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北京到處都有賣茶水的茶館,早期的是大茶館,后來又有清茶館、書茶館、茶酒館和野茶館。過去茶館多,可能與過去閑人多有關(guān)系。像清代的旗人,俗話“在旗的”,不管大人還是孩子,按月都可領(lǐng)到一定數(shù)量的錢糧祿米,所以閑散人員多,一天無事可干,養(yǎng)尊處優(yōu)。另外,漢人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人,除去在官署衙門應(yīng)差的外,大多數(shù)人沒有固定工作做,都是有活兒干,沒活兒歇,因之,閑人眾多。這些人沒事就在茶館泡上一壺茶,聊天、下棋或聽評書。
野茶館就是開在荒郊野外的茶館。有土房兩三間,有的圈起個籬笆當(dāng)墻。茶具都是粗瓷粗碗,如果客人沒帶茶葉,野茶館預(yù)備了“滿天星”(碎末),好的就是高末兒。
提起野茶館,不由得回憶起兒時的往事,大約70多年前,我也就是七八歲時,正在私塾學(xué)館讀書。一個夏季初一的日子,學(xué)館放假,父親帶我出東便門去招老千(蜻蜓),曾在大通橋野茶館歇腳喝茶。
我清楚地記得這個野茶館在通惠河南河畔大通橋西側(cè),坐南朝北有兩間草房,外邊搭著天棚(席棚),天棚下有幾個用土坯壘起的茶桌,每個土茶桌旁都放著四五個木方凳,茶壺和茶碗都是粗瓷的。這個野茶館里只有一老一少兩個人張羅茶客,替茶客沏茶續(xù)水。當(dāng)時,正當(dāng)中午,天氣炎熱,但是,坐在天棚下,面對滔滔不斷、清澈見底的通惠河水和兩岸飄蕩的垂柳,清風(fēng)吹來,頓覺涼爽。就是這樣一個夏季盛暑最佳納涼處,而茶客卻寥寥無幾,僅三兩人而已。我父親問這位老茶倌,這樣有河,有花草樹木,有鳥叫蟬鳴,乘涼喝茶的好地方,為什么茶客很少?老茶倌哀嘆一聲說,我們這個茶館過去曾紅火過,東便門關(guān)廂一提大通橋茶館,人人皆知。這個茶館是我父親在咸豐五年(1855年)開辦的。當(dāng)年,有漕運和二閘,游客眾多時,我們這個小茶館從每年清明節(jié)氣起,直至立冬節(jié)氣,天天都是茶客滿棚。買賣忙時,我們這小茶館伙計最多用過4個。光緒年間,漕運停了,進入民國,北京城里的什剎海荷花市場、中南海、北海、中央(中山)公園等都開放了。城里的有錢人誰還到這野地來呀!現(xiàn)在到我們這小茶館喝茶的人,只有掬蛐蛐的、粘知了的、熬鷹的、押鳥的和您這樣帶孩子招老千玩的。所以,買賣不好,湊合干吧!
當(dāng)時,在座的就有一個“押鳥的”。押鳥就是讓甲種鳥學(xué)乙種鳥叫音。所以也叫給鳥押音。這位茶客養(yǎng)了兩只百靈鳥。養(yǎng)百靈的講究叫“十三套”,就是學(xué)十三種聲音:麻雀鬧林、母雞下蛋、貓叫、沙燕叫、狗叫、喜鵲叫、紅子叫、油葫蘆叫、小車子軸聲、水筲鈴叫、葦扎子叫、胡伯勞叫和鷹叫。當(dāng)時在頭閘(大通橋)至二閘一帶,經(jīng)常有鷹盤旋,時而高空,時而低飛。有時一只鷹捉到一只小鳥,另一只鷹去奪,發(fā)出嘶叫之音。所以,經(jīng)常有養(yǎng)鳥之人在這個野茶館邊喝茶邊給鳥押音。這位茶客養(yǎng)的百靈叫得很好,但只會叫十二種聲音,缺“鷹叫”。所以他更是這野茶館的??土?。
可惜,1937年,“七七事變”后,東便門大通橋野茶館就不存在了。
