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熙瑞看來,只要能推動中國經濟、社會與人的全面發(fā)展,就是好制度。
“我的觀點還沒被清楚了解?!眲⑽跞鹪谖挥诒本┪鹘紘倚姓W院的辦公室說,“我不是一味維護現狀,反對改革。我只是說我們有自己的模式,有自己的道路?!?/p>
近日,人民日報社主辦的《人民論壇》在“特別策劃”欄目組織了6名學者對“中國式民主”進行探討。其中,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劉熙瑞的文章指出,中國的民主模式已經確立,但仍要找到一種把精英主義與平民主義結合起來的機制,它要以二者的“融合”為特征,各自在“有機結合”中發(fā)揮自己的作用。
短短一周的時間里,人民網、新華網、中新網三大官方網站均在顯要位置刊載了該文,國內的新浪、搜狐、網易等商業(yè)網站以及境外的媒體也迅速跟進。
文章刊出后,各方意見隨之而來,或贊或彈、或褒或貶。雖然預料到文章發(fā)表后必然會引起這些反應,但是對別人認為他不再提倡改革、甚至反對改革(包括政治體制改革)的看法,劉熙瑞認為有詳細說明之必要。
“我是主張改革的,但要走自己的路?!眲⑽跞鹫f。
中國民主有存在價值
人物周刊:您寫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
劉熙瑞:就是強調中國有一個自己的民主發(fā)展模式,它和西方的民主模式并不是一回事,民主模式并不是只有西方某些國家實行的那樣一種。把西方三權分立、多黨制的一套做法看作一切民主的標志,用它來評判所有國家的民主,凡不符合的就不是民主,這是不對的,也是不行的。
但現實中恰恰有人在這樣做,一種是西方某些學者,用他們的標準對別人指手畫腳;一種是我們同內某些同志,也用這個標準來裁判自己。這就要求我們搞清民主的標準究竟是什么。
人物周刊:那中國到底有沒有一個民主模式呢?
劉熙瑞:所謂模式,是有自己的基本框架,它與其他的民主實現形式有區(qū)別,甚至是有某些帶根本性的區(qū)別,而且它又在一定范圍內有適用性或借鑒意義。如果沒有區(qū)別,就不能分出模式;如果沒有一定范圍的適用性或借鑒意義,也就不叫模式。
就像我文章中強調的,中圍的民主有自己的一些基本東西,且和某些西方國家的不_樣,如指導思想、基本理論、基本制度等。但它在中國的存在價值卻是不容否認的。至于在發(fā)展中國家,尤其是與中國國情接近的發(fā)展中國家,恐怕也不能說沒有啟發(fā)性。甚至在某些方面,我們還可以談借鑒意義的問題。
我們不要妄自菲薄,一定要突破西方某些人的線性思維和單一思維的方式。
人物周刊:有人認為您是完全肯定中國當前在現行制度方面的全部做法。
劉熙瑞:文章發(fā)出后,許多網站是摘要轉載,很多人可能沒有看到文章全文,轉載時概括也不一定很準確,從而產生了我不再提倡改革、甚至反對改革(包括政治體制改革)的誤解。其實,我文章是講了兩個問題,一是肯定我們確定了一個自己的模式,以及這個模式的基本內容;另一個則是這個模式還在不斷完善,還需要進一步發(fā)展,包括在重要的理論上創(chuàng)新。當然也有切實落實的問題。
沒有多少人理解這個模式
人物周刊:您在文中提到,制度如果都落實好,我們國家的民主將是一種有秩序、有內容,既成本低廉又保證高質量的民主形式。但現實似乎跟這有差距。
劉熙瑞:一個同家建立了模式與完全落實好模式并不是一回事?,F實中我們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但這里有些不是模式本身的問題,而是模式的落實問題。我們有許多干部思想中帶有封建意識,對我們的模式不了解或不理解,因而在他們管理的地方或部門,在他們的工作中,就不能落實好這個模式。打個比方,一個國家的法律不讓人為非作歹,但仍有不少人干壞事,那就是法律錯了嗎?模式也足這個道理??隙J酱嬖?,并不是維護現實中很多帶封建傳統(tǒng)的東西.這些東西恰恰是我們中國民主模式的反對因素,而不是我們模式的奪身。
人物周刊:一個模式如果落實不了,是不是模式本身有問題?
