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養(yǎng)生學認為,寒冷的氣候使人免疫功能下降,內分泌失調,血液循環(huán)發(fā)生改變,易染疾病,特別是那些嚴重威脅老年人健康的疾病容易受寒復發(fā)、急性發(fā)作。
冬季,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減退,防寒、抗寒功能低下,易被外邪侵襲,染上肺炎、流感等冬季常見病。這些疾病與老年人原有的心腦血管疾病、腎病、胃腸疾病、哮喘、氣管炎、肺氣腫、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慢性舊疾糾纏在一起,會嚴重威脅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在冬季來臨之前老年人就應及早防范,才能從容平安地度過漫長嚴冬。
增強抗寒能力
祖國醫(yī)學的養(yǎng)生之道講究與時順應,因時制宜。立冬后,氣候由秋涼轉變?yōu)槎?,冬季陰盛陽衰,寒為冬季主氣,屬陰邪,最易傷人陽氣,最需要人的陽氣抵御。老人由于年事已高,陽氣減弱,因此,老年人在農歷的十、十一、十二月里,貴于御寒保暖,護陽益氣,扶正氣抗邪氣。
現(xiàn)代養(yǎng)生學的觀點與傳統(tǒng)養(yǎng)生學異曲同工。實驗研究表明,當外界出現(xiàn)冷熱變化時,氣溫越低,人體直接向外散熱就越多;氣溫越高,人體向外散熱越少。在寒冷面前,人體為保持體溫恒定,就必須給自己補充熱量,增加衣服和飲食。因此,老年人冬季提高耐寒能力和免疫功能,注意科學保暖,對于防病保健十分必要。此外,老年人要想具備適應寒冷的能力,每天應堅持用冷水洗臉、搓臉并搓洗四肢;平日要注意保暖,但不要太捂;室內要開窗通風,溫度要恒定、適當,老年人血液循環(huán)較差,若室溫過低,老人手腳易凍傷,而室溫過高,室內外溫差過大,又會發(fā)生感冒;經常到戶外走動,晨練應避“寒邪”,最好不要早起鍛煉,建議每天在9~10點,太陽稍高,氣溫較暖的時候出來運動。如此一來,抗寒能力不但增強,而且還有助于預防各種慢性病,如各種哮喘、關節(jié)炎等。
重要部位重點保護
老年人要特別注意對頭、鼻、頸、背、手、腳等重要部位的保護。
俗話說:“冬季戴棉帽,如同穿棉襖?!弊鎳t(yī)學認為頭部為“諸陽之匯”?,F(xiàn)代醫(yī)學認為,頭頸部接近心臟,血流量大,向外發(fā)散熱量多。測試表明,處于靜止狀態(tài)不戴帽的人,在環(huán)境氣溫為4℃時,頭部散失的熱量占總熱量的五分之三,15℃時占四分之三。況且,天寒致病,“首”當其沖。寒冷可使腦卒中(俗稱中風)發(fā)病率明顯增高。因此,老年人在冬天,尤其是出門時一定要戴帽子。并且戴帽時別忘了護住耳朵。
頸部保暖可以預防頸椎病。老人除了白天在頸部圍圍巾外,晚上可以用熱水袋做頸部外敷。戴圍巾不要采用連脖子帶嘴一塊兒捂的方法。因為用圍巾捂住口鼻時,脫落的纖維、灰塵、病菌隨呼吸進入體內,易使人患呼吸道疾病。
鼻部保暖可以預防感冒。研究表明,當鼻腔粘膜溫度下降到32℃時,局部血液循環(huán)會明顯遲滯,免疫細胞吞噬能力隨之下降,感冒病毒易于乘虛而入。保健專家認為,戴口罩的保健效果不如鼻部按摩:先用食指和拇指按揉鼻翼兩側的迎香穴20~30次,然后用摩擦發(fā)熱的手掌輕輕按摩鼻尖、鼻翼,正反方向各10次。此方法也可用于輔助治療感冒、鼻塞不通。
俗語說:“寒從腳起?!蹦_掌遠離心臟,血液供應較少,表面脂肪很薄,是皮溫最低的部位。足部保暖措施是:鞋襪的尺寸要稍大些,腳與鞋之間應有空隙。選棉鞋時,鞋底要適當增厚,鞋底厚則鞋的防寒性能好。好生凍瘡的老人應及早穿棉鞋。
在經絡學中,背部是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的主要部位。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起著防御外邪侵入的“籬笆”作用。背部保暖,可以預防“風寒感冒”。保暖方法很簡單,穿著一件貼身的棉或皮毛背心就行了。另外,睡覺時注意不要讓背部著涼。
調理冬季飲食
老年人的冬季飲食原則是:辨證用膳,飲食適當,少咸多苦。
