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李崗:李安是《論語》里的謙謙君子
我和老哥成長的那個年代很壓抑。爸爸給老哥取名為“李安”,一是我們祖籍在江西德安,二是爸爸來臺灣時坐的輪船名叫“永安號”。
我們出生在一個傳統(tǒng)的家庭,傳統(tǒng)的中國家庭不是法治,而是人治。在家里,父親當然就是“天”,民主這種東西在他眼里就是“沒大沒小”。一個家庭里,父愛跟母愛是不一樣的——母親愛你,就是希望你能身體好;但父愛會讓你很累,他的愛是讓你有責任的。李安是長子,他受過一些苦,比如現(xiàn)在全天下人都知道他曾在紐約煮了6年飯,被太太養(yǎng)起來。一個大男人不能工作、不能養(yǎng)家,父親當然會給他壓力,但這些苦比起戰(zhàn)亂來說,還是要好很多了。
我們永遠都趕不上爸爸這代人,他們最差也能寫一手好毛筆字,寫公文絕對沒有問題。耳濡目染后的李安,成了《論語》里的謙謙君子,非常律己,即使成功后,也絕不會自我膨脹,“吾日三省吾身”已成為他的生活座右銘。
小時候臺灣的電影環(huán)境比較健康,也有自己的電影工業(yè),不像現(xiàn)在幾乎90%以上都是好萊塢的電影了。當時有意大利新現(xiàn)實主義、法國新浪潮、好萊塢和德國片,還有很多國語片。
電影是成年人的夢想。美國有家電影公司叫“夢工廠”,這個名字真好。做電影,就是造夢;看電影,就是做夢。你看我,做貿(mào)易這么多年,發(fā)達過,也失敗過。我賣過圓珠筆、賣過眼鏡,可我不會愛上它們,但是一看電影我就愛上它了。
電影對父親而言是太陌生的東西,“婊子無情,戲子無義”是父輩人的概念,拍戲不是個上得了臺面的職業(yè)。直到李安成名,父親還是希望他能回臺灣教書。我們家很奇怪,爸爸當初反對他拍攝電影,李安后來又反對我拍攝電影,但理由卻完全不一樣。爸爸是因為完全不了解電影,認為電影不是一個正當行業(yè);而李安是太了解電影,認為電影的確不是一個正當行業(yè)。臺灣目前完全沒有電影工業(yè),拍攝電影要付出很多代價,導演沒有片可以拍,甚至可能沒有飯吃。這些滋味和苦楚,他都有體會,所以反對我來做電影。
李安的第一部電影就讓我吃驚。那是他在紐約大學的畢業(yè)作品《分界線》(Fine·line),故事是根據(jù)他的幾段暑假打工的經(jīng)歷寫出來的。描寫一個臺灣來的、在美國非法打工的女孩子愛上一個販毒的意大利裔小混混的戀愛故事,非常好。當時臺灣華航一個空中少爺是我同學,李安托他帶回來給我們看。我看了非常意外,哇,我老哥怎么會這個樣子,沒有經(jīng)過青澀階段,電影作品就已經(jīng)很成熟了。
《臥虎藏龍》是第三部讓我驚訝的片子。他拍攝的武打片,不是我們傳統(tǒng)中國人的武俠世界。我們看過的武打片,一定是充滿國仇家恨的,而他完全是按照西方人的視角在拍,寫的是兩個女人的戰(zhàn)爭,拍攝也是章回格局,加上評劇,非常好。
這兩部電影有一個共同的特質(zhì),都是我不熟悉的西方的李安。每次他講英文的時候,我就會覺得,那個我不熟悉的李安出現(xiàn)了。
他就像馬可·波羅、利瑪竇、玄奘,李安做電影如同做人,是典型的中國君子。他很真誠,對自己的電影非常誠懇。
李安覺得幸運的不只是他的機運,而是他看西方文化的中國觀點,與看中國文化的西方觀點,而他的下一代就是美國人,不再有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與觀點了??上Ш芏嗳爽F(xiàn)在都不重視這些。
如今,李安的工作已經(jīng)超越了一個導演的意義,他就像馬可·波羅、利瑪竇、玄奘那樣穿梭于東西兩個世界,只不過他們溝通的媒介或許是商業(yè)、宗教、政治,而李安是用電影。
《斷背山》獲獎后,我跟老哥說,你很厲害,一竿子撐到底,人家華人到美國,從留辮子開始,幾代人也沒有像你這樣一上來就進入主流的。他卻回答說,這當然是幸運,可這樣一來,兒子不就只成美國人了嗎?李安化成灰也要做中國人!
