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xiàn)在落腳的地方叫Harghada,當(dāng)?shù)厝税l(fā)這個音很像中國人說“紅疙瘩”。翻翻隨身帶的世界地圖冊,找不到,只是由于昨天晚上在沙漠里行車,突然看到眼前一片大海,就停了下來,今天早晨一推窗,涌進(jìn)滿屋子的清涼。
是紅海。
果然是紅海。沙漠與海水直接碰撞,中間沒有任何泥灘,于是這里出現(xiàn)了真正的純凈,以水洗沙,以沙濾水,多少萬年下來,不再留下一絲污痕,只剩下凈黃和凈藍(lán)。海水的藍(lán)色就像顏料傾盡,仿佛世界上紅、黃、藍(lán)三原色之一專選此地稱王,天下的一切藍(lán)色都由這里輸出。但它居然擰著勁兒叫紅海,又讓如此透徹的黃沙在襯邊,分明下狠心要把三原色全數(shù)霸占。
像地圖一樣,海面藍(lán)色的深淺正反映了海底的深淺。淺海處,一眼可見密密層層色彩斑斕的珊瑚礁,比珊瑚更艷麗的魚群游弋其間。海底也有峽谷,珊瑚礁和白沙原猛地滑落于懸崖之下,當(dāng)然也滑出了我們的視線。那兒有多深?不知道,只見深藍(lán)的上方飄動著灰色沙霧,就像險峰頂端的云霧。再往前又出現(xiàn)了高坡,海底生物比人間最奢華的百花園還要密集和光艷,陽光透著水波搖曳著它們,真說得上姿色萬千。這一切居然與沙漠咫尺之間,實在讓人難以想象。最恣肆的汪洋直逼著百世干涸,最繁密的熱鬧緊鄰著千里單調(diào),最放縱的游弋熨帖著萬古冷漠,竟然早已全部安排妥當(dāng),不需要人來指點,甚至根本沒有留出人的地位。
我們一行在海邊漫步,一腳踩著黃沙,一腳踩著海水,黃沙無邊無際向西鋪展,海水無邊無際向東伸延,兩邊都是那樣浩大,壓得這一排小小的人影微若草芥,這怎能甘心?我們驅(qū)動五輛吉普,海灘上立即沙卷塵揚,頗有氣勢,但轉(zhuǎn)眼間塵沙落地,漫天的夕陽正在把沙漠和大海一起蒸騰出一個寧靜的日夜交替盛典,我們的車輛全被萬千光色溶化,冉冉紫氣下只剩下幾個淡淡的亮點在蠕動。此刻,連沙漠的風(fēng)、大海的潮都已歸于平靜,哪里還輪得到車聲人聲。
昨天我還在感慨文明與荒原近在幾步,今天又見到荒原滄海早已近距離地自成宏偉與浩瀚。希臘哲人推重人類,卻又以極大的懷疑探究人在天地間的地位,勸諭人們認(rèn)識自己,不要自卑和囂張。埃及人不在乎這種探究和宣講,只把神秘的感悟付之于刻石壘石,留下人類對自然的窺視和敬畏。更不同的是,希臘文明的傳播和張揚給了人們一個錯覺,以為人類一老就會按照某種邏輯進(jìn)化發(fā)展,其實這是一種手扶拐杖的天真。埃及文明不提供這種邏輯,堂而皇之忙一陣,然后悄然隱蔽,除了別的原因,也許還由于領(lǐng)悟了人類的渺小,便以墳?zāi)估飶?fù)活的夢幻,阻斷了后續(xù)行為。
我敬佩希臘,也理解埃及,尤其在這沙漠與大海交接的邊沿。
以沙漠和大海的眼光,幾千年來人類能有多少發(fā)展?盡管我們自以為熱火朝天。
還想著,早已經(jīng)夜幕籠罩著的海域間影影綽綽走出幾個水淋淋的人來,腳步踉蹌、相扶相持、由小而大。剛要驚嘆什么人如此勇敢又如此好水性,定睛一看竟是一個年輕的母親和她的四個孩子,連最大的一個也沒有超過十歲,他們是去游泳?捕魚?揀貝?不知道,反正是劃破夜色踩海而來。
在我看來,這幾乎是人類挑戰(zhàn)自然的極致了,但他們一家很快進(jìn)了自己的小木屋,不久,連燈光也熄滅了,海邊不再有其他光亮。
美文點讀〉〉〉
《荒原滄?!愤x自余秋雨的《千年一嘆》,它是作者周游世界幾大文明古國時所寫的散文當(dāng)中的一篇。在這篇散文里,作者首先描繪的是紅海的多姿多彩和沙漠的千里單調(diào)。兩種格調(diào)相反的景色相映相襯,構(gòu)成了非常奇特的景象,既雄偉又壯觀。但在這里,“根本沒有留出人的地位”,人行其間,自覺“人影微若草芥”。這是否意味著人的存在毫無價值和必要呢?人應(yīng)該是以哪種狀態(tài)存在?在這篇散文的后面,作者描寫了一位母親和她的四個孩子,他們“劃破夜色踩海而來”,然后又在海邊的房子里入睡。作者把他們的存在狀態(tài)看作是“人類挑戰(zhàn)自然的極致”。這種挑戰(zhàn)自然的極致,和自然是多么的和諧,所以,人不是自然的對立面,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和自然融為一體的。余秋雨通過自己想征服自然來證明自己和母子們與自然和諧相處作比較,告訴我們:人類若自以為是地試圖囂張地對待自然,必然被自然所湮沒,只有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才能在自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我們在對待自然時,既不要自卑,也不要囂張。
文章中滄海象征文明,沙漠象征文明的對立力量,它們是直接碰撞,中間沒有任何的隔阻。而文明從來就是脆弱的,經(jīng)不起動亂和碰撞,就是人類自身的戰(zhàn)爭,都能輕而易舉地將人類幾千年辛辛苦苦創(chuàng)造的文明毀于一旦。因此,“我敬佩希臘,也理解埃及,尤其在這沙漠與大海交接的邊沿”。因為“希臘哲人推重人類,卻又以極大的懷疑探究人在天地間的地位,勸諭人們……不要自卑和囂張”;而埃及文明認(rèn)識到人類的渺小和文明的脆弱,于是,它“便以墳?zāi)估飶?fù)活的夢幻,阻斷”文明的后續(xù)。那么,除了自然因素外,文明為什么會毀滅呢?而且是文明程度越高,毀滅得越徹底?這值得我們深深思考。
【卞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