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去年冬天,某重點中學一名成績優(yōu)秀的住校生在得知考試成績不理想后,突然失蹤了。他的父母、親朋好友和老師在他可能出現(xiàn)的地方瘋狂地搜尋,卻一直無果,一個月后,他的遺體才被找到。
在家長和同學的眼中,這個勤奮好學、活潑開朗的“好學生”就這樣消失了。他的父母很不理解,像兒子這樣“外向、勤勉、省心”的孩子怎么會因為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就輕生呢?兒子就讀于市里一所最好的學校,他從不去網(wǎng)吧,也沒有QQ,就連MP3上的音樂都是同學給下載的……為什么這么“省心”的孩子卻成為他們的終生之痛呢?
圍繞這一事件,家長們和孩子們展開了一次大討論……
沒有人能原諒我們成績下降,這成為我們心理上一種無形的緊箍咒(丁叮,女,16歲)
在此事件中,我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這位同學臨走前撕掉的考試卷已不是第一份了,此前他已撕過了好幾次。這說明他的成績一直在下降,原先成績不錯的他可能承受著來自老師、父母和自己的多重壓力。這也是擺在“好學生”面前的共性問題:老師鼓勵中下等生拿你當目標、趕超你,卻不允許你名次掉下來,這不是一對矛盾嗎?
我班有位女生,初二時名次還在前10名,到了初三已掉到了30多名。老師找她談話,說得口干舌燥,她卻表現(xiàn)得滿不在乎,這讓老師很反感,經(jīng)常當著她媽媽的面說:“你家女兒臉皮比城墻還厚,這么大的閨女一點兒羞恥心也沒有,真不知道如何說她!” 那天,我正好在老師辦公室,聽得很不是滋味。雖然老師被各種評比、排名弄得焦慮不堪,對“不爭氣”的學生說話刻薄些可以理解,但也要分清狀況啊。后來,我找機會告訴了老師真實情況,其實每次考不好,那個女生都會躲在角落里大哭一場,只是因為太好面子,怕被別人瞧不起,才在老師和同學面前“硬裝”的。她經(jīng)常在宿舍的被窩里打著手電筒開夜車,因而第二天上課時老打瞌睡,挨老師的訓斥。這幾天,她的情緒變得更低落了。老師聽后,便找那個女生促膝談心,幾次之后,她就不像以前那么的壓抑苦悶和“外松內(nèi)緊”了,成績也有所回升。為此,老師還請我吃了一次“必勝客”。她感慨地說:“現(xiàn)在的孩子不像老師想的那么表里如一,看來,要當一名好老師,不關注學生心理還真不行啊?!?/p>
“好學生沒人睬”成了班上的普遍現(xiàn)象,大家都不把他們當人看,而當神看,我覺得他們挺孤獨的(俞侃,男,15歲)
很多好學生都沒有知心朋友,而且“防人趕超”的心思很重,一旦發(fā)現(xiàn)某同學跟自己同進同出,成績正在向自己靠攏之后,就會有意地疏遠他。時間長了,“好學生”這個名詞在同學眼里就成了自私、霸道的同義詞。我們班就是這樣,成績好的同學基本上沒人睬,他們互相之間也不睬,都獨來獨往,挺孤僻的。倒是成績中游的學生心態(tài)比較陽光,人緣也比較好,有心事也容易得到好朋友的開導。所以我覺得成績最好的那部分學生,可能是不良心態(tài)隱蔽得最深的一類學生。比如,有一次我聽班里的第一名對別班的第一名同學說:“要保住第一的位置,上課就要搶答所有的難題,不讓別人有思考的時間和余地。久而久之,一有難題大家就懶了,光瞅著你,自己不愿動腦筋,跟你的距離不就越拉越大了嗎?”他們這樣有心計,我聽得直發(fā)傻。如果一個人總像知識競賽搶答一樣緊繃著神經(jīng),心理不出問題才怪呢。
誰能當應試教育下的“好學生”?當然是非同一般的“完美主義者”(于莉,14歲,女)
