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發(fā)生在連隊里日本華僑知青身上的樂事。
在北大荒的知青隊伍里,有一支特殊群體——華僑知青。許多是來自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其他東南亞國家的,還有日本華僑知青。那時,他們都從北京來,身為華僑學(xué)生,但熱血沸騰,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獻(xiàn)身農(nóng)墾的熱情不比非華僑知青差。他們當(dāng)中有拖拉機手,有農(nóng)工,不怕吃苦受累,有的還是學(xué)毛著、研究理論的積極分子呢。但是有一樣,民俗民情一概不知不懂,鬧出了許多笑話。
連里有一名日本華僑知青名叫吳仕明。父親在日本開飯店多年,買賣搞得很大,可以說是家財萬貫,但他對繼承家業(yè),做餐飲搞買賣不感興趣,決心留在中國,扎根邊疆,獻(xiàn)身黑土地。那時,北大荒人口少,平均年齡不大,死人很少,只有在老連隊里會有一小塊墳地。但所謂老連隊也不過十幾年的歷史,死了人,就埋在連隊駐地的邊緣上。幾番春秋,墳堆上長滿了草,不知情的甚至知情的人,都不知道或忘記那是墳地了,看上去就是綠草萋萋的小土包。
夏天到了,屋子里悶熱,下工后的人們就四下里找涼快地方。吳仕明不知怎的就認(rèn)準(zhǔn)“墳頭”這塊蔭涼寶地了。每天大田作業(yè)回來,吃完飯,拿起蒲扇就乘涼去了。同去的人也都不知道土包的來歷,每次他都坐在“土包”上,因為高點兒,有風(fēng),這里便成了他的座騎。乘涼聊天時,大家都圍坐在小土地包前,聽他“白?!?。
一天,他在小土包上正“白?!钡脦?,一個老職工從此路過,看見他坐在土包上,便湊了過來。
“吳仕明,你小子怎么坐這呀?”
“坐這怎么啦,涼快唄!”
“你快下來吧,找挨罵呢!”
“誰敢罵我,我撕不爛他的嘴!”
他倆你一言,我一語,斗上嘴了!老職工說不過他,只好實話實說了,“你呀,坐上人家祖墳上頭了,人家看見不打你,打誰?”
什么,這個土包是墳頭?我們天天守著墳頭聊天?大家一下子頭皮都炸了,像觸電般蹦起來。吳仕明更像屁股下面點燃了爆竹,一下就躥了起來?!盎逇馑懒?堵心死了!”他自言自語,一臉惶恐,一副不知所措的樣子,拍拍屁股,一溜煙向連隊跑去。
“你干嗎去?”大家問他,他頭也不回。
晚上,我們回到宿舍,他早就鉆進(jìn)被窩了,問他怎么這么早就躺下了,他從被里伸出兩條腿來,原來他把褲子和褲頭都洗了。
“洗洗晦氣吧!屁股是不能去皮了,只好洗褲子啦!”
眾人大笑。
多年以后,每逢荒友們相聚,說起這段往事時,大家還是忍俊不住。
(責(zé)編:辛 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