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正在書寫歷史
本期封面那甜姐兒金雞獨立的舞姿,讓人有即刻掏錢購買雜志的沖動。
未曾想到,她也當選本年度青年領袖之一。譚元元,一個完全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而成為20世紀百位芭蕾舞蹈家中,惟一的華人人選者。
本年度的十大青年領袖,超出了中國,面向整個華人世界,他們沒有一個是職業(yè)革命家,而都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這就是時代的痕跡。
最具同構性的是他們的勤奮和自信。無論是心憂天下的劉春,還是追求自由精神的秋風,或者是和禽流感較勁的陶一之,抑或是獻身于環(huán)保事業(yè)的馬軍……
十位青年領袖還有一種不易為人察覺的特性,這就是建基于自信基礎上的謙卑,本期編輯人語說,他們才華飛揚,品行良正,但謙卑和自信,才是成功不墜的關鍵。
我們逐漸走進歷史,他們卻是正在書寫歷史的人!
楊錦麟(鳳凰衛(wèi)視)
學而優(yōu),可不仕
在古代的中國社會,讀書人要想光宗耀祖甚至只是養(yǎng)家糊口,“學而優(yōu)則仕”成了他們惟一的出路。那些不懂官場“道”與“術”的讀書人也因此一股腦地進入了仕途。于是,我們看到了太多痛苦靈魂與官場的摩擦:陶淵明不屑于五斗米而“歸去來兮”;李白整天嘮叨“明朝散發(fā)弄扁舟”;被林語堂稱為“活在現代社會應為一個自由主義者”的蘇東坡由于不肯和同僚合作而被一貶再貶,一位偉大的豪放派詞人終于在不熟悉的官場上顯現出他的尷尬與笨拙。沒有其他固定的職業(yè)供其選擇,中國古代讀書人與官場的若即若離,與官場的妥協(xié)與抗爭成為了我們現代人閱讀古代文學作品的一個獨特視角。不難想象,如果沒有民國初年的輿論氛圍,沒有報刊、雜志的出現,在文學上有天縱之才的魯迅很可能在教育部僉事的職位上鮮有建樹地終其一生。
一個開明的、組織體系完備的文明社會應當提供足夠的空間給不同職業(yè)、不同專長甚至是不同性格者??傊?,是社會來“遷就”它的成員,而不是相反。讓“從小就不服管”、“就沒信過教材”的秋風先生過一個知識分子的生活,“讀讀書,寫一點文章”,甚至說一些狠話;讓不是特別欣賞清談之士、激憤之士的劉春先生在說與不說之間駕輕就熟地隱忍與妥協(xié)。從表象看,這僅僅是現代文明社會里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社會分工,卻暗含著社會的寬容與豁達,是對不同職業(yè)、不同性格者的承認與認可,彰顯了這個時代的巨大進步。作為青年人,我對秋風、劉春二位不同職業(yè)、不同性格的青年領袖都異常欽佩,同時對提供平臺讓不同職業(yè)、不同性格者各盡所能的社會環(huán)境充滿期待。
卿尚兵(四川資陽)
賦予“大學語文”應有的學科尊嚴
近日,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目前已經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開大學等多家高校把語文課列為必修必選課。
哈佛大學前任校長查爾斯·艾略特曾說過:“我認為有教養(yǎng)的青年男女惟一應該具有的必備素養(yǎng),就是精確而優(yōu)雅地使用本國語言?!薄@句話放到中國大學的語境之下,實在讓人倍感神傷:英語熱充斥大學校園久矣,高校對英語教育的重視無以復加,而作為母語教育的大學語文卻被集體無意識地束之高閣,儼然成為一個被放逐在大學門庭之外的落魄潦倒的“流浪漢”。
當然,開設大學語文課是一個問題,怎么開又是一個問題?,F在的大學語文課最突出的問題,一言以蔽之就是“大學語文的中學化”——重“教育”輕“興趣”、重“應試”輕“審美”、重“傳授”輕“實踐”、重“文學”輕“思想”。更可怕的是,這些問題被篇章選擇、教學大綱予以了“制度化定型”,讓改變變得困難無比。
當務之急,顯然是重塑大學語文的學科定位,賦予其應有的學科深度和學科尊嚴。
