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新課程的幾年來,結合新課程的理念,筆者對曾經(jīng)被視為經(jīng)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在反思中得到了幾點體會:
1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轉換角色
面對新課程,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美國課程學家多爾認為,在現(xiàn)代課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
(1)新課程要求教師由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榻M織者和引導者。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這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在教學中,個別學習、同桌交流、小組合作、小組間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課程中經(jīng)常采用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這些組織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同時,教師還必須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教師作為引導者的特點是含而不露的,如8年級物理的第二章第三節(jié)“快與慢”,上課前把學生帶到操場上,將學生分成4人一組,每組發(fā)給一塊秒表,兩個學生記時,兩個學生沿著200米跑道跑一圈,再讓他們交換進行?;氐秸n堂上,先讓學生處理自己測量的數(shù)據(jù),會發(fā)現(xiàn)都是跑200米,所用的時間各不相同,跑得快的所用時間少,跑得慢的所用時間多。教師再引導他們怎樣來表述運動的快與慢,就很自然的引出“速度”的概念,然后要求學生計算出對方和自己的速度大小。計算得到的速度有3.2 m/s、3.45 m/s、4.12 m/s、5.42 m/s……很多不同的數(shù)字。這時教師再引導學生,如果用自己各自的速度跑5分鐘,可以跑多少路程?他們很快就明白,是要用1秒鐘跑的距離乘以300秒的時間。教師只要稍微指點一下,學生就得出了路程的計算式。最后教師又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以你自己的速度,跑完1 000米,需要多少時間?思維敏捷的學生很快就知道要用路程去除以速度,這樣就得到了時間的計算式。通過這兩個問題,公式的變形也就完成了。
(2)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為方式主要有觀察、傾聽、交流。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xiàn)交流。如在教學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這一內容時,筆者在講清要領后,讓學生分組動手做實驗,并參與到他們的實驗過程中去,了解他們在實驗時的所思所想。個別存在的問題給予個別解決。在總結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時,先由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傾聽學生提出的觀點,然后讓幾個有代表性、思維方法好的學生進行講解。這就縮短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學生容易把教師當成他們學習的伙伴,愿意與教師進行探討、交流。
2教學中要“用活”教材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要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深加工,設計出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課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把教學問題簡明地闡述清楚,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去探索,實現(xiàn)自主學習。
(1)教材不等于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大于教材。教學內容的范圍是靈活的、廣泛的,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只要適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的材料都可作為學習內容。教師“教教科書”是傳統(tǒng)的“教書匠”的表現(xiàn),“用教科書教”才是現(xiàn)代教師應有的姿態(tài)。例如在學習“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這個章節(jié)時,先引導學生探索物體在產生聲音的過程中是否與振動有關。教材中舉了4個例子,蟋蟀的鳴叫不可能在課堂上研究,要研究也是在課余有條件時進行;揚聲器和音叉的震動也不是每個學生能夠進行的;唯一能夠探究的是用手指感受講話時喉頭的振動。為了感受產生聲音的過程,上課時每兩個學生發(fā)一根橡皮筋,讓一個學生用兩手繃緊橡皮筋,另一個學生用鉛筆或手指彈動橡皮筋,觀察橡皮筋發(fā)聲時的振動。通過實驗引發(fā)了學生的探索欲望,學生根據(jù)實驗找到了發(fā)聲的原因。
(2)充分利用教材開創(chuàng)自由空間。過去的教和學都以掌握知識為主,教師很難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開發(fā)教材,現(xiàn)在則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編入了一些讓學生猜測和想象的內容,以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各種不同的思維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學生自由閱讀的欄目以及課題學習。如在教摩擦力時,先提出“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的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提出猜想和假設,然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對于摩擦力的應用問題,我們把它改成學生課外學習研究材料,讓學生通過詢問、調查、閱讀有關書籍和上網(wǎng)查閱等多種渠道,搜集有關知識資料,并通過書面形式打印出來供全班學生閱讀。這樣做既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課外知識。
3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jīng)驗
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基礎之上,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學習的自我生成過程中的生成是他人無法取代的,是由內向外的生長,而不是由外向內的灌輸,其基礎是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段經(jīng)典的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就此進行教學?!边@段話道出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掌握了這個標準以后,在教學中要始終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出發(fā),了解已知的,分析未知的,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目的、教學方法。
例如8年級物理“光的反射”這一節(jié),根據(jù)這一節(jié)接近于實際生活的特點,在了解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上,讓他們自己總結、交流每個人對平面鏡成像的感受,自己動手,反復對平面鏡成像進行實驗探究,并根據(jù)自己的想象,利用豐富圖形構造生活實景。
4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科學地評價每一個學生
新課程評價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情況,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以及相應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fā)展。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適合時代發(fā)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識、有能力、有紀律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
評價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發(fā)展。淡化考試的功能,淡化分數(shù)的概念,使“考、考、考,教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話成為歷史。評價學生應該多幾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評價的標準,評價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來量,肯定會把一部分有個性發(fā)展的學生評下去。評價中應遵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學生在這種只有更好的評價激勵下,會不斷地追求,不斷地探索和攀登。這才是評價的真正目的。
以上幾點是筆者在教學實踐和學習時的體會。教師應該盡快適應新課程的要求,不怕挫折和困難,要不斷學習、反思,不斷充實自己,積累經(jīng)驗,在實踐中去感悟新課程理念,讓實踐之樹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