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的關系,我有幸探訪了歐洲的一些奧運城市,從雅典開始,經羅馬,巴塞羅那,馬德里,巴黎、安特衛(wèi)普,到阿姆斯特丹結束,一路上,地中海的陽光燦爛而浪漫。
印象最深的兩座城市是雅典和巴塞羅那。其中雅典是我本次尋訪的第一座城市,也是我私人的最愛,愛到三天內就產生了移民的沖動,愛到當我踏上分別的輪船時,心居然隱隱作痛。我喜歡這座城市一天到晚充足的陽光;喜歡市區(qū)內仍是窄窄的街道,喜歡那些古舊的、矮矮的、充滿人文氣息的建筑;喜歡雅典入懶散的生活方式,愛極了那每天可以在自家陽臺的搖椅上享受午后陽光的感覺。
感嘆之余,我明白了這個國家為什么會是歐洲文明的發(fā)源地:這座城市為什么能創(chuàng)造奧林匹克運動,并將之發(fā)揚光大一一雅典恐怕是全世界最重視古跡保護的城市了,在巴黎,你已經連第八屆現(xiàn)代奧運會的場館舊跡都找不到了,然而在雅典,第一屆現(xiàn)代奧運會的場地猶在,幾千年前的古奧運會遺址也好好地保護著。
這個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已顯得那樣不起眼的城市,在2004年給了全世界一個巨大的震驚。他們的奧運會開閉幕式,已經不能再用“成功”來簡單的形容,有一種魅力,讓你啞口無言。來自2004年的震驚,終于在三年后找到了注解。雅典三天,我重新受到一次歐洲文明史的洗禮,久違的文化感與歷史感,在不知什么時候取代了原本的浮躁。我現(xiàn)在相信,不踏上雅典這片土地,你永遠無法真正體會這座城市的魅力。這里的每一塊石頭都會說話,每一棵橄欖樹都能打動你的心弦,這里的人們簡單得讓你舒服,像它的天空與海一樣清澈,像它的古跡一樣純白而充實。
巴塞羅那則是讓我由衷佩服的一座城市。當我行走在這座城市。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我居然在這里嗅到了青島的氣息,熟悉的空氣,熟悉的紅磚以及石塊的建筑,讓我仿佛回到了青島那些彌漫著古舊氣息的歷史名區(qū)。
這里的旅游業(yè)是如此旺盛發(fā)達,其中自然有它的客觀地理因素;那些舉世聞名的,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建筑。也成為這座城市吸引人的資本。但除了這些先天條件,智慧的巴塞羅那人為這座城市所做的細節(jié),太值得我們學習了 比如,巴塞羅那保有很多古老的建筑,其實里面早已改裝了,但巴塞羅那人的原則是:里面怎么變都可以,外墻絕不能動,從而最大程度地保護了歷史文化和城市特征。比如,巴塞羅那市區(qū)內的馬路兩邊與人行道之間,各有一片草坪,中間是一道細細的鐵軌,用于跑有軌電車,這個創(chuàng)意既環(huán)保又綠化,而且乘坐方便。再比如,城市內到處可以看到一種觀光旅游大巴,分為不同線路,以顏色區(qū)分,買一張票可以隨意換乘。這種車的特點不在于跑遍市內所有景點,而是車上配有耳機,每到一處景點就會自動進行詳細的解說,目前已有十幾種語言,可隨意切換,而且每年語言的種類都在增加,今年就新添了中文。
巴塞羅那人的創(chuàng)意同樣體現(xiàn)在奧運會的場館建設中,當年的跳水場館就別具匠心地建在半山腰,坐在看臺上,可以俯瞰巴塞羅那城。運動員在起跳時,也仿佛置身上城市上空,極具想象力,當我站在跳水館所在的半山腰時,我被眼前看到的景象深深震撼了:那么小的一個場館,仿佛一個中學的籃球場,然而站在山坡上基本與看臺持平的位置,可以看到一邊是綠山,一邊是整個城市的上空,運動員起跳時,看上去仿佛與著名的圣家族教堂的頂端持平,這樣的構想實在令人折服。巴塞羅那,完全將奧運融入了城市的藝術中。
1992年奧運會讓全世界記住了巴塞羅那。奧運會結束后,巴塞羅那的經濟有了質的飛躍,據(jù)官方數(shù)字顯示,奧運會后,巴塞羅那的旅游業(yè)每年以4%的速度穩(wěn)定增長,本屆奧運會的經費預算及總投資超過了莫斯科和漢城奧運會,達到了96億美元。其中擴建國際機場,興建高速公路等設施占了三分之一,良好的市政建設也給巴塞羅那發(fā)展旅游業(yè)創(chuàng)造了硬件條件,如今,巴塞羅那這座人口不足300萬的城市,每年接納游客達到1400萬人,其中900萬是外國人。同雅典一樣,奧運會與這座城市,相互成就。
我拜訪了六個國家的奧委會,其中法國和西班牙還專訪到了他們的奧委會主席。這其中,法國、荷蘭與西班牙的奧委會中,都能尋覓到中國元素,尤其是前兩者,在法國奧委會內甚至有一個中國人在擔任“主席特派員”,那位叫王曉明的前女乒國家隊員,給包括主席在內的奧委會全體官員都設計了中文名片。荷蘭奧委會更加眩目了,一進門就看到滿墻大幅北京奧運會宣傳畫,中英文的;桌子上有中國的傳統(tǒng)瓷碗,樓內甚至有一間“北京屋”(BEIJING ROOM):西班牙奧委會主席的辦公室內,也專門有一個北京奧運會紀念品的陳列柜,看到這些時的感覺還是很震撼的,當你聽著那些官員努力用中文向你說:“你好、再見”時,你不得不感嘆奧運的力量。
這次尋訪,除了城市建設方面的細節(jié),各國奧委會提出的建議竟如事先溝通好了般一致,沒有人擔心北京的場館等硬件建設,而全部對北京的空氣、環(huán)境及交通等提出質疑,再者就是北京的開放姿態(tài)。其實后者也許是他們對現(xiàn)在的中國還不夠了解,但空氣,環(huán)境這一點,至少我自己在呼吸到人家城市那無比清新的空氣,看到那些人與自然無比和諧的場景后,面對這樣的質疑無言以對,我們還有九個月,而北京一直在努力,其實我想,這樣的努力不應該以奧運會的結束為終點,這該是一件令子子孫孫受益的事,奧運會成就了那么多城市,我們的北京該是這些城市中的一員。
責編 杜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