傳統勢力,其方式就是以權利為誘餌將地方集團收歸麾下。這種直接的政治交易方式雖然見效快,但是難免出現僧多粥少的境況,所以出現了號稱為精簡機構、提高效率而進行的改革,結果卻是新增了6個部和35個下屬機構。在壟斷資本的利誘之下,越來越多的地方勢力開始投靠泰愛泰黨,他們指望在壟斷資本的羽翼下安穩(wěn)地分得一杯羹,然而一旦失去了利益的誘惑,必將出現如鳥獸散的結局。
君主立憲體制緩步發(fā)展,泰愛泰集團可望有所作為
泰國國王普密蓬在位61年,勤政愛民,獨立于政治之外,但多次在國家政局出現動蕩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維護了國家的整體穩(wěn)定,以過人的智慧和膽識贏得了泰國民眾的愛戴,泰國人民把國王的生日定位泰國的國慶日和父親節(jié)。顯而易見,國王一貫以來,意在維護泰國廣大民眾安居樂業(yè),泰國社會安定祥和,如能保持泰國傳統文化,不出現重大社會矛盾,國王不會輕易干政,一旦出現危及國家社會大局的不和諧因素,國王將利用其在民眾心中的權威性,堅決予以打擊。國王未來仍是維持泰國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力量。
軍方發(fā)動政變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復原有的勢力范圍,通過宣布緊急狀態(tài)擴大軍隊權力;派軍隊進駐泰南,重新恢復第四軍治南管理中心等機構獲取對泰南的控制權;在各府安插軍方背景的副府尹,謀取更大利益。但是,在民主政治占主流意識的當今世界,軍人執(zhí)政不僅受到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打壓,同樣也無法得到泰國國內民眾的認同。此次軍人發(fā)動政變是打著消除腐敗,維護國家利益的旗號,實際上是以維護王權,清君側之實得到了國王的許可。政變后軍方即表示無意國家權力,宣布還政于民的時間表,期間雖流傳出二次政變,長期謀求政權的傳聞,但從此次政黨解散案前后的表現來看,軍方也意識到政黨仍將是未來民主政治的主角,軍隊直接掌權有悖于歷史發(fā)展潮流,無法得到國內各方和國際社會的支持,未來通過掌控有軍方背景的政黨參加競選,在議會政府中為軍方謀利,才是既符合民主政治之名,又保障軍方利益之實的選擇。軍隊雖仍在國家政治中占有較重分量,但無法改變文官政治、民選政府的政治發(fā)展趨勢。
泰愛泰黨執(zhí)政期間,泰國擺脫了1997年經濟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出口和內需并重的雙向型經濟發(fā)展模式基本確立,經濟發(fā)展逐步走上良性發(fā)展的軌道,泰愛泰黨政府的許多社會經濟政策,如“三十銖治百病”、“農民銀行”等,得到了民眾的認可和新政府的延續(xù)??傮w來看,泰愛泰黨發(fā)展國家社會經濟的核心思想符合當前國際經濟全球化發(fā)展潮流和國內實際,不會被徹底拋棄,或許在未來政府執(zhí)政過程中變通實施。泰愛泰黨被解散后,他信表示尊重法院裁定;國安會主席頌提表示將赦免部分執(zhí)委,允許參政;代主席差徒龍#8226;猜桑表示將以“泰愛泰集團”為名注冊,政變后脫離泰愛泰黨的大部分前議員表示將重返注冊后的“泰愛泰集團”,被禁止參政5年的執(zhí)委也表示將協助黨內選派的二、三線黨員參選,“泰愛泰”仍是凝聚黨心和民心的重要標志。但是,無論是他信,還是泰愛泰黨的領導層,目前都接受了泰愛泰黨被解散這一事實,承認自2006年初以來同反對他信及泰愛泰黨勢力之間斗爭的失敗。未來泰國局勢在王室及軍隊的掌控之下,泰愛泰黨將遵照現有游戲規(guī)則,尋求自身的發(fā)展道路,但對長期以來形成的王室、軍隊利益不會形成威脅。
(本文責任編輯:肖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