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善和是我軍兵種部隊的著名湘籍將領,擔任過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qū)工兵縱隊司令員兼政委,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司令員。他不但率部在炮火紛飛的戰(zhàn)場上為我解放大軍開路破障,鋪就勝利坦途,而且在大西北、大西南雪域高原上的開山筑路中,率領英勇的工程兵指戰(zhàn)員,披荊斬棘,排難克險,用血汗和生命譜寫出一首首與天斗、與地斗的英雄浩歌。
毛澤東一份“4A”級電報,譚善和臨機受命
1949年底,大西南的云南、貴州、四川相繼解放。但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卻仍然牽掛著中國大陸上最后一塊領土——西藏還沒有回到人民的懷抱。盡管遠在蘇聯(lián)訪問,可他還是心系西藏解放事業(yè)。經(jīng)過反復權(quán)衡籌劃,提出了進軍西藏“宜早不宜遲”的要求,并計劃以西北局為主經(jīng)營西藏。但當時主持西北局工作的彭德懷給毛澤東回電,提出從北面進藏困難很大,短期內(nèi)難以克服。于是,1950年1月2日,一份帶有4個“A”字的特密級電報,從莫斯科發(fā)往北京的中共中央以及西北局的彭德懷、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兼二野司令員劉伯承、西南軍區(qū)司令員賀龍、二野政委兼西南軍區(qū)政委鄧小平。毛澤東在密電中指出:“由青海及新疆向西藏進軍,既有很大困難,則向西藏進軍的任務應確定由西南局擔負。”
根據(jù)毛澤東的戰(zhàn)略部署, 1月7日,劉伯承、鄧小平立即從重慶西南軍區(qū)所在地向黨中央和毛澤東發(fā)出電報,表示堅決執(zhí)行中央的指示,并報告此次進藏重大任務選定由十八軍擔任,同時提請“在康藏兩側(cè)之新、青兩省及云南鄰省各駐防兄弟部隊,如可能時則予以協(xié)助?!?/p>
遠在莫斯科的毛澤東,接到劉、鄧的電報后,心中一陣快慰,對劉、鄧勇挑重擔的態(tài)度十分贊賞。他于1月10日即給劉伯承和鄧小平、賀龍復電,表示“完全同意劉鄧1月7日電之進軍西藏計劃”,并指示“進軍時間可從5月中旬算起,尚有4個整月的準備時間”,“經(jīng)營西藏應成立一個黨的領導機關,責成他們負責籌劃一切,完成調(diào)查情況,訓練干部,整訓部隊,修筑道路及進軍至康藏交界地區(qū)”等一切準備工作。
進軍西藏,最大的困難就是高原道路以及由此帶來的后勤保障問題。這正如古兵法常說:“兵馬未動,糧秣先行?!?而糧秣要先行,就必須要有先行道路。為此,劉、鄧首長提出了“政治重于軍事,補給重于戰(zhàn)斗”的進軍指導。而擔當當前最迫切的構(gòu)筑進軍西藏的補給之路的人選則成了劉、鄧首長關注的重點。
1950年2月,二野特種兵縱隊收到了劉、鄧、賀首長聯(lián)名發(fā)出的《進軍西藏政治動員令》,指出:我們直接的光榮任務就是進軍解放西藏,把五星紅旗、八一軍旗插到喜馬拉雅山和雅魯藏布江,解放和建設、鞏固祖國的邊疆。另外,《動員令》中還強調(diào)道:在進軍中必須盡量愛惜節(jié)省人力物力,積極修路發(fā)展交通建設。時任特種兵縱隊副政委的譚善和認為:我們特種兵縱隊有工兵,發(fā)展交通建設的任務很可能會落在我們的肩上,因此我們必須預做準備。于是,他立即與部隊領導一起決定:在干部配備和物資器材調(diào)撥上進一步向工兵部隊傾斜,為隨時完成上級交給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做好準備。
2月下旬,西南軍區(qū)根據(jù)進軍西藏的需要,決定將特種兵縱隊中的炮兵、工兵部隊“一分為三”,編成炮兵縱隊、工兵縱隊,坦克團編為獨立團。譚善和任工兵縱隊司令員兼政委,廖述云任副司令員,劉月生任政治部主任。
譚善和馬上向軍區(qū)參謀長李達請示:“工兵縱隊當前的主要任務是什么呢?”
