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來,原本就暗流涌動的俄美關系屢興風波。為緩解緊張氣氛,2007年7月初,俄總統(tǒng)普京出訪美國;而這次出訪前后兩國的言論舉措,似乎折射出了更多雙邊關系中的實質性內容。
訪問友好,議題“不善”
應美國總統(tǒng)布什之邀,普京7月1日至2日到布什位于大西洋海岸的家族農場做客。俄美兩方的許多媒體認為:由于兩國首腦此次碰面的地點比較特殊,此次會晤屬于非正式會晤,會談氣氛比較融洽。普京啟程前也表示:他與布什關系不錯,希望雙方能舉行“友好”對話。
事情的發(fā)展也似乎印證了媒體的預測:在機場“躬親”迎接普京的是布什的父親老布什,隨后,老布什陪普京乘直升機抵達自家別墅,與在那等候的布什會面。布什陪普京到海邊兜風,布什一家還在晚餐上用當地特產龍蝦招待了普京。輿論認為:當年布什就任總統(tǒng)后,于得克薩斯州克勞福德農場接待的首位外國領導人就是普京;而如今,普京又成為布什邀請到老布什家中做客的第一位外國領導人,兩人的私人關系可見一斑。
不過,交情歸交情,處理兩國關系就是另一回事了。與賓主彼此客套的熱烈氣氛相比,一系列俄美關系中老生常談的冰冷話題,也再次被擺上桌面。然而,俄美關系此后的發(fā)展,甚至更有急轉直下之勢:
在反導系統(tǒng)的問題上,普京在“龍蝦宴”上提出新倡議:美不僅可與俄共用阿塞拜疆加巴拉雷達站,還可同用俄南部正在建設中的一處導彈發(fā)射預警站,以應對美國擔憂的“伊朗導彈威脅”;這樣,“美國就沒有任何必要在捷克和波蘭部署反導系統(tǒng)了”。但美國的回應是:美國防部長蓋茨決定造訪阿塞拜疆,以爭取2012年后“獨享”加巴拉雷達站;同時,繼續(xù)執(zhí)意在波、捷部署反導系統(tǒng)。俄第一副總理伊萬諾夫隨即于7月4日宣布:作為反制措施,俄將在靠近波蘭、屬于俄“飛地”的加里寧格勒部署新導彈。
在科索沃地位方面,北約駐科索沃盟軍司令、德國中將卡特赫7月5日聲稱,科索沃阿族領導人可能在2007年11月底地方議會和權力機關選舉前單方面宣布獨立,美國隨后也將迅速予以承認。
一次旨在促進合作的雙方首腦會晤,最終換來的卻是兩邊關系的惡性循環(huán),這背后究竟隱藏和孕育著什么呢?
唇槍舌劍,爭吵不斷
這還要從2007年2月10日俄總統(tǒng)普京在第43屆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上“放狠話”說起。該會議每年都在慕尼黑舉行一次,旨在為世界各國政要及安全領域專家提供一個共同探討全球安全的平臺,故有世界安全領域的“達沃斯”之稱。但就在會議開幕當天,作為貴賓首次光臨此會并“榮任”第二個發(fā)言人的普京,卻以長達32分鐘的演講“語驚四座”。
普京演講伊始就說,“由于這是一個開放的自由論壇”,因此,他決定“拋開一切繁文縟節(jié),好好談談想法”。隨后,普京就把矛頭對準美國,在四個方面毫不客氣地展開猛批:
一是指責美國“窮兵黷武”的“單邊主義”對外政策“越軌出格”。普京說,“我們看到,在國際關系中,武力幾乎被毫無節(jié)制地過度使用。美國的觸角在各方面都跨越了國界,向外伸展,這非常危險。世界沒人會感到安全,因為已沒人可以受到國際法的保護。”
二是聲討美國打造“單極世界”的企圖。普京稱,“不管我們如何美化(單極世界)這個詞匯,它的意思都是指單一的權力中心、武力中心和主人;這和民主完全是兩碼事。有人不時教導我們‘民主’,但這些人并沒學會‘民主’?!?/p>
三是向北約東擴“亮紅燈”。普京單刀直入地斥責,“北約過去曾承諾不會在德國以東部署軍隊,但在恐怖主義和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才是全球真正威脅的今天,北約軍力卻已逐漸逼近俄羅斯。這一事態(tài)很嚴重。俄羅斯有權質問,它的矛頭對準誰?”
