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興致勃勃拿起筆來的,誰知真正深入這個題目就發(fā)現(xiàn),人間失敗的友情遠遠多于成功的友情。但是,大家都不想承認這一點,因此大半輩子都在防范著友情的破碎。結(jié)果,應(yīng)該破碎的友情常常被捆扎、黏合著,而不該破碎的友情反而被捏碎了。
人之為人,還應(yīng)該保持對友情的向往,并以終生的尋求來實踐這種向往。但是,這種尋求,其實是去除人們對友情的層層加添——實利性加添,計謀性加添,預(yù)期性加添,使友情回歸純凈的高貴。
能真正達到這個境界的,少而又少,連作為千古友情佳話的俞伯牙和鐘子期,李白和杜甫,細想起來也沒有完全達到。但是,我們還是要讓這個境界永遠漂浮在眼前,否則,人類就會在各自孤獨中一起枯萎。對于世間友情的悲劇性期待,我想借楚楚的一段話來概括:“真想為你好好活著,但我,疲憊已極。在我生命終結(jié)前,你沒有抵達。只為最后看你一眼,我才飄落在這里?!?/p>
期盼,歷來比期盼的對象更重要。正如我多次說過的,思鄉(xiāng)比家鄉(xiāng)更重要。思鄉(xiāng)是一種精神追求、夢幻投入,而家鄉(xiāng)則是一種“物是人非”的粗糲狀態(tài)。同樣,人類對友情的期盼是在體驗著一種縹緲不定的生命哲學(xué),而真正來到身邊的“友情”卻是那么的偶然。
世間友情從來就不可能是全方位吻合的,只要友情雙方都是自主的真人;世間友情也不會是始終保持在同一個精神水平之上的,只要友情雙方都是承擔多方角色又時時變化著的活人;世間友情更不會是長久相守永不厭倦的,只要友情雙方都是有求新、好奇的自然欲望的正常人。
因此,世間友情只是欣喜擦邊,只是偶然相逢,只是心意聚合,只是局部重疊,只是體諒相助,只是因緣互尊。這么說有點兒掃興,但與真實更加接近。
我看到,被最密集的“朋友”所簇擁的,總是友情的孤兒;最堅固的結(jié)盟,大多是由于利益;最決絕的分離,大多是由于情感;最容易和解的,是百年血戰(zhàn);最不能消解的,是半句齟齬;最早到臨終床前的,總是小人;最后被告知噩耗的,總是摯友。
——選自《中國社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