李達說:“主要是支援進軍西藏——修路,你要馬上投入準備工作。”
在軍區(qū),鄧小平見到譚善和就問:“《進軍西藏政治動員令》看到了沒有?”
“看到了。”譚善和回答說。
“進軍西藏,軍事上不會有很大的硬仗,最大的困難是運輸補給。這方面工兵的任務很重,所以才把特縱分開。你當工兵司令員兼政委,副司令員和政治部主任都是賀老總從西北帶來的,也都是你在二方面軍時的老戰(zhàn)友,你要和他們搞好團結(jié),做好支援進軍西藏的工作。” 鄧小平十分具體地指示說。
“這次十八軍執(zhí)行進軍西藏的任務,張國華來談,他們最擔心的是糧食、彈藥的補給問題,這也是我擔心的。我們已給軍委發(fā)了電報,要不惜任何代價,全力以赴搶修公路。困難自然是有的,前人形容康藏‘亂石縱橫,人馬路絕,艱險萬般,不可名狀’,并不完全是夸張。能不能在這樣的地方盡快修出一條路來,就看你們的了。” 劉伯承接著說。
“請首長們放心,我們一定團結(jié)一心,完成支援任務!” 譚善和鄭重地說。同時,在他的眼神里透射出一種堅定和自信的目光。
3月初,特縱分編,譚善和率100余名機關干部前往成都組建工兵縱隊。他首先去找正在成都的賀龍司令員報到。紅軍時期,譚善和曾在賀龍指揮下戰(zhàn)斗過。屈指算來,他已有十幾年未見過老首長賀龍的面了。這次,兩人一見面就談起了“修路”。
賀龍拉著譚善和坐下說:“西藏情況特殊,中央要求進藏部隊不吃地方,一切補給都由內(nèi)地解決,可沒有公路就不能運送給養(yǎng)。所以連毛主席都在電報中強調(diào),要‘一面進軍,一面修路’,‘修好汽車路或大車路’。筑路部隊這次可以說是先行官。你的任務是趕快把工兵部隊組織起來,拉上去,先將雅安到甘孜這一段修通,讓汽車跑起來?!?/p>
仍然像當年受領作戰(zhàn)任務一樣,譚善和認真地聽著,不住地點著頭。
賀龍最后說:“伯承和小平同志要你當工兵司令,對你是很大的信任,希望你克服困難完成任務?!?/p>
3月25日,工兵縱隊在四川新津縣正式組建,下轄第二、七、八、十、十一、十二共6個工兵團和一所工兵學校。譚善和除擔任工兵縱隊司令員兼政委外,還兼任工兵學校的校長、政委。
與此同時,為支援十八軍進軍西藏,西南軍區(qū)又組建了支援司令部,由譚善和接任司令員。支援司令部統(tǒng)一指揮工兵部隊6個團又1個營和十八軍步兵筑路部隊3個團、4個汽車團、2個馬車團、2個馱騾團、1個空軍運輸大隊及醫(yī)院、兵站等保障部隊。譚善和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開路先鋒勇克萬難
在工兵部隊進軍之前,毛澤東、朱德分別為工兵部隊題寫了“為了幫助兄弟民族,不怕困難,努力筑路!”和“軍民一致戰(zhàn)勝天險,克服困難打通康藏公路,為完成鞏固國防繁榮經(jīng)濟的光榮任務而奮斗!”的題詞。極大地鼓舞了筑路部隊的士氣。 4月1日,譚善和率領萬余人的筑路大軍開始了氣壯山河的修筑“康藏公路”的戰(zhàn)斗。
康藏公路全長2255公里,譚善和率部首先修筑從雅安到甘孜這一段。這段公路沿線的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地質(zhì)、地形條件復雜,山巒陡峭,河流湍急,中間還橫亙著雪山、冰川、流沙、沼澤地等,加之氣候惡劣、風雪晴雨變化無常,空氣稀薄,施工一開始,就面臨著重重困難。