四是駁斥美國在伊朗核問題和科索沃問題上的立場。普京直言:不要把伊朗“逼到墻角”;出臺讓科索沃“準獨立”的方案,是在“玩危險游戲”。
美聯(lián)社記者抓拍到,普京在發(fā)言時狠狠地盯了一眼坐在他身邊的美國國防部長蓋茨。西方媒體評論說:這是蘇聯(lián)解體以來,俄領導人當著西方領導人的面,對國際形勢“最開誠布公的解讀”和對美國“最不留情面的批判”。甚至有專家認為,這將是美俄關系的一個轉折點。次日,蓋茨即做出回應:“作為一名冷戰(zhàn)時期的老戰(zhàn)士,昨天一個發(fā)言者的講話,讓我不禁懷念起了那個年代……一次冷戰(zhàn)已經足夠了?!边@一說法令“新冷戰(zhàn)或將到來”的說法不脛而走。而俄美雙方此后你來我往的“口水戰(zhàn)”,更使雙邊關系不斷惡化。雖然后來賴斯專程飛抵莫斯科修補美俄關系,但據媒體報道她與俄第一副總理謝爾蓋·伊萬諾夫以及普京的會面并不輕松,“會后共進晚餐的溫暖氣氛無法掩飾談判時的尖銳對立”。
臺前叫陣,臺后較勁
俄美雙方在口誅筆伐的同時,也都在投棋布子。美國對俄的“硬擠壓”與“軟滲透”一直沒斷:布什已于4月10日簽署《北約自由統(tǒng)一法案》,阿爾巴尼亞、克羅地亞、格魯吉亞、馬其頓和烏克蘭這些俄昔日的傳統(tǒng)勢力范圍已成為美明目張膽蠶食的對象。布什本人6月初出席八國峰會時“順道”出訪的7個歐洲國家中,有4個是中東歐國家;他在波、捷基本敲定了在兩國部署耗資30多億美元的導彈防御系統(tǒng)一事,在阿爾巴尼亞則公開放話支持科索沃獨立。
面對緊逼,俄方也抓緊穩(wěn)住陣腳:一是發(fā)展常規(guī)武備和核武庫,發(fā)揮傳統(tǒng)軍事強項。3月,普京宣布,用現代化武器裝備部隊是俄軍面臨的首要任務,俄將在2015年前撥款5萬億盧布進行大換裝,研發(fā)重點是堪稱美軍在東歐反導設施“克星”的“圖-160”戰(zhàn)略轟炸機、“北風之神”級新型戰(zhàn)略核潛艇和“白楊-M導彈”。俄軍政高官則不斷表示:俄將重新制訂本國軍事學說,將美不斷擴大在俄傳統(tǒng)勢力范圍內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影響界定為俄國家安全近期面臨的“最現實威脅”;為此,俄要打造第五代反導系統(tǒng),堪稱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現役和在研防空導彈”的S-400防空系統(tǒng)也將于2007年夏服役。作為現實威懾手段,俄號稱“史上最強戰(zhàn)略導彈核潛艇”的“尤里·多爾戈魯基”號已于4月中旬服役,俄軍97%戰(zhàn)略導彈5月初亦進入戰(zhàn)斗狀態(tài),并聲稱已瞄準了美在歐洲駐軍的各個目標。
其次是用經濟杠桿和政治、外交手腕。俄重新?lián)]起威力屢試不爽的能源“大棒”,多次放言贊成建立天然氣“歐佩克”;面對美國暗地挑動的“東歐歷史翻案風”,俄則“恰到好處”地通過立法手段要求全民力護“鐮刀鐵錘旗”,高調慶祝少先隊成立85周年,并反客為主地建議以“歐洲集體反導系統(tǒng)”取代美國計劃。
多年齟齬,一朝迸發(fā)
對于俄方的持續(xù)性強硬態(tài)度,國際上迄今大體有如下幾種評估:一是認為這是俄走出低潮、找回自信、準備“走自己的路”的一個標志;二是視之為俄對美多年來戰(zhàn)略遏制的一種戰(zhàn)略反制;三是這屬于對伊朗核問題的一種預防性表態(tài)。
正如許多俄羅斯人所說,俄方諸多犀利的言辭,反映出了俄的“挫敗感”,因為它的許多觀點被美國所忽視?!?·11”后,普京在世界各大國領導人中頭一個明確表示愿幫助美國搞“反恐”,但得到的卻是如下一些“豐厚回報”:美國單方面退出了1972年《美蘇反導條約》;美軍借阿富汗戰(zhàn)爭之機進入俄的“后院”中亞并長駐不走;北約一下東擴7個新成員,乃至越過俄劃定的“紅線”,勢力直抵波羅的海三國……
2004年普京連任后,美國對俄的頻頻積壓,力度更有增無減:美公開指責克里姆林宮“放棄民主,加強集權,恢復帝國”。布什政府第二任期相繼推出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和《國家安全戰(zhàn)略報告》又給俄扣上“需特別關注”的“新興大國”的帽子;賴斯在很多場合指責普京“獨斷專行”,美防長蓋茨甚至把俄說成美“難以預測的潛在敵手”。僅在2006年底以來,西方媒體就利用俄同獨聯(lián)體國家的能源沖突、俄與伊朗的軍事特別是核能開發(fā)方面的合作、俄對科索沃“獨立”計劃的抵制、女記者波利特科夫斯卡婭和前克格勃特工利特維年科被害案、俄把西方公司擠出油氣項目等事件,對普京進行抨擊。
