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年,諸葛亮結束躬耕生涯時,他也許想不到1800年后,他的出山如此驚動天下后世。
2007年4月13日的襄樊,編鐘、古箏、笙、簫與禮炮齊響,1800面漢旗、漢幡兩邊排開,近千武士身著漢服分立道旁,更有影視大腕唐國強誦讀《諸葛孔明頌》,學術明星易中天誦讀《出師表》,入夜,1800盞彩色孔明燈陸續(xù)升起,照亮漢江魚梁洲。
名人屬地之爭
活動組委會稱,諸葛亮出山,是一件改變當時中國政治軍事格局和歷史走向的事件,紀念諸葛亮出山1800年是襄樊不容錯過的機遇,否則,我們將愧對歷史、愧對時代、愧對市民、愧對后人。
所謂重謀“隆中對”,再唱“借東風”,襄樊的“四個愧對”在網(wǎng)絡上引起了爭鳴。
有人從中看出了全球化的時代,城市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城市營銷的大勢所趨。有人從中看出了諸葛亮躬耕之地的爭端,風云再起。是河南南陽,還是湖北襄樊?這場綿延千年的爭端,在今天似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諸葛亮品牌之后的800億元無形資產(chǎn)。
這實為各地文化遺產(chǎn)爭奪戰(zhàn)之縮影。所謂文化搭臺經(jīng)濟唱戲由來已久,“考據(jù)熱”風起云涌,文化歷史資源熱得發(fā)燙由來已久,而總是僧多粥少,各地難免爭個不休,或成立研究學會,邀請專家論證,編會刊出文集;或大興土木修復所謂古跡或無中生有建仿古建筑,以期造成既成事實;或通過新聞媒介大造輿論,企圖先入為主……一時似乎處處硝煙。
安徽渦陽和河南洛邑爭老子;石門夾山與通山官山爭闖王歸宿地;浙江蕭山、諸暨和紹興爭西施;安徽與山東爭《金瓶梅》;堯帝究竟生于河北唐縣、隆堯,還是山西臨汾?李淵的祖籍是河北隆堯,還是太原、隴西?
一些神話中的人物,也被勒令還俗。福建的學者聲稱發(fā)現(xiàn)了孫悟空的墓地,山東的教授則考證出泰山是花果山的原型。一些歷史人物,被祭上神壇。成都武侯祠三義廟舉辦盛大的“祭祀中華‘鞋神’玄德公儀式”,其依據(jù)是劉備幼年時的“販履”經(jīng)歷。
“鞋神”的經(jīng)濟意義
網(wǎng)友五岳散人從這熱鬧里,看出了文化的屠宰場意味:文化的屠宰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一刀就把根給砍斷了,還有一種就是把文化變成滑稽表演。掛文化之名而賣經(jīng)濟狗肉,更可能把文化給真正弄死。
對于紀念諸葛亮出山1800年,多半網(wǎng)友持肯定態(tài)度。學者鄭渝川認為,諸葛亮出山,當時的中國政治格局確實體現(xiàn)出“三分”的氣勢;但也正是“隆中對”的路線設計及關羽錯誤的執(zhí)行,蜀漢建國后才偏安一隅,因此不要把“隆中對”神化。襄樊成為三國文化的源頭之說也站不住腳。
至于劉備被尊為“鞋神”,有評論者認為,不過是歷史文化中尋根而來的附會。成都武侯區(qū)年產(chǎn)皮鞋8000萬雙,產(chǎn)值50億元。在關于“西部鞋都”的競爭日趨激烈的前提之下,一位“鞋神”的橫空出世可謂意義深遠。
對于搶文化名人現(xiàn)象,有論者認為,一方面中國的古籍太過豐厚,相互抵牾者多,致使后輩爭辯不已。所謂“譬如芝蘭玉樹,人皆欲其生于堂前”。怕只怕謬托知己,罔顧學術規(guī)范,致使名人里籍之爭,成為經(jīng)濟利益驅動下的資源經(jīng)濟博弈。
“心在朝廷原勿論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睔v史的終歸于歷史,現(xiàn)實的終歸于現(xiàn)實。憑搶奪歷史名人和文化名人來壯大自己的聲威,能否從根本上解決經(jīng)濟滯后的沉疴?城市營銷的旗幟下,文化何去何從?這一切都值得人們思考。
(郝書振摘自《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