初一時,我的同桌是上一屆的因病留班生,成績狂好。如果不是去北京治病,現(xiàn)在已經(jīng)上初二了。他到了我們班就是第一名,比第二名的總成績高出10多分!我們班的同學都說他是“猜題機器”、“記憶神人”,佩服得不得了。初一期末開家長會,他媽媽坐在我媽媽旁邊,卻憂心忡忡地說,她寧愿兒子考個第二第三,也別逼自己逼得那么狠,真擔心他身體吃不消。
我問同桌當年得的什么病,他不肯說。隔了很久,我才從高一屆的學長那里打探到他是因抑郁癥而休學的。這時,我再去打量他,羨慕就變成同情了。每次考試,哪怕是一次小測驗,考卷發(fā)下來之前他總是很不安、很煩躁,兩只腳會不由自主地搓動地面,我感覺得到,他的心理壓力很大。他一直對自己要求非常高,要自己做得最好,不能有絲毫差錯。我媽認為,他從小肯定沒受過不完美教育,沒發(fā)現(xiàn)下弦月、殘破的瓷片、蟲噬的紅葉的缺憾美,因此才過分地追求完美,形成了極其脆弱的心理。我很贊同媽媽的觀點,想到他天天為自己的一點點不完美備受煎熬,我真為自己不是“好學生”而慶幸。
升初二后,同桌的成績有點兒下滑,不過還在前三名,但他的情緒卻一落千丈。我一直擔心他心里會承受不了,果然,上個星期我身旁的座位就開始空著了……
解除壓力要給孩子留有“自由漫談”的時間,然而很多父母卻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莊瑞,42歲,副研究員)
我女兒到初三后成績出現(xiàn)下滑,一模二模都沒考好,老師專程找我和妻子,要我們給孩子“加壓”。我嘴上答應,實際上卻沒這么做。因為那時女兒已經(jīng)不怎么跟我們說話了,放學就關在房間里,只有吃飯時才出來,而且這一刻鐘也在爭分奪秒地聽英語。如果我們再給她施壓,非逼出毛病不可。
想到這位同學所發(fā)生的不幸,再看看眼前憔悴的女兒,我突然有了一種危機感,十分擔心她的未來。當我問女兒是否能在吃飯時和我們談談心時,女兒心不在焉地回道:“有什么可說的?浪費時間!要是我少用功這十幾分鐘,少考了三五分,你們得多花多少入學贊助費啊。”我聽了大為感動,于是拿出一大摞錢,故作輕松地說:“千金難買一笑。我樂意我女兒學得開心點兒,活得開心點兒,就算‘分數(shù)不夠錢來湊’我也認了?!甭牶螅畠汉谑莸哪樕暇谷粧鞚M了晶瑩的淚水。剛開始“漫談”時,我們有些不知所措,除了分數(shù)和名次,真不知該談點兒什么,后來還是我先開了頭,講了辦公室里鬧的笑話、看紀錄片的觀后感……當談到自己應酬客戶力不從心時,沒想到女兒還幫我支招,我連連夸她“太有才了”。這樣談開以后,女兒逐漸習慣了將自己的郁悶事、開心事和我們一起分享,我們的晚餐時間也從一刻鐘延長到了半小時。
妻子埋怨我不該“浪費”女兒的時間,但我卻一直堅持這個松綁解壓的方法,還好,女兒的中考成績給了我這份苦心有力的回饋。
“有贊有彈”才能營造健康的、有韌性的心態(tài)(劉菁,女,40歲,會計)
我家孩子在小學時是大隊長,成績一直“位列三甲”,在班上屬于“小老師”的角色,班里的語文微型課一直由他來主講,各科的任課老師也對他褒揚有加。所以,他常飄飄然地說:“我的課講得比老師還好,老師的課外知識水平還不如我呢。”我和丈夫為此也得意了很長時間。直到上了初中,我們才為他擔憂起來。他常自夸比老師思路更精確、發(fā)音更準,還自負地要跟老師打擂,結(jié)果都輸了。隨后,他就抱怨老師對他有成見、借機報復他——老師把最難的問題都留給他;別的同學三點之中答對了一點,老師就給予表揚,而他答對了兩點卻還要受老師的批評;同樣水平的考試作文,別的同學能得36分,他只能得32分;有一次他漏做了作業(yè),老師罰他必須把前面所有的練習都補齊……他向我強烈要求轉(zhuǎn)學,否則“就要崩潰了”。我心里一沉,臉上卻照樣笑盈盈,編了一個謊:“兒子,我本來不打算告訴你的,可今天不得不跟你說實話了。對你嚴格要求,是我特地拜托老師這樣做的。目的是讓你走得更穩(wěn)一些。空載的船洋洋得意,以為自己走得很快,但風暴一來就翻船了,而壓著石頭的船雖然走得慢些,卻可以平安地回到港口?,F(xiàn)在,老師正是在給你‘壓石頭’呢。不信,你拿出全部的力氣,踏踏實實地學習,你看老師又會怎么評價你?!?/p>
