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彌藏世界1,大塊得浮丘2。巖際懸龍窟3,寰中構蜃樓4。野人驚問答5,此地只鄰鷗6。歸路應無路,十洲第幾洲?
——[明]丁一中《鼓浪嶼》
1須彌:佛教傳說中的山名。2大塊:自然界。浮丘:指鼓浪嶼。3巖:日光巖,島上的最高峰。龍窟:指洞穴。4寰中:島內。蜃樓:喻指島上各種建筑。5野人:島上居民。6鄰鷗:與鷗鳥為鄰?!读凶印S帝》說從前海邊住著一個人,經(jīng)常和那里的鷗鳥親近。后來他的父親要他抓一只來玩,鷗鳥從此就不再飛近他了。
在福建廈門市西南,有一個四面環(huán)海的橢圓形小島,它就是以“海上花園”和“音樂島”馳名中外的鼓浪嶼。鼓浪嶼長約1800米,寬約1000米,總面積1.84平方公里。它的東面是廈鼓海峽(也稱鷺江),與廈門相距700多米。小島在宋元時名叫圓沙洲,明代時因島上怪石堆疊成的洞壑在海濤天風的激蕩下聲如擂鼓,因此改稱鼓浪嶼。
這是一個具有典型的南國風情的海島。且不說島上多榕樹、相思樹,草木一年四季蔥郁蒼翠、各種鮮花常開不敗,也不說有眾多亭臺樓閣錯落掩映其間,因住宅建筑中西合璧、風格多樣而令人耳目一新,單說它與世隔絕、沒有車馬喧鬧的幽靜整潔,以及充裕的陽光、沙灘、海水,就能讓凡是來到這里的人無不對之流連忘返,產(chǎn)生遠離塵世、步入佛國仙境的聯(lián)想。
島上的最高峰是日光巖(又名晃巖),俗稱龍頭山,海拔92.6米。登上峰頂,遠眺海天茫茫,風起浪涌,大小島嶼、來往船只盡收眼底。山腳有一座與山同名的日光寺(也叫蓮花庵),那都是因為每當太陽初升,陽光能正射到山石和寺內的緣故。這座古寺相傳建于南宋時期,明末清初著名將領鄭成功曾加以整修。山腰則有當年鄭成功屯兵的龍頭山寨遺跡。1962年為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300周年,又在日光巖的北麓建了一座依山面海的鄭成功紀念館,里面所展示的豐富史料,向人們講述著那段令人難忘的歷史。
鼓浪嶼的南端,有一座建于民國初期的菽莊花園。清代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用武力侵占了臺灣,臺灣富商林爾嘉就帶著家眷來這里避難居住。他在1913年開始營建菽莊花園。全園利用天然地形,分藏海和補山兩個部分,有眉壽堂、壬秋閣、真率亭、四十四橋、頑石山房、十二洞天、亦愛吾廬、聽潮樓、小蘭亭等,借景取聲,布局巧妙。這種園建海上、海藏園中的顯著特色,使它成為廈門一座不可多得的歷史名園。
有一首名為《鼓浪嶼之波》的歌是這么唱的:“鼓浪嶼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鼓浪嶼遙對著臺灣島,臺灣是我家鄉(xiāng)。登上日光巖眺望,只見云海蒼蒼。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以下還有兩段,內容也是反復抒寫對家鄉(xiāng)臺灣的日夜思念。由此可見,鼓浪嶼不僅是一處風景優(yōu)美得讓人沉醉的旅游景點,同時它還是一個最易觸動游子鄉(xiāng)情、寄托兩岸互通期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