在海拔3400米以上的二郎山,筑路工兵部隊飽嘗了施工條件和生活環(huán)境的惡劣。山上氣候多變,總是雨、雪、霧交加,很少能看見太陽,戰(zhàn)士們身上的棉衣每天都是濕漉漉的。有時,狂風突然從山上刮下來,帶著暴雨,還夾著冰雹,打在臉上,疼得鉆心。風雨一過,跟著來的就是漫天銀白色的雪片。大家的帽沿上,眉毛和眼睫毛上都掛著白花花的冰凌子,鼻子和面頰都凍得發(fā)麻。被雨水澆透的衣服,內(nèi)衣被體溫烘得冒著蒸氣,而外面的軍裝已經(jīng)結(jié)了冰,像生牛皮一樣硬,干起活來嚓嚓作響……由于寒風吹、冰雹打,戰(zhàn)士們的臉上都脫了皮,脫皮后露出的嫩肉,經(jīng)寒風一吹,疼得像刀割一般,因此很多戰(zhàn)士都不敢洗臉。在施工最緊張階段,部隊就在雪山上宿營。到了第二天早上,戰(zhàn)士們宿營的地方白茫茫一片,除了雪什么也看不見。起床的軍號一響,被大雪覆蓋的戰(zhàn)士們像蠶一樣,這兒冒起一個,那兒鉆出一個。有時從雪地里扒出一個沒有起來的戰(zhàn)士,并不是他沒有聽見起床號響,而是“他已經(jīng)永遠的睡著了”。就這樣,指戰(zhàn)員們餐風露宿、風雨無阻,于5月底打通了天塹二郎山,山麓至山頂?shù)墓诽崆翱⒐ち耍?/p>
面對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譚善和與縱隊其他幾位領導經(jīng)常親臨一線,逐段檢查指導筑路工作,逐段現(xiàn)場辦公解決問題。每到一地,他都和戰(zhàn)士們一起奮戰(zhàn)、一起交流、一起吃住、一起迎接挑戰(zhàn),鼓舞部隊戰(zhàn)勝困難。
在大渡河段,譚善和與廖述云、劉月生等領導經(jīng)過研究,果斷決定:暫不在大渡河上架橋,先開設渡口,盡快將一個馬車團、一個汽車團漕渡過河,以滿足進軍的保障需要。
大渡河的河面只有150米寬,但水深達數(shù)十米,水流湍急,而且回水多、旋渦多,對岸更是山地陡峭,只有不足20米的地段可以勉強停靠船筏。
執(zhí)行漕渡任務的工兵三連,用10只接收投降日軍工兵的舊橡皮舟連續(xù)試渡7次,最后在一位常用牛皮筏子渡河的老水手的指導下,終于成功地靠上了對岸能??看さ牡囟?。摸清了可以開設渡口的地點,工兵三連馬上組織力量平整場地、修筑漕渡碼頭。就這樣,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工兵三連就做好了漕渡的一切準備工作。并于6月4日正式開始漕渡。戰(zhàn)士們每天漕渡14個小時,僅一周時間就把馬車團的192輛馬車、13萬公斤糧食運過了大渡河。緊接著,汽車團也趕到了渡口。但汽車的體積太大,一般舟船根本無法裝載。譚善和親自趕到現(xiàn)場,與指戰(zhàn)員一起召開“諸葛亮會”,大家群策群力,研究出了“化整為零”的辦法,在汽車團司機的配合下,把汽車拆成駕駛室、發(fā)動機、車箱、大梁和車輪5大件,用厚木板固定在舟弦上運載,漕渡過河后再重新組裝起來。就這樣,整個汽車團的300多臺汽車順利地過了大渡河。