兩個月后,老師對他的態(tài)度改觀了很多,我這才暗暗松了一口氣。直到這時,我才前去拜訪老師。老師笑稱:“我也是考驗這個孩子,還成,他經(jīng)受住了磨礪?!崩蠋熣f,我以前的教育方法有缺失,使其自驕自傲、心理脆弱。應該對孩子有贊有彈,有表揚有批評,才能讓他們保持一個健康的、有韌性的良好心態(tài)。
“好學生”的父母更應該幫孩子擴大交友圈和生活面,而不是刻意地縮小它(汪海燕,女,39歲,醫(yī)生)
在此事件中的一個細節(jié)我不知道大家發(fā)覺沒有?這位同學在拿到試卷后曾哭過,但沒有一個同學主動找他談心,勸慰他或和他一起去吃晚飯,這說明他缺少知心朋友。如果孩子在漫長單調(diào)的學習生涯中沒有談得來的知己,是很容易鉆牛角尖走極端的,一旦有了失意感,就會覺得自己被整個世界拋棄了,好學生尤其如此。他的內(nèi)心深處已被老師和家長的高期待弄得脆弱不堪,一考不好就倍受自責。這個時候,他需要有一兩個知心朋友來勸慰他,而現(xiàn)在很多父母恰恰在行為上是不贊成孩子花時間交友的,他們逼孩子辭去班干部之職、退出社團、退出集體活動,一門心思地抓學習。短期內(nèi),也許孩子的學習成績上來了,可沒有伙伴,生活又如此乏味單調(diào),孩子很容易起厭倦之心,一件小事的觸動就可能將他心底的絕望攪動上來,這也是很多悲劇發(fā)生的誘因之一。
要讓孩子開朗通透地生活,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讓他意識到周圍還有很多人能理解他的快樂與痛苦,可以和他分擔與分享。雖說老師和父母可以擔當此責,但很多同齡人更為適合一些。對住校的孩子來說,這就更為重要了,它能保證孩子在關鍵時刻得到有效的心理支持。
本刊觀點:這一令人痛心的事件不禁令眾多家長們心頭為之一震:“沒想到這樣活潑外向的好孩子也會出事。又不是什么重要的考試,他怎么就這么想不開呢?”然而,事情卻無可挽回地發(fā)生了。通過這一事件,我們至少應得到3方面的啟示:
第一,父母常錯誤地將“好學生”當作成年人看待,認為他們已有自我開解的意識和疏導能力,可是,“好孩子”的智力與心理素質(zhì)的發(fā)展即便比普通孩子快一些,也沒有完全成熟,仍然需要專門的培訓。平時,父母可以將社會新聞中的某些例子說給孩子聽,詢問孩子的看法,逐步將心理學知識傳導給孩子,讓他們學會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說服其從情緒的死胡同里走出來。
第二,青春期的孩子有兩面性,“好學生”更可能因為好面子而掩飾內(nèi)心的挫敗感,使父母忽視了他們的心理問題。這就需要父母去細心地去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及時地找出情緒變化的根源所在,并加以開導。
第三,要特別留心孩子轉(zhuǎn)折期的心理變化。初一至高一是孩子容易掉成績的階段,也是很多孩子開始集體住宿的階段。學習適應問題與人際關系問題攪在一起,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心理問題,需要父母給予特別關注。幽默的家庭氛圍和寬松的“漫談時間”可以幫助父母捕捉到孩子的很多心理癥結(jié),便于有的放矢的疏導。在家里,應確立問題不過夜的方針,這對孩子繞過心理暗礁是極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