劉熙瑞:有模式而你不按此模式操作,共至反其道而行之,這里可能有模式超前的問題,但現實中很多問題,不是不能做到,是我們沒有完全按照制度去做、去宣傳、去落實、去檢查?
人物周刊:出現這種落差的原因是什么?劉熙瑞:我想更多是人的原因,當然具體制度也有漏洞,還需要完善和補充,但人的素質問題非常關鍵,比如一把手現象,黨委會規(guī)定是集體領導,黨委書記和別人一樣,一人一票,少數服從多數,但現在一把手說了算的現象卻非常突出。
全黨要加強學習,很多人還沒有理解我們這個模式:要從思想上認識它,從制度上落實它,并加強檢查。西方的民主一開始也是落實不了,有反復,200多年的實踐,落實了。我們今大提出制度,明天就讓它落實好,也是不可能的,但不能因為這個把制度否定了。
人物周刊:您提出要把精英主義和平民主義結合起來。
劉熙瑞:這恰是中國民主模式的實質內容,我認為它必須是實現精英主義和平民主義互相結合的機制。就像我在文中說的,它以融合主義為特征,使社會的精英群體和平民各自在有機結合中發(fā)揮自己特有的作用。人物周刊:那兩者應該各自發(fā)揮什么樣的作用呢?
劉熙瑞:從根本上說,平民的利益表達、利益訴求是基礎,是第一性的。而精英的凝集匯聚、歸納概括、啟發(fā)引導和升華則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fā)揮的作用,是第二性因素。沒有前者,精英的作用沒有基礎,也沒有原料和素材,它無以附著,將是空中樓閣;而沒有后者,前者也可能停留于較原始的層次,歷史發(fā)展也會延滯。從這個意義上說,二者誰也離不開誰,缺一不可。如果硬要區(qū)分誰重要的話,我只能說,前者是基礎性的,后者是主導性的。
中國要的是“融合主義”
人物周刊:和西方的民主相比,中國民主的不同之處在哪里?
劉熙瑞:我思考過西方的民主,也實地考察過境外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現實情況,比如選舉,發(fā)現他們選舉的核心要義是一個“爭”字。而我們選舉呢,則是“協”,充分協商,投票不是關鍵。兩者各有各的長處和不足:“爭”,個人意志得到了充分體現,但成本大,甚至有撕裂社會之虞“協”,成本小,但個人意志體現較弱。
人物周刊:您認為兩者有高下之分嗎?
劉熙瑞:我們要做的是融合主義,把二者結合起來。如果中國凡事都爭起來,會分裂成兩派、三派、若干派,會造成動亂,那將是不可收拾的。而且爭的結果是贏者通吃,少數人的利益得不到保護。當然,目前我們有些地方的協商也有問題,協商成了內定,不是和老百姓協商。真協商是尊重公民意見,讓各群體的利益訴求都得到表達與保護。
人物周刊:那如何實現呢?
劉熙瑞:對這樣以融合主義為特征的民主形式,國家及地方已經做了大量探索,也取得了可觀的成就。重慶開縣麻柳鄉(xiāng)就是一個,那個地方也曾經發(fā)生過官民沖突,1998年的時候還發(fā)生了群聚性事件。領導層開始了反思:為什么人民政府卻得不到人民擁護呢?他們?yōu)榇俗隽苏?。我曾前后兩次去調研,把他們的那套方式概括為“問政于民,形成工作;決政于共,保證科學;行政于和,凝聚偉力;監(jiān)政于公,落實結果。”實際上這就是中國民主的具體實現形式。當然,他們的具體做法,不同級別的政府不一定完全照搬,但前述四條基本的機制,卻有普遍的適用價值。這正是我們中國民主模式的具體實現。人物周刊:您認為最適合中國的制度是什么?
劉熙瑞:中國的歷史性任務是發(fā)展,自乾隆以后,中國的國勢開始走下坡路。從1840年到現在的一百多年間,中同一直是積貧積弱。哪一種制度有利于中國發(fā)展就用哪一種制度,誰也不能耽擱中國的發(fā)展,否則就是歷史的罪人。只要能推動中國經濟、社會與人的全面發(fā)展,就是好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