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個故事。美國的一對韓裔夫婦,為一條褲子焦慮了兩年。讓他們焦慮的是一位叫皮爾森的法官,起因也至為簡單。開干洗店的韓國夫婦不慎弄丟了法官的褲子,一周后方找到。法官依據(jù)韓裔夫婦的廣告“保您滿意”“當(dāng)日可取”,索賠6000多萬美元。
幾天前,哥倫比亞特區(qū)高等法院的判決讓關(guān)注這件事的人們松了一口氣。法官并沒有支持自己的同行,反而認(rèn)為:講道理的顧客不會把“保您滿意”理解為商家滿足顧客的無理要求,也不應(yīng)理解為商家無條件滿足有爭議的要求。
皮爾森法官身兼律師,他之所以能提出如此要求,大概就是基于自己“講道理”的能耐。摒棄了我們個人的好惡,從他的角度看,“道理”也很顯然:韓裔夫婦承諾在先,出錯在先,“我”的“不滿意”及“損失”,只有我自己才能衡量,天價怎么就算“無理”?即使要講“道德”,也可以將“我”說得大公無私:誰說俺皮爾森是看重這六千萬,法律講的就是“較真兒”,讓韓國夫婦付出代價,可以警醒更多商家,留神他們的廣告和服務(wù)!說不準(zhǔn),皮爾森還會有一肚子“委屈道理”:為大家背上“訟棍”的污名,我容易嗎?!
這番假想的皮爾森的道理,自然能夠自圓其說。事實上,只要留神,我們會不斷聽到這樣的“道理”,甚至還有的以“法律”面目公然出現(xiàn),成為大家公共生活的規(guī)則。典型如“撞了白撞”的交通法規(guī):走斑馬線的規(guī)則在先,你行人違規(guī)在先,車子撞了你還不是白撞?再者說了,白白丟上性命,會讓多少人引以為戒啊,培養(yǎng)“大家”的守法意識,不就事半功倍嗎?
世間萬物本身很復(fù)雜,又加上人們各有各的立場,所以各種道理就會層出不窮。特別是那些掌握著專門知識的人,因為有特別能“講道理”的優(yōu)勢,最好的情況下,是搞得我們很困惑;最壞的情況,則是把他們的“道理”制定成規(guī)則,讓我們很痛苦。
面對這些“道理高手”也很簡單,那就是回到并尊重常識。在這個案例中,我們至少可以舉出一個關(guān)于褲子的重要常識: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犯一些小過失,對這些小過失的懲罰,無論有如何動聽的理由,都不能到一個讓別人穿不上褲子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