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聯(lián)考試卷上有這樣一道題:
原題如圖所示,質量為m=2kg的小球系在輕質彈簧的一端,另一端固定在懸點0處,將彈簧拉至水平位置A處,且彈簧處于自然狀態(tài),彈簧的原長OA=0.3m;然后小球由靜止釋放,小球到達距0點下方h=0.5m處的B點時速度為v=2m/s,方向水平向左。求:
(1)小球從A運動到B的過程中彈簧的彈力做的功和此時彈簧的彈性勢能。
(2)求該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k。
原解(1)小球從A至B過程中,取小球下落的最低點B為零勢能點,依機械能守恒定律:
可得:E彈=6J,所以彈簧在此過程做的負功,大小為6J。
(2)在B點,小球受拉力F=kx、重力G的作用,合力提供向心力,由牛頓第二定律得:F-mg=mv2r,代入已知x=0.2m、m=2kg、v=2m/s、r=h=0.5m,解得k=180N/m。
質疑第1問,沒有問題;而第2問中向心力表達式中的半徑r=h=0.5m成立嗎?小球從A點下落,OA長度逐漸變大,小球運動的等效半徑不斷變化,到達B點,離B點距離為h=0.5m,而此時等效曲率半徑不一定是OB間距。
由彈簧彈性勢能表達式EP=12kx2,代入E彈=6J、x=0.2m,解得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為k=300N/m。代入F-mg=mv2r,可求得小球在B點的等效曲率半徑為r=0.2m,從而進一步說明原解的結果是錯誤的。
分析與建議擬題人考慮到高考不考查彈簧的彈性勢能EP=12kx2,而在B點應用牛頓第二定律,想當然地認為半徑等于OB間距,這也正是許多學生易錯的地方。為了不失去一道考查學生能力的好題,建議第2問改為:
求該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已知彈簧的彈性勢能表達式為:EP=12kx2,式中k為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x為彈簧的形變量)。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