好友譚盾:李安就是讓人震撼的阿甘
回想起來,我和李安在紐約相識已經(jīng)十幾年了。
那是20世紀90年代初,我們一撥人集合在紐約這個地方,很像歌劇《波希米亞人》演的那樣。李安從臺灣,我從湖南,陳逸飛從上海,陳凱歌、艾未未從北京到了紐約,馮小剛也在那拍《北京人在紐約》,他呆了7個月。張藝謀也是紐約的常客,他最喜歡吃紐約的蕎麥面,每次都叫兩碗。
這使得紐約很有意思,一群特別有理想的年輕人從中國文化的各個地域來到紐約——還有香港的Vivienne Tam。來這的每個人都提著兩個包,分別裝細軟和各自的經(jīng)歷。有的是插過隊、種過田,有的是當過工人。
就像馮小剛說的:“紐約是天堂,紐約也是地獄。”但對我們來說,紐約很神奇,它像是一個夢想者的天堂,一個實驗藝術者的樂園。在那你能見到來自全世界的“神經(jīng)病”,很年輕,又很艱苦,比如說陳逸飛剛開始在洗汽車,李安帶孩子做保姆,我在地鐵里拉小提琴,艾未未在劇院里當跑龍?zhí)籽輪T。
白天我們?yōu)榕D堂姘髯詾閼?zhàn),一到晚上,我們聚在一起談理想,“吹牛”。每個人都吹過去的“牛”,我在湖南怎么樣,他在上海在北京怎么樣,李安在臺灣怎么樣。
這中間李安是最有城府的一個。他不大吹牛,他喜歡聽,聽了他也不大表態(tài),但是他有很深的沉思。他的外貌就給人很從容而且深邃的感覺。
開始我以為李安是個寫劇本的,也聽說他劇本得獎的事。直到他做《推手》我才知道他是個導演。
其實每次做電影前,他都跑來跟我聊音樂。他也常常到我們那里喝茶,邊喝邊聊這個音樂要怎么處理。但是他從來不跟我說,請我作曲。
李安一直這樣跟我聊音樂,直到1994年的某一天,他約我到中國城吃飯。他問:“你覺得功夫片怎么樣?”
我說:“ 我對功夫片不感興趣。”那時聽港臺片的打斗,我就覺得永遠像是電動游戲室里傳出來一樣。
但李安說:“ 正因為你不感興趣,我想跟你聊一下,我非常想從另一個角度來做它。因為武俠這個東西,實在太寶貴了!” 我一聽,嘿,這個阿甘可能要有地震性的想法了。
李安說,這種張力他覺得自己感受到了,他要用另一個角度去把這個狹義的武俠拓展、延伸。那時距離他拍《臥虎藏龍》還有4年。
實際我在聽李安講他自己對武俠的新的角度的設立,對于“ 俠”的內(nèi)部空間的探索時, 我被他所激動了。李安是在探索“ 俠” 內(nèi)心深處的一種空間到底有多大,這空間實際是非常之博大。但這空間從音樂上又該怎么去表達呢?這個問題我們聊了很久,常常下午兩三點聊到六七點,天黑了,燈也忘記了開。
我一直沒有看李安拍攝,當他在北京紫禁城拍章子怡、楊紫瓊飛檐走壁那段戲時,打電話給我:“你立刻飛到北京來,這場戲很重要。”
我見到李安時,沒想到那么儒雅的臺灣留學生,當時披了件解放軍的軍大衣在烤火,火的旁邊有臺電視監(jiān)視器,他的眼睛就直瞄那里。
你發(fā)現(xiàn)這個導演非常低調(diào),在這低調(diào)的過程中,他正塑造一個巨大的行為。看他拍戲我知道,他是真實的從容,不是裝出來的。他無論在什么樣的時段,什么樣的火候,什么樣的節(jié)骨眼上,他的那個從容會非常的令人出乎意料。
《斷背山》讓我看到了李安電影始終如一的儒雅、真實、勇敢、狂熱。
李安在比較文學、比較電影、比較視覺方面的感受是非常與眾不同的。他永遠有一種在世界文化的角度看待自己的長處、優(yōu)勢的能力。
在《斷背山》里我又很強烈地覺察到了這點。從他的中國文化底蘊里,我們看到了很多東西是當今的時髦和潮流所忽略的,所以在《斷背山》里,你感受到的是,人與人之間非常儒雅、非常真實、非常勇敢、非??駸岬臇|西。這四點恰恰在李安整個電影的表現(xiàn)當中,特別令人信服。
去年他在威尼斯得獎,我撥了個電話,他自己接了。我很驚訝。他說:“是啊,我一直在接電話啊。”很多藝術家在他們很風光的時候會自動消失一陣,但李安并沒這種觀念。無論在他最難熬最黯然的6年,還是在他最為得意的人生,他都是那個阿甘。
導演張藝謀:貫通中西影壇者,李安是第一人
中國著名導演張藝謀則表示,貫通中西影壇者,李安是第一人。在挖掘演員方面,李安調(diào)教的新人湯唯被一致看好,張藝謀在這方面也頗有建樹,發(fā)掘的鞏俐、章子怡均成為國際影星。
