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雜志辦得好不好,取決于多種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編輯人員的水平高低。所謂編輯的水平,一是所有真正干活的編輯人員的整體素質,二是真正管事的總編輯的個人素養(yǎng),兩相比較,第二條,即總編輯的水平高下又是關鍵因素。
我國的檔案雜志不少,省一級檔案部門多數都有,市以至個別縣的檔案部門,如湖南安化縣檔案局也辦了檔案雜志。翻檢這些雜志,你會發(fā)現,凡是辦得好的雜志,其背后都有較強的編輯力量作為支撐,也都少不了有一位高水平的總編輯在那里主事。像廣東的王恩漢、上海的姜龍飛、甘肅的姜鴻源、湖南的田興華、安化的李超群、江蘇的卜承志、浙江的何力邁、河南的蔡千樹、河北的王煥春、王潮等過去與現在的總編們,他們同屬文人,都有拿得出手的個人著作與叫得響的署名文章。文化修養(yǎng)方面又各有特色,或傾心于寫作,文采飛揚佳作連篇。或醉心于藝術,琴棋書畫無所不通。或沉迷于歷史研究,孜孜以求苦心向學。或喜好收藏與民俗文化,于廣泛搜求與深入探索中自得其樂。
在與公交企業(yè)、科研單位相比而少有死指標、硬任務,因此對人才需求并非十分強烈的檔案部門,若是上面缺乏對雜志編輯工作的了解與重視,或者干脆就沒想著要把雜志弄好,那么編輯部就會變成官場,業(yè)務上的學習與研究、探索與追求就會沉淪,而看風使舵、溜須鉆營等惡習就會大行其道。
《北京檔案》在全國檔案雜志中,無論是文章內容與外在形式及發(fā)行數量都堪居上乘之選,原因是編輯部多年來一直保持著一股正氣。總編之職由局領導兼任,不是單純的掛名,而是全面把握辦刊方向并真正參與具體工作,一年12期中作為刊物旗幟,期期都有的言論,對上月本市檔案工作的回顧,對全國與檔案工作有關的新聞的點擊等重要欄目的文章,均出自總編之手。副總編及以下各個欄目的編輯都傾注心血經營著自己分工管理的園地。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多年來編輯部堅持每年開一次編輯工作會議,局領導親臨會議,不是蜻蜓點水,象征性地出席,而是全程參與,有始有終。而且不僅本編輯部的人員全部參加會議,還特別邀請熱心的讀者、作者出席,從欄目設置、文章內容、美術設計等各個方面對過去一年的刊物共同進行評價,在總結經驗、肯定成績、找出不足的同時,群策群力對來年刊物的工作進行整體策劃,一些有價值的組稿對象、采訪選題、研討熱點在毫無拘束的討論中形成共識,并當場分工,落實責任。
在與《北京檔案》上自總編下至普通編輯們的接觸中,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他們一心要把雜志辦好的那種強烈的事業(yè)心。他們充沛的精力、不懈的追求,推動著《北京檔案》不斷地前進。欽佩與感慨的同時,使我想起當年自己從事檔案雜志編輯工作時,馮子直局長對我說過的一句話:“解放前有的文人,一輩子就做一件事,辦一本雜志?!笔赂舳嗄辏棵肯肫疬@句話,總會生出許多思考、許多聯想。我覺得作為一本雜志的編輯,如果心無旁騖,把辦好雜志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那一定會有所成就。《北京檔案》的編輯朋友們,你們還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