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泉古鎮(zhèn)地處川西平原西部,有幸在孝泉生活三年,走遍古鎮(zhèn)的大街小巷,曾經以為自己算半個孝泉人,很了解孝泉??墒?,當我想把記憶中的孝泉重新梳理一下時,卻發(fā)現留下的只是一些殘片。于是,我再一次回到孝泉身邊,觸摸古鎮(zhèn)兩千多年的脈搏,傾聽孝泉的聲聲呼喚。
古鎮(zhèn)孝泉具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漢代叫汛鄉(xiāng)。在《后漢書》《太平御覽》《華陽國志》等著名歷史文獻中,記載著孝子姜詩、姜妻龐三春和兒子姜安安一門三位孝子的故事:
東漢永平年間,孝泉鎮(zhèn)住著姜詩一家。姜詩為人至孝,漢明帝時被舉為孝廉,皇帝親點為江陽(今瀘州)縣令。因母親聽說家鄉(xiāng)的臨江之水可治眼病,遂辭官背母千里回鄉(xiāng),其妻龐三春每天從七八里外臨江挑水為婆婆洗眼。婆婆喜歡吃魚,夫婦倆日日烹魚給她吃。婆婆不愿意獨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后來婆婆聽信讒言百般刁難媳婦,還逼迫姜詩休妻。龐氏盡管飽受委屈,寄身白衣庵,每天拾柴為生,還買魚托鄰居送給婆婆。龐氏子安安也懂孝道,每天從上學口糧中抓出一把米,積少成多送與母親,還代母挑水為奶奶洗眼。姜詩一家的孝行感動了神靈,舍側突然冒出一泉,味如江水,每天躍出鯉魚一對供姜詩孝敬母親。后安安勤勉讀書,也被舉薦為孝廉,當官后,把母親接回家,合家團聚。
元時郭居敬將“姜詩孝親,涌泉躍鯉”收入《二十四孝》一書,作為兒童入學的啟蒙教材。從此后,“一門三孝”的故事就家喻戶曉,被傳為佳話。特別是“安安送米”的故事聞名全國,享譽東南亞。
在孝泉,行孝的事層出不窮,歷代的文人墨客,帝王將相都對這種行孝的精神贊譽有加 。明成祖、清代翰林李調元都為其題詩作賦,使得孝道這一傳統(tǒng)文化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隨便推開一戶人家的門,大爺大媽都會給你娓娓講述子孫們一個又一個孝順的故事。
清康熙年間,有回民自甘陜來此定居,到清代中期,孝泉成為回民的一個聚居區(qū),一直至今?,F定居場鎮(zhèn)的回民約有100多戶,400來人。
孝泉回民主要居住在附近農村,忠孝場和半邊街(此街原系德陽、綿竹兩縣各轄半邊,故名)。半邊街兩百來米長,又窄又小。兩邊商鋪還是老式的低矮平房,很多回民在此做生意,賣牛肉,開清真餐館。
其中“馬昌恒果汁牛肉” 是孝泉地方名優(yōu)特產清真食品,始創(chuàng)于民國十年,馳名省內外。據老板講:果汁牛肉選料考究,制作精細,大致有四道工序:
首先是購回肉牛,雇工放牧,投喂精料,待肉肥膘滿,由阿訇下刀宰殺,取其精肉,剔去筋雜,切成拳頭大塊狀,下缸鹽漬,待鹽透心,起缸濾去鹽水,入鍋“武火”沸煮,去盡肉中血水,起鍋涼冷,再剔筋雜。
其次是入鹵進味,初用“武火”沸煮,再用“文火”酣煮,肉熟味入,沸鹵出鍋,待自然冷卻后,再次剔除筋雜,將純凈肌肉橫著肉紋切成長約一寸左右的小條塊,形似粗筷頭狀,即為坯料。
然后是取純凈菜油燒至一定溫度,投坯料入鍋油炸,嚴格掌握火候,既要保持牛肉的特鮮味,又要酥脆而不頂牙,入口咀嚼化渣為度。
最后是起鍋濾盡余油,拌以數十種名貴中藥加工而成的香料和花椒粉、辣椒油、熟芝麻及少許飴糖等配料而成。
我買來一袋品嘗,牛肉色澤金黃油亮,質地細膩,入口化渣,麻辣酥脆,余味綿長,果然名不虛傳。
從半邊街中段的巷子進去,有一座清真古寺。這座清真寺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寺名為道光皇帝親筆所題,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有回民聚居的地方,就會有清真寺,這是回民的精神家園,也是一種紐帶,將散居的回民聯系起來。雖然孝泉的回民處于強勢的漢文化社會中,但是清真寺的存在,使他們保存了自己民族文化的根本。
步入寂靜的清真寺,就如同來到了異域世界,到處是阿拉伯文字。清真寺為四合院格局,經歷代整修,規(guī)模較大,內分門廳、經堂、大殿、客廳、廂房、浴室等,藏有各種伊斯蘭教經書、名人所撰字畫以及許多珍貴的文物。
禮拜堂內地板光亮如鏡,地上鋪著一些竹席,我似乎聽見了回民們面對真主誦讀經文的和聲。喜歡清真寺這樣的氣氛,看不見香煙繚繞的鏡頭,一切都是那么靜謐。在寂靜中,信徒們與神靈進行對話,叩問自己內心,檢討自身,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化效果。
清真寺內古木森森,花草繁茂。寺內的常住戶只有阿訇,他是回民宗教活動的主持者,在回民中享有極高的威望。
行走在七月的孝泉古鎮(zhèn),翻開一頁頁塵封的歷史,一代代的孝泉人用自己的言行詮釋著“一門三孝”的故事。這是一個收獲的季節(jié),農人的場院里攤曬著金燦燦的谷粒,而我的心里卻活躍著一個個孝泉人的身影。他們手舞足蹈地從遠古走來,在我的面前跳躍著,靜默著,我知道他們已浸潤了我的生命……
(編輯/楊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