張藝謀說:“像李安那樣能拍中文、英文電影,在東西方世界里游刃有余地行走的導演,恐怕華語影壇里只有他一人,我是比不上的。在選演員方面,老實說我是憑直覺,我學攝影出身,需要看到鏡頭里的臉蛋耐看,并且有東方特色。像鞏俐、章子怡一個比一個小個號,但好演員在生活中都不是美人,只是在攝影機里是好看的。直到今天,我對指導演員表演都還是不懂,這是我的弱項,只奉行勤奮、努力的演員能成器的原則,其實有時候守在攝影機前真是干著急,希望上天賜我一個拿捏到位的好演員?!?/p>
關于姜文與李安,首先重提兩個小故事,一個是姜文在某部電影的新聞發(fā)布會上,一個女記者發(fā)問,問的問題大概比較膚淺,姜文沒問答,只不屑地說:“幼稚!”而李安在美國畢業(yè)之后,當不成導演,便在電影圈里找些雜事做,有一次參與一部電影的拍攝,負責在周邊攔阻圍觀群眾,當時有個高大的女黑人,便兇李安說:“你敢攔我?我打你?。 崩畎脖灰粐?,便不敢再攔,乖乖讓開。
不論是姜文的霸氣,還是李安的過分溫吞,恐怕都不是大多數(shù)人能認同的。姜文是矛,而李安卻像盾,他一直都是在逆境中堅持自己的原則,自己的理想,他畢業(yè)時找不到事情做,他可以選擇鉆營,選擇改變個性,處事方式,可以選擇改行,但他都沒有,他只是相信自己的才能,在電影圈中賴下去,而機會來了,就牢牢把握住。
李安說過:“我能夠和自己比賽,但不會和別人比賽。”李安沒有侵略性,甚至沒有求勝心,他有的只是自己信念和原則,后來李安在好萊塢拍砸了兩部電影(《與魔鬼共騎》、《冰風暴》),到了《臥虎藏龍》如果再不成功就要卷鋪蓋回家,片方要求他配英文,配了就可以進主流院線,但他還是不肯。李安就像他親自學過的太極拳,是綿里藏針的性格,表面上看,是柔得不能再柔,可是骨子里,其實剛直堅硬得不得了。
影評人譚飛:李安比張藝謀、陳凱歌坎坷
海德格爾說:人是理性的動物,這個定義支撐著全部的西方歷史。按海先生的這句話理解,能拍出《臥虎藏龍》《斷背山》這樣兼具東西方美學神韻電影的李安,一定既有東方式的感性,又不失西方式的理性。
李安的成功一以貫之的東西十年來并未稍變,他之所以能在華人導演中脫穎而出不僅在于他的綜合素質(zhì),他的視野,也在于他的生活方式。他既未生活在天上,專門扔饅頭砸人;也沒有為了悅人耳目,就創(chuàng)作些只追求效果而毫無內(nèi)涵的活動油畫。他拍得很清楚,活得也很明白。
李安大大小小獎拿了無數(shù),是兩次跟奧斯卡、兩次和金獅獎舌吻的導演。有人說他運氣好,一直很順。但我知道,李安至少在一點上,比張藝謀、陳凱歌都坎坷,他大學考了三次才考上,而且還是個???,這甚至成為李家這個教師家庭的“恥辱”。
李安得名的來由是他家祖籍在江西德安,身為長子,李安在家庭承受的壓力最大,雖然他自小長得漂亮,聰慧,聽話,多愁善感,但還是老挨父親的揍,他父親一直希望李安從政,但李安在第一次大學聯(lián)考之前卻告訴父親自己想當導演,當然受到父親一頓臭罵。李安的功課雖很好,但壓力之下第一年聯(lián)考差一分,第二年更緊張,考數(shù)學半個鐘頭看不見一個字,結果吃了“鴨蛋”!放榜那天,李安失蹤了,家里人以為他要自殺,結果李崗在海邊找到哥哥。李安第三年考上藝專影劇科,第一次上舞臺,便清醒知道:這才是他真正舞臺。
從保守走向民主。出身傳統(tǒng)家庭的李安深受忠孝禮義廉恥等傳統(tǒng)教育影響,“他從最舊的保守東方中國家庭,走入最新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父子、男女)的民主開放社會,在調(diào)試過程中有很多沖擊”,李安的很多電影都有這種碰撞。
李安做得一手好菜,兒子帶得服服貼貼,家里整理得干干凈凈,每天晚上和兒子興奮地等待“英雄獵”人媽媽帶著獵物回家,不止是男女平等,而是從心底里分享老婆的成就。李安洗菜不只是沖洗,他會把菜葉剝開,很仔細地洗每一片。
我覺得李安就算不當導演都會很懂得享受生活,他能成功,除個人特性外,還在于他沒有諸多華人導演的明顯缺陷,既沒高高在上也沒有鄙視文化,既有學院生活也有豐富閱歷。他誠懇而認真,真實不做作,用心但不鉆營。
(編輯/楊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