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有來自被稱之為“反修前沿”、“明燈之國”的阿爾巴尼亞友人蒞臨四川江城瀘州。這里是這些“同志加兄弟”參觀的最后一站,而且指定要參觀一戶公社社員家庭。小小的江城為此掀起了狂波巨瀾。省、地革委會早早派出專人督促江城革委會要把這件事當成一項政治任務來完成,絕不允許出半點差錯。造反派頭頭們個個緊張得汗流浹背,大家明白“政治”二字的分量,搞得不好,吃不完兜著走!
專門工作組開始走村串戶選點。那些年農(nóng)村多是茅草棚棚,打土豪分果實時農(nóng)民得到的地主大瓦房也因年久失修而殘破不堪了,哪有顯示社員生活幸福美滿的圖景呢?如果新修一幢,不單來不及,就是修好,孤零零一所新瓦房鶴立雞群似的站在眾多的茅草房中,豈不露餡?大家焦急萬分……這時有人出了個主意:在郊外石油廠院內(nèi)有一套平房,淹沒在翠竹叢中,頗似《紅樓夢》中大觀園內(nèi)的稻香村,只要稍加修整,臨時搬一戶農(nóng)民住進去就成。工廠附近沒有破房爛屋,又順公路,汽車可直接開到房前,十分安全。至于農(nóng)民怎么住在工廠里呢?好辦得很,只要把石油廠的招牌換成某公社社辦廠的牌子,住社員不就順理成章了么!大家為這個主意齊聲叫好。
一說是政治任務,石油廠的負責人也不敢說半個不字,立即派人把原來圖書閱覽室的書籍雜物迅速搬走,并且把房屋內(nèi)外粉刷一新,又取來招待所的新床單、被褥、面盆、口盅、手巾、牙膏、牙刷等用品加以布置。一切就緒后,工作組在當?shù)剡x一戶根正苗紅、革命立場堅定的社員住進來。可嘆這一家人竟沒有一套新衣服穿。革委會的頭兒們到底人大面子大,寫張條子,蓋上大紅印章,叫供銷社提供青藍二色布五丈,給這一家4口人各趕制一套新衣服,并指示做得大一些,好蓋住里面那些破衣爛衫兒……革委會讓這家人提前到工廠食堂進餐,且不限量,以便去掉一臉菜青色,精神煥發(fā)地去演好這臺“政治戲”。
友人到來,沿途戒嚴。一溜五六輛小車開進工廠,參觀了這座“社辦工廠”和這戶社員家庭。這群大個頭高鼻子洋人,伸出大拇指,滿面笑容,嘴里嘰里呱啦直叫好!
事后,省、地革命委員會嘉獎了辦事有功的人員,頭頭兒們大擺宴席彈冠相慶。而這家人卻脫去新衣服,悄悄搬出石油廠,依舊回到原來的茅草破屋里,細細回味那幾天的幸福生活。
(責編朱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