譚善和和率領“工兵大軍”迅速征服二郎山、大渡河的捷報傳到西南軍區(qū)后,劉伯承、鄧小平、賀龍等首長都十分高興,派出慰問團代表首長們慰問戰(zhàn)斗在高原上修筑天路的英勇部隊。慰問團的文工隊員沿康藏公路一路走來,深入工地與戰(zhàn)士們一起勞動,他們深深地被戰(zhàn)士們吃苦耐勞的精神、頑強拼搏的氣概所打動。于是他們在顛簸的卡車上創(chuàng)作了歌曲《歌唱二郎山》,受到指戰(zhàn)員們的熱烈歡迎。此后,這支歌很快就傳遍了每一個工地。報幕員剛一上場,指戰(zhàn)員們就會齊聲高呼:“我們要聽《二郎山》!我們要聽《二郎山》!”許多戰(zhàn)士聽著聽著就情不自禁地潸然淚下。隨后,這支歌頌英勇的工程兵部隊百折不撓、戰(zhàn)勝天險的歌曲,唱遍了祖國大地。
遙遙天路寫忠誠
在康藏公路越過康定不停頓地向西、北延伸的同時,先期出發(fā)到達甘孜的第十八軍北路先遣支隊卻陷入了即將斷糧的困境。支援司令部和工兵司令部都收到了第十八軍轉(zhuǎn)來的北路先遣支隊急電:“部隊攜糧已吃完,空投未成,征糧困難,為長期打算,節(jié)衣縮食,爭取時間,并動員部隊每人每日僅吃一斤糧,然后部隊挖野菜(亦不多)、挖地老鼠、捕麻雀充饑,以補糧食不足……”
閱電后,作為支援司令部司令員的譚善和寢食不安。為加快筑路速度,從6月初起直到11月中旬,譚善和始終與筑路戰(zhàn)士們一同戰(zhàn)斗在康藏公路沿線。即使在他夫人患病,到成都檢查、就醫(yī)的情況下,他也沒離開康藏高原的筑路工地一步。他曾在日記中寫道:“我離得太遠了,她身體不好,我不能盡一份責任,真有愧。但我深信她不會因此計較的,她計較小事是很少的?!?/p>
6月18日,譚善和在紫石關參加了工兵第三團的排以上干部會議。他在講話中肯定了第二團前一階段的各項工作,特別是在短時間內(nèi)即架通了24座便橋的成績,希望他們再加一把勁,盡快將沙坪東橋、沙坪西橋、攔沓河橋、仙人橋、水獺坪橋、大漁溪橋、兩河橋、前碉橋8座永久性鋼橋架通。這8座橋都處在關鍵地段,即使有一座不能通車,也會影響全線的暢通。
6月20日,譚善和深夜到達干海子。在干海子,譚善和考慮到如果繼續(xù)用馬車運糧,因路途太遠,所運糧食僅夠馬車團的人、馬在途中消耗的問題,果斷決定:改用剛剛漕渡過大渡河的汽車運糧,以解第十八軍先遣部隊和工兵筑路部隊的燃眉之急。
6月26日,譚善和前往折多山工地檢查工程。折多山海拔4600米,空氣稀薄、嚴重缺氧。工兵七團團長和政委向譚善和匯報說:在折多山上施工,最大的困難是因缺氧造成的呼吸困難,全團已有百多名戰(zhàn)士病倒。譚善和一下想起十幾年前長征過雪山時,紅二方面軍部隊曾推廣用口含甘草的辦法,攻克空氣稀薄的難題的事。于是,他指示后勤部門設法購買甘草,盡快運到施工現(xiàn)場,保障戰(zhàn)士之需。
六七月份,康藏高原雖然是三伏天,但溫度仍然很低,不辭辛苦、連續(xù)奔波的譚善和,痼疾老寒腿又針扎般地疼痛起來。但進藏部隊急需給養(yǎng),軍情催促著他、筑路工程召喚著他、黨中央、毛澤東的戰(zhàn)略部署的落實需要他,于是他忍著疼痛,繼續(xù)奔波在康藏公路沿線。在公路已修通、汽車能夠通行的地段,他乘坐吉普車。在公路未通、吉普車過不去的地段,他就騎馬或徒步前進,公路何時修通,吉普車何時再追趕上來。
