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守舊,會創(chuàng)新,這是寫作成功的關(guān)鍵之一。如果寫文章能發(fā)人之所未發(fā),言人之所未言,或“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難言,我易言之”,令人耳目一新,必定會受到讀者的青睞。那么記敘文如何寫出新意呢?筆者認(rèn)為主要應(yīng)在敘事、寫人、繪景、狀物的獨具特色、別開生面上下功夫。
一、敘事要抓住典型意義
在作文中,無論是限定材料的作文,還是在命題范圍內(nèi)自己選擇材料的作文,敘事一定要具有典型意義。王周生的《這不是一顆流星》,寫五歲的孩子浩波在萬人體育館里看黑熊表演時產(chǎn)生了“要是這只熊死了”,一到冬天燙傷的手背就生凍瘡的阿婆就能戴上暖和的熊皮手套的念頭。作者抓住了這件事中蘊涵的深刻意義———一個孩子那純樸天真的念頭絕不是一閃即逝的流星,而是一顆“比大人們更真誠更純潔”的心,它映出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在敘事中,作者抓住這一典型意義,使文章立意新穎深刻。
二、寫人須突出鮮明的個性
吳金良的《醉人的春夜》寫一個性格活潑、心靈手巧、富有幽默感的小伙子。作者通過一連串的對話、行動、細(xì)節(jié)的描寫,栩栩如生地刻畫出“這一個”小伙子聰明機智、詼諧風(fēng)趣、樂于助人的典型形象,形神畢現(xiàn),躍然紙上。張新民的《落棋有聲》中的人物個性十分鮮明,連續(xù)三年蟬聯(lián)全廠冠軍的大黃,與廠長下棋時“連讓三局”,其穩(wěn)健、圓滑、恭順的性格被刻畫得入木三分。有“程咬金”之稱的小李“下到得意處”,竟拍起廠長的肩膀稱兄道弟,和了棋卻抓住廠長的手要再下一局,全身心地投入、充滿自信、敢拼敢干、不服輸、少顧忌的人物形象活脫脫地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如果筆下的人物形象沒有個性,總是老一套,沒有一點新意,就會令人生厭。
三、繪景應(yīng)有獨特的感受
一切景語皆情語,只有將繪的景和文中的“情”融合在一起,寫出自己特有的感悟,才能別具一格。比如描寫月亮,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為之揮毫,而成功者總是能寫出獨特的感受。魯迅在《故鄉(xiāng)》中回憶海灘瓜地上的少年英雄——童年時代的閏土?xí)r,描繪的月亮是“深藍(lán)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這里藍(lán)襯黃,色彩艷麗,充滿詩情畫意。他對月亮的描寫給人以寧靜美麗、光明溫馨的印象,與文中對美好童年的描述相吻合,景為情設(shè), 景中含情,情融于景。而張之路的《羚羊木雕》中關(guān)于月亮的描寫就迥然不同:“月亮出來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個寒顫……”這是“我”在爸爸媽媽執(zhí)意要“我”取回已送給最要好的朋友黑色硬木雕成的羚羊時眼中的月亮?!袄淅涞摹痹铝潦恰拔矣X得我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這一心情的映襯,“我對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文中描寫的月亮正好襯托出“我”的懊悔之情。
四、狀物力求寫出其蘊涵的意義
賈平凹在《我的小桃樹》》中摹狀小桃樹長得“很委屈,是彎彎頭,緊抱著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展開身來,瘦瘦的,黃黃的,似乎一碰便立即會斷”?!八L得不慢,一個春天長上兩尺來高……”作者通過狀寫小桃樹,寫出了其中蘊涵的深刻寓意及對人生的感悟——由衷地贊美頑強的生命力。周敦頤的《愛蓮說》、茅盾的《白楊禮贊》、碧野的《吳門橋》……都是在狀物時挖掘出事物所寄寓的深刻意義,寫活了事物,深化了主題,使文章耐人品味。
總之,要寫好一篇作文,精巧立意很重要。我們要學(xué)會新的思考方法,用新的視角去分析看待生活,要特別留意那些能給自己獨特感受的人和事,善于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挖掘那些容易被人忽視或遺忘的東西,并賦予它深刻的含義。這樣我們寫出來的文章才會“化平淡為神奇”,才能別出新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