老年人在進行食療或進補時要注意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來辨證用膳。一般來講,平時身體怕冷的老年人宜吃溫性或熱性的食物,如生姜、羊肉、狗肉、大蒜等,不宜吃綠豆、雪梨、苦瓜、冬瓜、荸薺、銀耳等寒性或涼性食物;怕熱的老年人則與之相反。一些老年人脾胃功能減退,難于消化吸收,因此不宜食肥膩、油炸、質粗堅硬的食物,而應以清淡且富于營養(yǎng)的食物為宜。
重視冬令藥補
冬季進補的方法有兩類:一類為食補,一類是藥補。
“冬季進補,開春打虎”,對老年人,冬令進補更為重要。老年人進補應選擇溫熱性的益氣補陽之物,以補腎為主。體質不虛的老人以食補為主。進補佳品有牛肉、羊肉、雞肉、狗肉、棗、蓮子、核桃、龍眼、芝麻、木耳、蜂蜜等。另外,宜常服溫性熱粥湯防病保健,如糯米紅棗粥、桃仁芝麻糊、銀耳燉冰糖、桂圓蓮子湯、鹿角膠粥等。對于體質虛弱較甚者,則應在食補的基礎上適當配合補藥,以助補虛之功。
老人進補前最好先健脾胃,做好“底補”,尤其是對于需藥補的老人。所謂“底”就是打基礎,加強脾胃功能,使其不致“虛不受補”。芡實是底補的最佳食選,可選用芡實、紅棗或花生仁加紅糖燉湯服,或用芡實燉牛、羊肉等食用。也可先服用些黨參、白術、茯苓、薏仁、扁豆、陳皮之類調理胃腸的藥物。另外,老人在患有感冒、發(fā)熱、咳嗽等外感病癥時,不要進補,以免留邪為寇,待急性病治愈后再繼續(xù)進補。
氣虛者:經常感到走路氣短、氣急、精神疲乏、四肢無力、容易出虛汗等,可以選服人參、黃芪或人參蜂王漿、生脈口服液等,大多能起到補氣強壯的作用。
血虛者:即營養(yǎng)物質不足,表現(xiàn)為面色萎黃、頭暈眼花、心慌失眠、健忘等癥狀??蛇x用當歸、阿膠、桂圓、大棗、枸杞子之類以達到補血的作用。
陰虛者:即指人體的血、津液、陰精皆不足。表現(xiàn)為身體消瘦、咽干舌紅、手腳心發(fā)熱、面部潮紅等??蛇x用百合、麥冬、天冬等或中成藥大補陰丸、六味地黃丸等,以達到滋陰生津的目的。
陽虛者:即人體熱量不足,表現(xiàn)為身體怕冷、四肢不溫、腰酸腿軟、小便清長、陽痿早泄、大便稀薄等??蛇x用杜仲、鹿茸片等或選服中成藥鹿茸精、龜齡集、金匱腎氣丸等溫陽壯體,對老年體衰者尤為適宜。
洗漱水溫要講究
老年人冬季每日晨起和午睡后用冷水洗臉,可使面部和鼻腔內的血管收縮。等冷水的刺激消失后,這些血管又會迅速產生反射性的充血擴張,這一張一弛,是一種良好的“血管體操”,可促進面部血液循環(huán),提高對寒冷的適應性,預防傷風感冒、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同時,可使老年人頭腦清醒、精神充沛。
老人刷牙宜用溫水。牙齒進行新陳代謝的最佳溫度為35℃~36.5℃。溫水是一種良性保護劑,對口腔、牙齒、咽喉都有保護作用。老人早起刷牙后喝一杯溫開水,可暖身清洗胃腸,還可稀釋血液,預防腦血栓、心肌缺血等,同時能維持細胞滲透力,促進細胞代謝作用。
俗話說“睡前燙燙腳,勝似吃補藥”。洗腳用熱水(60℃~70℃)能刺激腳部豐富的末梢神經反射于大腦皮層,從而促進全身血液循環(huán),增強免疫功能,清除下肢的沉重感和全身疲勞,促進睡眠。洗腳的同時可配以按摩:按摩大腳趾可疏肝健脾;按摩第四趾可醫(yī)治肋痛;按摩足心的涌泉穴則能益腎補虛,壯腰強身,增強記憶。
老人冬季皮膚常瘙癢,往往由于頻繁沐浴、水溫過高所致,所以水溫最好控制在攝氏50℃以下,以免太燙的水沖掉皮膚表層的油脂。老人并不需要天天洗澡,浴后可涂少量護膚霜。
多曬太陽益身心
冬季陽光對老年人健康十分有益。老年病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長期呆在室內,少到戶外接受陽光照射的老人,普遍出現(xiàn)維生素D缺乏癥狀,發(fā)生骨質疏松。那些常在窗前曬太陽的老人,也同樣出現(xiàn)骨質疏松,這是由于窗戶玻璃濾掉了部分紫外線,而這些紫外線對促進人體合成維生素D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保健專家在冬季鼓勵老年人多去戶外曬曬太陽,有助于預防老年骨質疏松癥。
冬季陽光不僅能防治骨質疏松癥,而且還能減少老年人常發(fā)的精神抑郁癥。老人冬季易出現(xiàn)抑郁情緒,很重要的因素是由于冬天晝短夜長、光照不足。陽光可增加人體雄性激素,抑制松果體褪黑素的分泌,幫助控制情緒。
(編輯/晨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