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O3-SiO2系微晶玻璃顯微結構及性能的影響"/>
摘要 通過差熱分析(DTA)、X射線衍射分析(XRD)、掃描電子顯微鏡(SEM)等測試手段研究了不同晶化時間對MgO-Al2O3-SiO2系微晶玻璃析晶性能、微觀結構及抗彎強度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隨著晶化時間的加長,晶粒尺寸逐步增大,抗彎強度逐漸增高。
關鍵詞 MgO-Al2O3-SiO2,晶化時間,抗彎強度
1引 言
微晶玻璃又稱玻璃陶瓷,是一種多晶陶瓷材料,其在機械性能、化學穩(wěn)定性、電性能等方面均優(yōu)于一般玻璃及某些其他無機材料,廣泛地應用在結構材料、復合材料、功能材料、生物材料領域[1]。其性能取決于主晶相的種類、晶粒的尺寸和晶相含量[2]。要使制備的微晶玻璃材料性能優(yōu)良,其晶粒的大小和含量是關鍵。而晶化時間又影響著微晶玻璃的晶粒尺寸和晶相含量,因此研究晶化時間與顯微結構、力學性能之間的關系非常重要。
2實 驗
2.1 試樣的制備
基礎玻璃的組成如表1所示。
配料混合均勻后,用鉑金坩堝在硅鉬棒電爐中熔制玻璃。熔制溫度為1550℃,保溫2.5h。熔制好的玻璃液澆鑄于事先預熱的不銹鋼板上成形,然后迅速置于600℃硅碳棒電爐中進行1h退火處理,隨爐冷卻后取出備用。
2.2 差熱分析(DTA)
以α-Al2O3為參比樣,將基礎玻璃粉末在ZRY-2P型差熱分析儀上進行差熱分析,升溫速率為10℃∕min,差熱分析曲線見圖1。
2.3 基礎玻璃的熱處理
以DTA曲線為參考,根據(jù)試驗確定基礎玻璃的核化溫度為820℃,核化時間為1h,晶化溫度為1100℃,現(xiàn)選取晶化時間分別為0.25h、0.5h、1h、1.5h的樣品進行熱處理,最后試樣隨爐冷卻。
2.4 X射線衍射法物相分析
采用D/max-rB型X射線衍射儀對經(jīng)過熱處理的樣品進行X射線衍射(XRD)分析,判定物相組成。實驗條件為Cu靶,Kα射線,為了做相對比較,所有衍射實驗保持相同條件:掃描電壓為40kV,電流為100mA,掃描范圍為5°~75°,掃描速度為4°/min。
2.5 顯微結構分析
樣品經(jīng)1%HF溶液腐蝕后,對其斷口進行噴金處理,用KY2800B型掃描電鏡(SEM)觀察試樣的顯微結構。
2.6 抗折強度測試
采用(INSTRON-5566型)萬能材料試驗機測定。將切割的試樣研磨拋光,用三點彎曲法測試,跨距為30mm,加荷速度為0.5mm/s。
3結果與討論
3.1 晶化時間對晶相含量的影響
在1100℃晶化時,試樣的主晶相為α-堇青石相,不同晶化時間下微晶玻璃的主晶相并沒有發(fā)生變化,但衍射強度不同。隨著晶化時間的延長,晶化圖譜的衍射強度逐漸增強。其中0.25h晶化的試樣衍射強度最低,1.5h晶化的試樣衍射強度最高。從衍射線強度理論可知:多晶混合物中某一相的衍射強度,隨該相的相對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0.25h晶化的試樣由于晶化時間太短,晶核沒有足夠時間進行生長,使得試樣的晶相含量較低。晶化時間為1.5h時,晶體完全成長,使得試樣的晶相含量增大。
3.2 晶化時間對微晶玻璃顯微結構的影響
不同晶化時間下微晶玻璃試樣的SEM圖片如圖3所示。晶化時間較短時,基礎玻璃中的晶核還沒有完全長大。在晶化時間為0.25h時,微小晶粒均勻分布于連續(xù)的玻璃態(tài)基質,輪廓比較模糊;0.5h時微晶體已經(jīng)開始長大但沒有發(fā)育完全,可以看見晶粒的大體輪廓;晶化時間為1.5h時,晶體已經(jīng)完全長成,分布均勻??梢娋Щ瘯r間對晶體生長有重大影響。隨著晶化時間的延長,晶體的生長逐漸完全、晶相含量逐漸升高。
3.3 晶化時間對微晶玻璃力學性能的影響
對微晶玻璃試樣進行抗彎強度測試后發(fā)現(xiàn),隨著晶化時間的延長,試樣抗彎強度逐漸增大;時間由1h增至1.5h時,強度增加幅度最大。晶化時間為0.25h時,晶化時間太短,晶體不能完全長成,導致抗彎強度最低。晶化0.5h要比晶化0.25h時發(fā)育好,所以強度增大。晶化時間為1.5h時α-堇青石相完全長成,因為α-堇青石有好的力學性能,所以晶化時間1.5h的試樣抗彎強度最高。
4結 論
(1) 隨著晶化時間的延長,晶體逐漸長大,抗彎強度逐漸升高;
(2) 晶化時間過短不能使α-堇青石相完全長大;當晶化時間為1.5h時所得試樣的抗彎強度最大。
參考文獻
1俞建長,宋開新.晶化溫度對微晶玻璃結構與性能的影響[J].玻璃與搪瓷,2004,32(5):12~15
2麥克米倫.微晶玻璃[M].張玉峰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