另一令人懷念的野茶館位于朝陽門關(guān)廂的菱角坑北側(cè),因它的北側(cè)有個葡萄園,里邊葡萄架一架連著一架。又因為野茶館哪有正式字號,所以游人將旁邊的葡萄園和它連在一起,都叫它“葡萄園野茶館”。有人可能想,葡萄園野茶館如此簡陋,去喝茶的人可能都是趕大車、“趕腳的”等賣力氣的粗俗之人。其實不然,因為它離城近,出朝陽門或出東直門,走不太遠都可到葡萄園野茶館;又由于這里西臨護城河,北是葡萄園,南是長滿荷花野草的菱角坑,東是大道,環(huán)境幽雅,所以,每至夏季經(jīng)常有些文人墨客在此對弈,吟詩,猜謎語等。
麥子店野茶館則在朝陽門關(guān)廂的東北,東直門關(guān)廂的東南。在民國年間,這一帶是很荒僻的野地。由于這一帶地方是小麥產(chǎn)地,故有“麥子店”之稱。麥子店野茶館旁邊有磚窯,磚窯挖土打坯燒磚,附近形成一個個葦坑水塘。葦坑水塘內(nèi)魚和魚蟲很多,每年夏秋兩季來此釣魚、撈魚蟲的人極多。這些人都喜歡到這野茶館喝茶休息。秋天,掬蛐蛐的走累了、渴了,也來麥子店野茶館喝茶歇會兒腳。冬天,莊稼收了,葦子也割了,野地一望無際,是放鷹打野貓(野兔)的好時候。獵人牽狗、架鷹到東郊捉野貓。獵人一般都是兩人一組,牽狗的在前走,尋找野貓,架鷹的在后緊跟。前邊的獵人一旦發(fā)現(xiàn)野貓躥出向前狂奔,后邊的鷹就急速展翅撲向野貓,一只“鋼爪”緊緊地抓住野貓的后胯,如果一回頭,鷹的另一只“鋼爪”就抓野貓的面部,這樣野貓就逮住了。但是,如果遇見那狡猾的老野貓,它不回頭,一個勁地拖著鷹往前奔,想竄進蒺藜棵子,將鷹毀掉。此時就得放狗去幫鷹的忙,將野貓制服。獲得野貓的獵人,用根繩子將野貓拴在長棍上,兩個前后搭起,走進麥子店野茶館,一是喝茶歇腳,一是顯示自己有本事已獲得獵物。
當(dāng)年,馳名一時的還有沙子口四塊玉野茶館。清代至民國初年,永定門外曾繁榮過。因為過去北京城內(nèi)可玩處都讓清王朝獨占著,老百姓以及貴族官僚和有錢大戶人家都到北京郊外有廟會和有水之處游玩,永定門外沙子口四塊玉野茶館南距小南頂和九龍山都不遠,北京城里的人去小南頂和九龍山,沙子口四塊玉野茶館是必經(jīng)之地。此外,沙子口附近有跑車、跑馬的車馬場,在清末每年的春暖和秋涼時,八旗子弟都在這里跑車、跑馬取樂。這個四塊玉野茶館就是這些人歇腳喝茶解渴之處。
據(jù)一位久居永定門關(guān)廂一帶的李姓老人講,這個野茶館本沒有字號,它就是開在永定門關(guān)廂大街過鐵路橋不遠,往東南斜道的高坡處,這里因為白沙子多而得名沙子口。茶館在高坡上坐北朝南,建有3間灰頂碎磚頭房。房前搭著葦席的天棚,天棚底下放著五六張刷洗得露出白碴茶桌,每張茶桌兩邊都放著一條二人凳。在茶館前,土坡下散放著四塊漢白玉石柱,這可能就是沙子口四塊玉野茶館得名的由來吧。
據(jù)這位老人講,他是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生人。在他八九歲時,跑車、跑馬的已經(jīng)沒了,小南頂雖然年年開廟會但游人已不多了。他說,來這個沙子口四塊玉野茶館喝茶的多是遛鳥的、逮蛐蛐的和深秋放鷹逮野貓的人??雌饋砗炔璧目腿瞬欢?,到了民國26年(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后,北平四郊特別是西郊、南郊炮火不斷,城外居住的人都往城里跑,城里住的人誰還敢跑到城外來遛鳥、逮蛐蛐、放鷹逮野貓呢?而且北京城內(nèi)城和外城的各門緊閉,沙子口四塊玉野茶館掌柜和伙計也都逃進永定門避難。從此,這個名噪一時的沙子口四塊玉野茶館就不見了。但是老北京人始終沒有忘掉它。
編輯/任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