7月21日,天降大雨 ,譚善和又一次冒雨上路。在葛卡(郭卡)附近的亂石崗遇到工兵第七團第三營的施工部隊。雨雖然越下越大,但第三營指戰(zhàn)員的干勁卻未受任何影響,戰(zhàn)士們喊著嘹亮的號子大干苦干。譚善和停下來,與戰(zhàn)士們一起往路基上抬土、墊石子,然后又向現(xiàn)場指揮員講了一些施工和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這才離去,當晚到達葛卡后,譚善和專門到連隊的伙房轉(zhuǎn)了轉(zhuǎn),發(fā)現(xiàn)部隊普遍沒有菜吃,只能以鹽水和生蔥下飯。他隨即通過電臺要求后勤部門盡快送蔬菜來,一時弄不到鮮菜,咸菜也行。
通過沿路各施工段的實地調(diào)查,8月2日,譚善和在道孚主持召開了筑路工程會議。各工兵團團長、政委、參謀長、政治處主任及參加筑路的部分指揮員參加了會議。會議 傳達了西南軍區(qū)、支援司令部關于工期的指示:康藏公路雅(安)甘(孜)段,必須在8月底前通車。譚善和強調(diào)道:在保證工期的同時,一定要保證工程的質(zhì)量,避免返工翻修。這次會議解決了部隊在施工中面臨的許多迫切問題。
在進軍西藏的最后一個戰(zhàn)役昌都戰(zhàn)役期間,保障運輸線向西又延長了三四百公里,支援部隊的擔子驟然加重了。譚善和匆匆趕到甘孜西北的玉隆,指揮工兵第八團和第十二團加快筑路速度。很快,公路自甘孜向西修到了距金沙江數(shù)十公里的海拔將近5000米的海子山。汽車把糧食、物資運到這里,以補給渡過金沙江的部隊。由于通往金沙江邊的一些地段大車實在難以通過,譚善和果斷決策:使用“雪山之舟”——牦牛來運輸。為此,譚善和派人在玉隆、竹慶、石渠、林蔥、德格雇了10500頭牦牛,將海子山一帶的糧食、物資,轉(zhuǎn)運到金沙江邊,有力地保障了昌都戰(zhàn)役的全勝。
9月1日,譚善和收到西南軍區(qū)給他和全體工兵部隊指戰(zhàn)員發(fā)來的賀電,賀電說:“由于你們的艱苦努力,保證著主力部隊的勝利開進和物資供應,為解放康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此期間你們克服了工作與生活中的各種困難,戰(zhàn)勝了自然障礙,進入康藏高原,冒著風雪雨雹在氣候寒冷空氣稀薄的地帶,發(fā)揚了高度的革命積極性,涌現(xiàn)了很多的模范事例,在解放康藏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特電祝賀并予慰勉?!?/p>
譚善和與西南工兵部隊全體指戰(zhàn)員,為和平解放西藏及隨之而來的西藏建設事業(yè),作出了卓越貢獻。可以說,在二千多公里的天路上,“開路先鋒”們揮灑的是汗水和血水,甚至是寶貴的生命,而譚善和奉獻的卻是全部心血!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筑起的這條天路,仍然延展向天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