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的時候,讓我最感慨的就是德國人的時間觀念了。他們遵守時間的精準程度,就像他們是鐘表上的指針一樣。
在漢諾威參加一家德國著名公司的新聞發(fā)布會。公司總裁第一句話就說:會議要開1個小時。我出于好奇,計算了一下時間,總裁一人就講了20分鐘。
我心想,8個負責人呢,別說1個小時,就是2個小時也不夠呀??赏陆又?,每個人都恰好講5分鐘。全部發(fā)言完,正好1個小時!
這是大公司的領導。那一般德國人呢?在一個展覽會期間,有一天,我在吃早餐的路上碰見一個50多歲的德國人。我和他打招呼說:“你真早啊?”沒想到他一本正經(jīng)地回答:“不早了,我7時30分起床,用20分鐘做體操,10分鐘洗漱,早餐吃了15分鐘,現(xiàn)在用15分鐘走到會場,8時30分正好能進去?!蔽衣牭皿@訝極了,就故意問:“那你為何不早點兒進場呢?”他聳聳肩,說:“他們定的8時30分才讓進場,我只好根據(jù)這個時間來安排了?!痹诼犕赀@番話后,我平生第一次計算了一下我吃早餐得用多少時間。
在我的印象中,每個德國人都是一個時間的齒輪,他們都在按照同一個時間轉動,相互之間的咬合可謂絲絲入扣。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火車站接人。我在法蘭克福火車站曾目睹了這樣一幕:一位出站的客人剛走到便道旁放下手提袋,馬路上飛馳的車流中便有一輛奔馳車正好拐上便道停在他身邊。兩人握手、上車,整個接站過程不過8秒鐘。德國的車站前一般不會停著很多等人的汽車,站前大街上也極少因為接人的車多而堵塞。
我想,正是這種精確的時間觀念造就了德國的高效率。
選自《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