就前者來說,高校務必要把大學語文從“工具教育”的沉疴中解放出來,致力于“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從“閱讀理解”教育躍升為“啟蒙創(chuàng)新”教育。說到底,我們期待中的大學語文不應再是“方法論”,而應是“世界觀”;而就后者來說,正如教育部所要求的,高校理應認識到大學語文的重要地位,使其回歸“母語教育守望者”的角色。
張若漁(長沙)
政府投入,才能杜絕“公交怪胎”
公交站點以醫(yī)院、商場等名字冠名,有的長達12字,日前,廈門公交被市民質疑“賣站名牟取暴利”。記者調查發(fā)現,該市公交冠名之亂背后是公交場站公司的生存尷尬:廈門參照航空公司模式把場站和運輸企業(yè)剝離,由場站公司向運輸企業(yè)收取??抠M生存。但是公交虧損大背景下的運輸企業(yè)自身難保,成為欠債“釘子戶”,要不到錢的場站公司不得不賣站名求生存。
公交作為城市公共基礎設施,關系千家萬戶。這種公共投入理應為政府財政所重視。例如,北京市政府傾力34億元打造“百姓”公交,為了讓市民坐上又便宜又便捷的公交車,保障低收入者的出行,市政府“錢袋子”里分給公共交通事業(yè)的那份兒越來越多。地鐵開新線、IC卡狠打折、換新公共汽車、蓋封閉站臺……與老百姓出行相關的大事小情,樁樁件件都有政府財政資金出力、撐腰,“公交優(yōu)先”的概念實實在在地反映在財政投入的賬面上。
只有政府更多履行公共服務型財政,讓公交行業(yè)從業(yè)人員、公共事業(yè)得到較好的經濟保障,擺脫后顧之憂,“舒適”公交等公共事業(yè)才能更多地讓老百姓受益。
耿銀平(河南開封)
尊重退學做歌星
從去年年底開始,江蘇丹陽高一學生司馬輝俊就忙著制作單曲《老外公》和進行網絡發(fā)行,今年更是退學在家專心圓夢,想成為一名專業(yè)歌手。司馬輝俊的做法在社會上引發(fā)了廣泛爭議。(《揚子晚報》5月6日)
引發(fā)爭議的焦點在于對司馬輝俊今后命運的關注。爭論的背后,實質上反映了在主流意識形態(tài)下,仍然缺乏多元化的人才價值評判標準,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教育制度存在的痼疾。
把上大學作為硬性的人才評判指標,這種思想造成了多少青少年和家庭的成才困局。人們雖然嘴上說“成才的道路千萬條”、“條條大路通羅馬”、“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然而一旦回歸到認識諸如“退學做歌星”逆勢現象時,卻轉向厲聲斥喝、痛心疾首了。
恢復高考三十年來,人們把上大學作為硬性的成才標準,這種思想造成了多少青少年和家庭的成才困局。司馬輝俊退學做歌星,可以視為退出現行的教育體制,有些驚世駭俗,但現在既然司馬輝俊和家人經過慎重的考慮,愿意退學做歌星,我們理應尊重他們在教育體制外的生存選擇。
葉擴(廣州)
與野雞為鄰
我家的屋后就是遼河大堤。前幾年實行退耕還林,大堤兩側又栽上了樹木,幾年間就長成了一條郁郁蔥蔥的林帶,消失了多年的野雞又重新出現在人們眼前,有時它們甚至遛到農家的園田里覓食。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躺在炕上休息,聽著野雞那一聲聲清亮的鳴叫,真是心曠神怡。然而,野雞的生存環(huán)境卻并不樂觀。它們不僅要時時防備天敵老鷹的襲擊、黃鼠狼的追捕,更面臨著人類殘酷無情的捕殺。近年來,一些農民不僅年復一年地捕殺那些小巧美麗的候鳥,更對那些碩大的野雞垂涎三尺。有的用鐵夾子打,有的用繩套子套,最惡毒的是用藥水浸過的藥餌毒殺;野雞只要吃上幾粒,必死無疑。
其實過去野雞并非如此近距離地與人類接觸。數十年前遼河兩岸柳樹林子綿延無盡,大草甸子莽莽蒼蒼,人們往往只聞其聲,不見其形,想要捕殺野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墒亲詮耐恋爻邪院?,遼河兩岸的柳林草灘蕩然無存,每一寸土地都種上了莊稼,野雞也失去了它們天然的生存和繁衍空間,以致今天不得不出沒于村頭屋后的窄窄林帶,讓那些熱愛野生動物的人們時時為它們的明天擔憂。
李國忱(遼寧昌圖)
[來信郵箱rwzklx@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