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過作家賈平凹寫過的一篇文章,他說:“世界是陰與陽的構(gòu)成,人在世上活著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弊x后覺此話甚有道理。
的確,人生在世,有許多東西是不愿主動舍棄的。因為,欲望是人的本性,是多方面的,這雖然會成為社會的一種動力,但欲望常常是令人難以把握好“度”的,弄不好也可能是阻力。不是不及,便是過之。人們常言“很難割舍”、“難舍難分”、“真舍不得”,這些司空見慣的思緒與情愫,體現(xiàn)了人們面對舍棄時的一種痛苦與無奈,于是,很多時候很多情況之下彷徨而不知所措。
人生其實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選擇的結(jié)果就是人生。既然一生中有了選擇,那就必然有“取”與“舍”??墒菬o論你怎么選,都會有被你舍棄的東西。有的時候,選擇錯了,便后悔了,覺得自己丟掉的東西太多,獲得的東西太少;有的時候,即使選對了,也還是覺得自己失去了,總覺得好像少了點什么。在漢語言中,“舍”與“得”是連在一起的。想來,沒有舍,就沒有得,舍中有得,得中有舍。可不是嗎?有人愈是想獲得卻愈是事與愿違,而有人終于獲得卻反而惹來一身禍。這就給人生提出一個沉重的命題:過分的“得”是否意味著你可能付出更多的“舍”,過多的貪愛勢必導(dǎo)致失去了更多?許多時候“得”的“無限風(fēng)光”,招來的卻是更大的“舍”的“無限風(fēng)險”。
人的一生總是這樣,面對著一個又一個無窮無盡的“舍”與“得”,在生生息息的不斷選擇之中,不難體會到這樣的情形:總是想“得”的念頭多,想“舍”的時機少;“得”之興奮不已,“舍”之卻懊惱難當(dāng);故想“得”易,想“舍”難。難怪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曾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若干追問:“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渴枪噬鯋郾卮筚M,多藏必厚亡?!彼^“少則得,多則惑”,“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的這些觀點,其中充滿了矛盾轉(zhuǎn)化的辯證法,不能不令后人發(fā)之深省。
就拿金錢這勞什子來說吧,錢確是個好東西,雖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墒牵X終究是身外之物,人死后不可能把金錢都帶進墳?zāi)梗欢疱X卻可能把人送進墳?zāi)埂,F(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科技日新月異,物質(zhì)日益豐盛,人們面對的選擇與誘惑會越來越多。如此大背景下,當(dāng)官的成了眾人以財物公關(guān)的對象;做生意的惟恐遺漏一筆賺錢的機會;做學(xué)問的總要考慮大而全的體系;就連吃喝宴請,也要講究“十全十美”、“滿漢全席”。這種一味貪多貪大,四處開花,什么好處都想占,最終難免會顧此失彼。
無數(shù)事實證明,得得舍舍、舍舍得得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轉(zhuǎn)悠。還是如賈平凹先生所言,“舍與得實在是一種哲學(xué),也是一種藝術(shù)?!蔽覀兂删褪聵I(yè)有時確需面面俱到,但有時卻需要大膽舍棄。有句話叫做“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也許不少人也知道這個淺顯道理,可是真正去面對,也還是會非常地不易!
善于舍棄,包含著審時度勢的大智大慧,當(dāng)斷則斷的大勇大謀。揚長避短,壯士斷腕,兩利相權(quán)取其重,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其實這里面說的是,“舍”本身其實就是“得”。只是我們太多地關(guān)注了“舍”,而沒有在意到“得”。事實上,只有舍棄,向后退一步,也只有暫時地退卻,才有更加廣闊的天地?,F(xiàn)今不少人之所以認為自己已經(jīng)是“舍”了,失去東西太多了,其實那是在自己的潛意識中根本還不想舍棄,始終被桎梏在了這個不想“舍”總想“得”的束縛之中,因而總是心里忿忿不平不舒坦,于是在碌碌無為中,蹉跎了自己太多的歲月。
舍棄本來是一種境界,善于舍棄,對于一個人的成功很重要。能夠做到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那是一種灑脫,自覺舍棄那些達不到、夠不著、做不來的事情,使適時的舍棄勝于盲目執(zhí)著,自然也就少了羈絆,多了輕松;少了牽掛,多了自在。盡管有時候,可能心里空蕩蕩的,但舍棄小負之悲,就可能得全勝之喜。這里面有多少值得我們不斷去品味、揣摩、研究的哲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