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靜力學問題或力和運動的關系問題時,常會涉及相互關聯的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問題,即“連接體問題”。
所謂連接體就是通過各種方法連接在一起的兩個或多個物體。求解它們的運動規(guī)律及所受的外力和相互作用力,與單一物體的力學問題相比較要復雜得多;我們常常采用“整體法”和“隔離法”來研究。
整體法:把整個系統(tǒng)作為一個研究對象來分析的方法,不必考慮系統(tǒng)的內力的影響,只考慮系統(tǒng)受到的外力,依據牛頓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
運用整體法解題的基本步驟:
①明確研究的系統(tǒng)或運動的全過程。
②畫出系統(tǒng)的受力圖和運動全過程的示意圖。
③尋找未知量與已知量之間的關系,選擇適當的物理規(guī)律列方程求解。
隔離法:把系統(tǒng)中的各個部分(或某一部分)隔離,作為一個單獨的研究對象來分析的方法,此時系統(tǒng)的內力就有可能成為該研究對象的外力,在研究時應加以注意,然后依據牛頓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
運用隔離法解題的基本步驟:
①明確研究對象或過程、狀態(tài),選擇隔離對象.選擇原則是:一要包含待求量,二是所選隔離對象和所列方程數盡可能少。
②將研究對象從系統(tǒng)中隔離出來;或將研究的某狀態(tài)、某過程從運動的全過程中隔離出來。
③對隔離出的研究對象、過程、狀態(tài)分析研究,畫出某狀態(tài)下的受力圖或某階段的運動過程示意圖。
④尋找未知量與已知量之間的關系,選擇適當的物理規(guī)律列方程求解。
整體法和隔離法的選擇:
求各部分加速度相同的連接體的加速度或合外力時,優(yōu)先考慮“整體法”,如果還要求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再用“隔離法”,且一定是從要求作用力的那個作用面將物體進行隔離;如果連接體中各部分加速度不同,一般都是選用“隔離法”。
在實際應用中,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交替使用這兩種方法,不應拘泥于固定的模式。無論使用整體法還是隔離法,解題的關鍵還在于正確的受力分析和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F舉例如下:
例1如圖1所示,人重600N,平板重400N,若整個系統(tǒng)處于平衡狀態(tài),則人必須用多大的力拉住繩子?(滑輪和繩的質量及摩擦不計)
解析設定滑輪兩邊繩中的張力為F1,動滑輪兩邊繩中的張力為F2,板對人的支持力為FN。
解法1把定滑輪下方的各物體組成一個整體,這一整體受力如圖1-1所示,由平衡條件得:
2F1=G人+G板=1000N。
所以F1=500N。
再以動滑輪為研究對象,受力如圖1-2所示,由平衡條件得:
2F2=F1。
所以F2=250N。
解法2以人為研究對象,受力如圖1-3,由平衡條件得 :
F2+FN=G人。①
以板為研究對象,受力如圖1-5,由平衡條件得:
F1+F2=G板+F′N。②
又FN=F′N。③
F1=2F2。④
解①②③④可得F2=250N。
解法3選人和板構成的系統(tǒng)為研究對象,受力如圖1-4所示,由平衡條件得:
F1+F2+F2=G人+G板。①
F1=2F2。②
由①②可解得F2=250N。
例2如圖2所示,物體M與m緊靠著置于動摩擦因數為μ的斜面上,斜面的傾角為θ,現施一水平力F作用于M,M和m共同向上加速運動,求它們之間相互作用力的大小。
解析兩個物體具有共同的沿斜面向上的加速度,所以可以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其受力如圖2-1所示,建立圖示坐標系,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F1=(M+m)gcosθ+Fsinθ。①
Fcosθ-F2-(M+m)gsinθ=(M+m)a。②
且F2=μF1。③
為求兩個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把兩物體隔離開,對m受力分析如圖2-2所示,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F′1-mgcosθ=0。④
FN-F′2-mgsinθ=ma。⑤
且F′2=μF′1。⑥
解①~⑥式可得:
FN=mF(cosθ-μsinθ)M+m。
例3如圖3所示,質量為M的木箱放在水平面上,木箱中的立桿上套著一個質量為m的小球,開始時小球在桿的頂端,由靜止釋放后,小球沿桿下滑的加速度為重力加速度的12,即此時加速度為a=12g,則小球在下滑的過程中,木箱對地面的壓力為多少?
解法1:(隔離法)
木箱與小球沒有共同加速度,所以須用隔離法。
取小球m為研究對象,受重力mg、摩擦力Ff,如圖3-1,據牛頓第二定律得:
mg-Ff=ma。①
取木箱M為研究對象,受重力Mg、地面支持力FN及小球給予的摩擦力Ff′,如圖3-2。
據物體平衡條件得:
FN-Ff′-Mg=0。②
且Ff=Ff′。③
由①②③式得FN=2M+m2g。
由牛頓第三定律知,木箱對地面的壓力大小為:
FN′=FN=2M+m2g。
解法2:(整體法)
對于“一動一靜”連接體,也可選取整體為研究對象,依牛頓第二定律列式:
(mg+Mg)-FN=ma+M×0
故木箱所受支持力:FN=2M+m2g,由牛頓第三定律知:
木箱對地面壓力FN′=FN=2M+m2g。
(欄目編輯羅琬華)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