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從夢溪園里,點亮了一盞科技“明燈”,米芾在北固山下,撥亮了一盞書畫“明燈”,形成了鎮(zhèn)江歷史上“雙星”映古城的璀璨。
北宋年間,有兩位名士,不約而同地定居古城鎮(zhèn)江。這兩位名士,一位是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一位是北宋書畫家米芾(1051—1107)。
說起沈括與米芾,他倆雖是北宋時的人,但他倆并不是同齡人,更不是同輩人,沈括年長米芾整20歲。年齡不同,鐘情鎮(zhèn)江名山秀水的情趣卻驚人相同。北宋元祐二年(公元l087年),米芾來鎮(zhèn)江定居,入住北固山下海岳庵,時年37歲,自號海岳外史;第二年,也就是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沈括接踵來鎮(zhèn)江定居,入住東門坡前夢溪園,時年57歲,自號夢溪丈人。沈括從夢溪園里,點亮了一盞科技“明燈”,米芾在北固山下,撥亮了一盞書畫“明燈”,形成了鎮(zhèn)江歷史上“雙星”映古城的璀璨。
是人杰地靈的鎮(zhèn)江,以其得天獨厚的山水秀色和人文魅力,伴隨著定居鎮(zhèn)江的沈括和米芾,各自登上了科技和書畫的新高峰。沈括舉平生見聞,在他的創(chuàng)作高峰上,留下了他一生最大的科學成果——寫成了科學巨著《夢溪筆談》《補筆談》《續(xù)筆談》共30卷,被譽為11世紀的科技坐標。米芾在他的創(chuàng)作高峰上,留下了他一生中最大的繪畫成果——開創(chuàng)了獨特的“潑墨畫水,水墨點染,煙云掩映林石,濃淺融為一體”的山水畫新技法“米家山水”畫派。
回眸歷史,兩位名士已經(jīng)遠去,化作歷史煙云,不過,這段真實而又難得的歷史,確實是古城鎮(zhèn)江的一個歷史亮點,一個文化亮點,因為,古城鎮(zhèn)江歷史上就是一座魅力四射的江南名城,她的魅力,既拉近了古人,也迎來了今人。
想當年,沈括、米芾兩位名士,同是名人,又同時定居在鎮(zhèn)江,除了有時相逢相聚,相互交流書畫藝術(shù)和相互鑒賞各自收藏的藏品而外,更多的時間是傾心于各自的研究領(lǐng)域,彼此的交往淡而不濃,疏而不密,兩人保持的是一種“君子之交、文人之交、街坊鄰里之交”。其實,這并不奇怪,有道是“好朋友不一定天天見面”。何況,沈括與米芾之間,有著20歲的年齡距離,相差一代人的距離,忘年交并沒有形成。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兩人的專長不同,研究的領(lǐng)域不同,沈括研究的重心在科技,米芾研究的重心在書畫,也是一種無形的距離。再從兩人的性格和風格上說,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沈括是位政治家、科學家,米芾是位書畫家,沈括的內(nèi)向,米芾的“顛狂”,決定了這兩位名士之間,不可能有過多的親密交往。但是,沈括和米芾都把他們的各自成果留在了鎮(zhèn)江,留給了歷史和后人。
斗轉(zhuǎn)星移。定居鎮(zhèn)江剛8年、正在中壽之齡的沈括,不幸于宋哲宗紹圣二年(1095年)病逝于夢溪園,終年65年,過早地離開了人世,死后歸葬浙江杭州西溪祖墓。長子沈博毅,次子沈清直及其家人仍居鎮(zhèn)江,隨著時光流逝,世事變遷,沈括生前所筑夢溪園也幾經(jīng)易主。米芾于宋哲宗紹圣四年(1097年),也就是沈括逝世后的第三年,奉命出知漣水軍,時年47歲,后又轉(zhuǎn)任淮陽軍,他為文一生,為官一場,文正而官清,最終以他的清貧之志,清白之軀,于大觀元年(1107年)57歲時,因病英年早逝于淮陽軍官邸,大觀三年(1109年)六月,其子米友仁遵其生前遺愿,將其歸葬鎮(zhèn)江南山,長眠于鎮(zhèn)江。米友仁自幼隨父米芾攻讀,米芾對其悉心教育,傳授書畫藝術(shù),米友仁耳濡目染,繼承父業(yè)加之天資聰慧,又刻苦鉆研,是米家的又一個大器早成者,26歲時與米芾一同創(chuàng)造了米氏云山畫風。在以后的歲月里,米芾的后人又陸續(xù)返回襄陽,米氏門中對書畫的傳承仍然未斷,2002年12月6日,米芾的《研山銘》手卷在北京拍賣,創(chuàng)下了2999萬元的中國藝術(shù)品拍賣的世界紀錄,米芾的第28世孫米學軍與襄陽市市長馬新南一行十人目睹了這一盛況,并打出了寫有“米芾故里襄樊市競拍團”的大字橫幅向全場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