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溫面散熱敷乳突穴治療難治性面神經麻痹的臨床療效。方法:將64例難治性面神經麻痹患者按就診時間依次編號,奇數號為溫面散治療組,偶數組為針灸對照組。就診時及治療3月后,分別由本院神經科與針灸科醫(yī)師進行H-B分級及面神經功能評分,2組間及治療組治療前后H-B分級以及面癱評分數據進行對比分析.結果:治療組32例,顯效13例,有效15例,無效4例;對照組32例,顯效8例。有效13例,無效11例。2組總有效率比較,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有顯著性意K(P<0.05)。結論:溫面散熱敷乳突穴治療難治性面神經麻痹療效顯著、方便價廉。
關鍵詞:溫面散;中藥熱敷;乳突穴;難治性面神經麻痹
中圖分類號:R745.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11-0009-02
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或Bell's麻痹是莖乳孔內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導致的周圍性面癱,多由風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經功能不穩(wěn)定等引起局部神經營養(yǎng)血管痙攣,導致神經水腫和脫髓鞘病,臨床表現為口角歪斜,伴(或不伴有)乳突區(qū)的疼痛。一般House-Brachmann面神經功能分級Ⅱ-Ⅳ級面癱,在1~2月內可望恢復或痊愈,但部分V-Ⅵ級的面癱,2月內難以恢復或好轉,稱之為難治性面癱。筆者采用溫面散熱敷乳突穴治療該病32例,取得較好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64例難治性面神經麻痹患者為本院2006年4月~2007年2月的門診患者。按就診時間依次編號,奇數號為治療組,偶數號為對照組。治療組32例,男17例,女15例;平均年齡為(54.2±3.5)歲,病程平均為(85.2±4.3)天;病位在左側14例,右側18例;其中高血壓病20例,糖尿病12例,冠心病10例。對照組32例,男16例,女16例,平均年齡為(55.74±4.2)歲,病程平均為(83.74±5.2)天;病在左側17例,右側15例;其中高血壓病18例,2型糖尿病13例,冠心病9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發(fā)病時間及病位等,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診斷符合國家中醫(yī)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病程在2月以上;(3)定位在面神經管內或面神經管外;(4)根據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確定的House-Brachmann面神經功能分級V-Ⅵ級的面神經麻痹患者;(5)簽署知情同意書如完成指定療程,可能會引起局部色素沉著或皮膚過敏等問題。
1.3 排除標準 (1)療程在2月以內;(2)定位在核性癱、橋小腦角癱;(3)繼發(fā)腫瘤,外傷,格林巴利綜合征等患者;(4)不能完成規(guī)定療程或資料不全者;(5)未簽署知情同意書。
2 治療方法
2.1 一般治療 2組患者均給予維生素凰每次口服20mg,每日3次;地巴唑每次口服20mg,每日3次;維生素B每次肌注0.5mg,每日1次以及對癥治療。
2.2 對照組 加用針灸治療,取患側翳風、頰車、四白、下關、合谷、足三里等穴位,留針30min,采用電針輕刺激,每日1次,1月為1療程,共3個療程。
2.3 治療組 在一般治療基礎上,加用溫面散熱敷患側乳突穴。根據中醫(yī)辨證選用白附子、僵蠶、全蝎、桂枝、香白芷等5味藥等份,加冰片少許,研為極細末,用酒及氮酮等份調勻成糊狀,裝棕色罐密封備用。使用時,先將患側乳突穴處用酒精棉球消毒,后取生藥5g,均勻涂于紙膠布中央,酒精燈加熱貼于思側乳突穴,每日1次,1月為1療程,共3個療程。
2.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用SPSS12.0軟件統(tǒng)計分析,正態(tài)分布者用均數士標準差(x±s)表示。2組臨床療效比較以及就診時與就診3月后結果比較,計數資料用t檢驗,計量資料用χ2檢驗。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痊愈:H-B分級達Ⅰ級,面神經功能評分100分,面神經支配的所有功能正常;顯效:H-B分級達Ⅱ級,面神經功能評分在75分以上,不足100分,靜止時雙側對稱,運動時抬額、皺眉良好,閉目尚可,口角左右輕度不對稱;有效:H-B分級Ⅳ-Ⅵ級經治療后改善為Ⅲ級,面神經功能評分在75~50分之間,靜止時雙側對稱,運動時抬額、皺眉輕至中度運動,用力可閉目,口角左右輕度下垂;無效:經3個月治療后仍停留在H-B分級Ⅳ級以上,面神經功能評分在50分以下,可見明顯的面神經癱瘓。
3.2 治療結果
3.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3.2.2 2組間治療前后H-B分級以及面神經功能評分比較
結果見表2。就診時2組H-B分級以及面神經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治療后2組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同時治療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提示治療組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
就診時2組比較#P>0.05;治療后2組比較*P<0.05;治療組治療前后比較△真P<0.05
3.2.3 不良反應 部分患者出現局部色素沉著,經用酒精棉球擦洗,1周內基本消失。全部病例未出現過敏反應。
4 討論
面神經麻痹,屬于中醫(yī)“口僻”之范疇,《諸病源候論》云:“偏風,是受風于夾口之筋也?!卑l(fā)病之初,緣因正虛體弱,脈絡空虛,風寒入侵,痹阻頭面經絡所致。其邪去正盛,病可獲愈;若遷延日久,風、寒、痰、瘀壅結,阻遏經氣,面部經絡肌肉失之于濡養(yǎng),病情頑固,治療棘手。治宜溫經散寒、祛風化痰、活血祛瘀為法。溫面散中用桂枝為君,通陽化氣、溫經散寒;白附子辛溫為臣,走頭面經絡,祛風化痰;僵蠶、全蝎辛平為使,祛風通絡;香白芷辛溫,引藥人經,芳香走竄,擅走頭面經絡。諸藥為末,借助酒之辛味、冰片之芳香,更加透皮吸收劑,加熱貼敷乳突穴(面神經管出顱之處),共奏溫經化痰、祛風通絡之功,使風、寒、痰、瘀得祛,癥狀自除。
難治性面神經麻痹患者多見于老年患者,常合并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預后較差。其病理改變是由于面神經在面神經管缺血、水腫、受壓,繼而神經變性所致。本課題組選用溫面散加熱貼敷乳突穴,使藥力直達病所?,F代研究表明桂枝有抗炎、擴張皮膚血管等作用,白附子、僵蠶、全蝎、桂枝具有鎮(zhèn)靜抗驚厥,改善微循環(huán)等作用,加之芳香、酒精及透皮吸收劑有助于藥物吸收。筆者認為溫面散具有改善面神經血液循環(huán),促進神經恢復等作用。目前藥理、毒理及皮膚刺激實驗正在進行中。
本研究表明:溫面散治療后面神經功能明顯改善,療效滿意,而且優(yōu)于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