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國為了緩解國際收支危機,減少外匯儲備的流失,維持本國貨幣對外匯率的穩(wěn)定,必然對外匯進行管制。本文首先選取匯率、外匯儲備和國際收支及其中資本項目等指標建立外匯管制的評估體系,在此基礎上運用該評估體系對中國外匯管制的四個階段分別進行評價。
[關鍵詞]外匯管制 匯率 國際收支 外匯儲備
外匯管制(Foreign Exchange Control),也稱外匯管理(Foreign Exchange Management),其內容十分廣泛,涉及一國的外匯管理目的、對象、范圍、方法、措施等。一國為了緩解國際收支危機,減少外匯儲備的流失,維持本國貨幣對外匯率的穩(wěn)定,必然對外匯進行管制。
一、外匯管制的績效評估體系的建立
外匯管制本身并不是目的,政府進行外匯管制是為了經濟更好地發(fā)展。外匯管制的根本目的是保證本幣匯率的穩(wěn)定、外匯儲備的增加和國際收支的平衡。因此,選取匯率及其形成機制、外匯儲備和國際收支及其中資本項目作為評價外匯管制的指標。
外匯像其他商品一樣可以作為買賣的對象,匯率則是外匯市場上外匯買賣的折算標準,匯率的管理是我國外匯管理前提和基礎性內容。用國際收支來衡量外匯管制的績效,除了考慮國際收支的總體情況外還考慮其資本項目中的外債和資金流動情況。但是改革開放前,由于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完全放在了自力更生的基礎上,拒絕利用外資,所以只從1979年以后開始用這兩個指標來評價外匯管制的績效。
二、中國外匯管制的績效評估
1.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949年~1952年)
1949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對外發(fā)布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在這一時期,國際上實行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國內由于多年戰(zhàn)爭的破壞,外匯資金奇缺,通貨膨脹極為嚴重,國民經濟亟待恢復。為了鼓勵出口,增加外匯收入,人民幣匯率以當時國內外的相對物價水平來制定,并隨著其變動進行調整。同時在對外貿易方面,鼓勵出口,限制進口,并照顧華僑匯款的實際購買力。在這一時期,參照當時的國內物價水平,人民幣匯率連續(xù)調整了幾十次,到1950年國家金融形勢有了根本性的好轉。雖然匯率波動比較大,但在整體上該階段的外匯管制還是非常成功的。
2.全面計劃經濟時期的外匯管制(1953年~1978年)
在這一時期,國家實行全面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外匯管理也體現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特征。這一時期的人民幣匯率處于基本穩(wěn)定或僵化不變的階段。同時我國的對外貿易規(guī)模小,外貿的盈虧主要由國家財政負擔與平衡,外貿系統(tǒng)采取了以進口補貼出口、進出口統(tǒng)算的辦法,人民幣匯率實際上對進出口貿易已不再起調節(jié)作用;人民幣匯率作為計劃核算標準,主要用于非貿易外匯兌換的結算上。這一時期的外匯管制既具有適應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需要的一面,又有不利于調節(jié)經濟的一面。
3.經濟轉型時期的中國外匯管理體制(1979年~1993年)
(1)匯率
為了發(fā)展對外貿易,同時受國際上普遍使用釘住匯率和浮動匯率的影響,1981年,中國制定了一個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適用于進出口貿易的結算,同時繼續(xù)公布官方匯率(1美元合1.5元人民幣)用于非貿易外匯的結算。人民幣匯率實行雙軌制??偟膩碚f,此階段人民幣匯率調節(jié)經濟的作用得到了逐步加強。這一階段通過人民幣貶值改變了人民幣匯率歷來高估的狀態(tài)。但是由于我國在事實上實行雙重匯率制,雖然避免了官方匯率的頻繁波動,保證進口的穩(wěn)定,提高了出口利潤。但是卻不利于外匯資源的有效配置和企業(yè)之間的公平競爭,需要認真改革。
(2)國際收支與外匯儲備
在這個階段,我國開始改革開放,對外交往總量上增加,形式上也呈現多樣化。由歷年數據分析,收支總量以較快的速度增加。人民幣貶值帶來的刺激出口效應比較顯著,中國在外貿收支中的逆差逐漸減小,到1990年逆差開始轉為順差,并且順差的增長速度比較快(匯率變動的散點圖及進出口變動的散點圖可以看出,隨著匯率曲線向右上方傾斜,進出口差額曲線從X軸的下方逐漸變動到X軸的上方)。但從差額分析及外匯儲備的情況分析,波動十分明顯,從1982年到1993年的12年中經常項目有8年順差、4年逆差。由于外匯儲備不能滿足對外經濟交往的需要,80年代初期我國曾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借用救助性的貸款,此后則又經歷了一個升降起伏的階段,到1993年底,國家外匯儲備達到了211.99億美元。