美國不僅有言論,而且有行動。前兩年,美頻頻在俄近鄰的獨聯(lián)體各國策動“顏色革命”,扶植親美政權,構建對俄包圍圈。慕尼黑安全會議前不久發(fā)生的很多事,在某種程度上都是針對俄的:在西方,美國自2007年初就以防范伊朗導彈威脅為名,在波蘭和捷克部署導彈防御系統(tǒng)及雷達設施;在南面,美國一度放風要將反導系統(tǒng)推進到高加索三國,伊朗核問題也愈演愈烈;在東邊,美國已把海基雷達從夏威夷群島移到比鄰俄羅斯的阿留申群島。
如果說,美國的多方擠壓,是俄做出強烈反彈姿態(tài)的外因;那么,俄羅斯近年來綜合國力的逐步恢復,則是其敢于針鋒相對的內因。上世紀90年代,需要接受西方經濟援助的俄羅斯只能忍氣吞聲,在科索沃戰(zhàn)爭、北約東擴等問題上任人擺布。然而如今的俄羅斯已在相當程度上擺脫了蘇聯(lián)解體后的貧弱狀態(tài),2000年起,年均經濟增長率達約7%,已成為世界上經濟發(fā)展最快的國家之一。2006年,俄年石油產量和天然氣開采量均為世界第一,電力生產居世界第四,GDP和股票市值雙雙突破10000億美元,黃金外匯儲備超過3000億美元,穩(wěn)定基金接近1000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7000美元,還提前還清了蘇聯(lián)時期的外債,通貨膨脹率低于9%,實現了盧布的自由兌換。
以較雄厚的總體實力為后盾,俄羅斯上上下下決心維護本國利益的底氣大增:在慕尼黑,有記者問普京其講話“是不是在展示自身實力”時,普京很肯定地回答“是”。俄外長拉夫羅夫總結2006年外交時說:“俄羅斯執(zhí)行的是完全獨立的對外政策?!倍頇嗤裾{機構列瓦達中心日前的調查則顯示,75%的被征詢者認為俄是個“特別的國家”,要“走自己的發(fā)展道路”。
俄美未來“冷而不戰(zhàn)”
以上事實足以證明:由于俄美之爭的本質,是帶有完全排他色彩的地緣政治和“世界新秩序”構建方面的爭奪,兩國名為“戰(zhàn)略伙伴”,但僅限于宣言,既缺實際行動,也乏常設機構或條法基礎,更無經濟基礎和民意支撐。再加上兩國明年都面臨總統(tǒng)換屆選舉,在對外政策上顯示維護本國利益的堅定決心,是籠絡人心的有效手段,故兩國關系不僅現狀不樂觀,近期前景也不看好,主流趨勢是競爭而非合作。在可預見的將來,科索沃最終地位、格魯吉亞和摩爾多瓦加入北約及伊朗核問題等,都可能成為俄美再度角力的導火索。
不過,稱兩國開啟“新冷戰(zhàn)”,確是言過其實。當年的美蘇冷戰(zhàn)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有著兩種完全“水火不容”的意識形態(tài)。二是對峙的兩個超級大國實力基本相當。三是形成了兩大對抗性的、擁有摧毀對方能力的國家集團。這種格局使得雙方不可能打熱戰(zhàn),只得打冷戰(zhàn)。但目前這些條件都已不再具備,俄美關系也早已不是決定世界生死存亡的國際秩序軸心,重要性與蘇美關系不可同日而語。
從雙邊關系角度看,美俄雙方也都無再開冷戰(zhàn)的興致。美國高官頻繁進出莫斯科,放軟身段進行解釋和溝通工作,就是想緩和緊張氣氛,因為美國在反恐、防止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問題上還需要俄的理解和支持。俄羅斯則對冷戰(zhàn)拖垮蘇聯(lián)的歷史教訓記憶猶新,它仍在重新崛起中,GDP不到美國的1/10,軍費則僅為美的1/25,再加上還存在著過度依靠原材料出口、腐敗、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及人口數量減少、平均壽命縮短等一系列發(fā)展的制約因素,不可能再同美死拼,會審慎務實地處理對美關系。因此,盡管俄美互信已很成問題,但仍然會在斗爭和妥協(xié)中尋找共同點,斗而不破。
(本文責任編輯: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