在債務方面,1989年以前我國對外債務處于凈增狀態(tài),并且由分析知道,外債的增長率與GDP增長率的變動相關性不強(相關系數0.23左右),基本上可以認為,所借的外債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所以該階段外匯管制在這方面效果不顯著。
4.1994年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的中國外匯管理體制
(1)匯率
1994年1月1日,實現了人民幣官方匯率和外匯調節(jié)市場匯率并軌,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人民幣匯率的生成和運行機制發(fā)生了實質性的變化。
從1994年至今,人民幣匯率水平保持了基本穩(wěn)定,略有升值。甚至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人民幣匯率也保持了穩(wěn)定,是人民幣匯率制度經受住了發(fā)生在發(fā)展中國家最為嚴重的金融危機的考驗。同時,由于匯率機制的改革,促進了外貿高速增長以及外資流入的穩(wěn)定增長。毫無疑問,從這方面來講,這一時期的外匯管制是非常成功的。
但是人民幣匯率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人民幣匯率基本上體現的是政府意志,而非市場供求關系,難以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匯率。同時,匯率缺乏靈活性和彈性,匯率的調整缺乏準確依據。
(2)國際收支
自1994年人民幣匯率并軌改革以來(除1998年外),經常項目與資本與金融項目持續(xù)出現順差,從而國際收支總體保持順差。由于國內經濟持續(xù)的快速增長,世界各國普遍看好中國的發(fā)展前景,所以吸引了外資的大量流入,使資本和金融項目的順差不斷增加,這是國際收支總體順差的最主要的原因。從這方面來講,此階段的外匯管制還是比較成功的。
(3)外匯儲備
近幾年由于中國宏觀經濟形勢持續(xù)較好,經常項目保持了較大的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不斷增長同時不排除國際游資以各種形式進入中國,中國外匯儲備大幅度增長。外匯儲備在1997年以前增長比較快,1998年到2000年增長放緩,隨后又大幅度增長。由于高額的外匯儲備,干預了外匯市場,穩(wěn)定了人民幣匯率,調節(jié)了國際收支,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正常發(fā)展同時增強了抗擊經濟風險的能力,有助于國家經濟安全。從這方面來說,這一時期的外匯管制是比較成功的。但是,由于人民幣升值壓力比較大,將不利于對外貿易順利開展;同時高額外匯儲備并不經濟,降低了資金資源的利用效率。
(4)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及對外直接投資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已連續(xù)8年成為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fā)展中國家。在“引進來”政策的指導下,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規(guī)模持續(xù)擴大,質量和水平日益提高,為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外商在華投資企業(yè)稅收總體貢獻已超過其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外商投資企業(yè)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積極貢獻正向多層面擴展。與此同時,在“走出去”發(fā)展戰(zhàn)略和積極鼓勵境外加工貿易的政策促進下,1999年中國對外投資大幅度增加,達6.19億美元,2000年繼續(xù)保持這一水平,達6.22億美元。盡管近年來中國對外投資有了較快的發(fā)展,但是與中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以及出口額相比較差距仍然很大,中國的對外投資具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綜上所述,外匯管制從剛起步到趨于逐步完善的過程中可以發(fā)現,我國外匯管制政策在每一個階段都擔當著重要的角色,也是符合我國具體的經濟發(fā)展需要。不過我國的外匯管制與我國的經濟發(fā)展還存在一些矛盾,并且需要進一步的改革,以適應不同時期經濟發(fā)展要求。
參考文獻:
[1]易綱:匯率制度的選擇.金融研究,2000.9
[2]吳曉靈:中國外匯管理.中國金融出版社
[3]馮政廉:匯率形成機制與人民幣匯率改革的背景及其影響. 光明觀察,2005
[4]沈國兵:論制度變遷理論與制度變遷方式劃分標準.經濟學家,2002.1
[5]申衛(wèi)平:金融全球化與匯率制度選擇(熱點研究).人民日報,2002.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