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民意識在國家進步的進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國家進入了”十一五”規(guī)劃時期,人的權利回歸貫穿于國家各項活動中。大學生作為迎接新時期的主人,是否具有公民意識,是決定我們國家發(fā)展進程的一個重要因素。
關鍵詞:大學生;公民意識;思考
一、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yǎng)必要性
公民概念在西方由來已久,它直接與國家相連并被認為是政治民主的一個關鍵指標。即“政治參與大眾化”的水平,“還經常被視為現(xiàn)代化過程的本質特征甚或界定性因素”[1]。在法制健全和高度文明的現(xiàn)代化的社會,生活在其中的人都應該有現(xiàn)代化的公民意識。這樣的人,不僅具有愛國、忠誠及服從國家的品質,而且有能力對國家的事務評頭論足,并愿意參與對其的改進和完善,因為“正是在公民這一層次上,而非精英層次決定著民主自治政府的最終潛能是否存在”[2]。也就是說,公民的素質的高低,決定著未來現(xiàn)代化的水平。
現(xiàn)代社會,人們在對民主和法律等社會現(xiàn)象的認識過程中,對公民意識的概念也逐漸明晰。它是民主意識與法律意識在國家活動領域為主的宏觀范圍內交融整合而成的特殊社會意識,是作為公民這個共同的社會角色對社會生活自覺的心理活動,是人的紀律意識、道德意識、法律意識的綜合反映。體現(xiàn)為公民對自身權利的認識和覺醒,對法律權威性的承認和尊崇,對法治理想的崇敬和追求。過去,我們的公民教育表現(xiàn)得比較重視國家利益、階級意識、思想覺悟、道德水平、紀律觀念,而缺乏對作為國家公民應該具有的權利與義務觀念、自由與紀律觀念、平等觀念、主人翁意識等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即先進性要求有余而廣泛性要求不足,特別是在按照公民的權利、義務來要求和規(guī)范社會成員方面做得不夠,在當代大學生中表現(xiàn)也十分明顯。例如學生對學校不當處分的沉默,學校不能提供正當?shù)霓k學條件,學生交納的學費和所獲取的知識不成正比,找工作靠關系,經濟條件好的學生看不起經濟條件差的學生等等。
受網絡影響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其權利意識而非義務意識、平等意識而非層階意識、自主意識而非依附意識在心中占了主導地位。將其內心潛意識中具有公民意識的合理因子加以疏導,用公民意識正確引導,是網絡時代大學生教育的必不可少的內容。
大學生作為時代的主人,未來社會生活的參與者與主導者,其公民意識的強弱,決定的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設。大學教育已不僅停留在傳統(tǒng)的傳授知識上,他還應該為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起到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現(xiàn)代公民意識教育的內容
現(xiàn)代公民意識具有復雜的內容,簡單的概括如下,民主意識、權利意識、法律意識、公德意識等等,其中權利意識是根本,是出發(fā)點,民主意識是正確行使權利以及保障權利的有效使用工具,法律意識是保障權利的正確意識,公德意識是法律不必調控的而整個社會運行必不可少的社會基礎意識。
1、民主意識
大學生民主意識是大學生所具有的積極參與、正確行使民主權利,履行民主義務的心理活動。大學生必須具有民主思維能力,即能根據(jù)社會主義民主觀念思考社會、政治、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有關問題,進行正確的判斷及推理,作出正確的決定。在說話、寫文章時善于使用民主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愿望,溝通、交流思想。掌握民主的要求、程序、方式、方法,合法、適度、適時行使民主權利,履行民主義務(包括學習民主權利、義務) ,促進民主建設,促進政治理論、專業(yè)理論、技術、能力的學習,能夠切實發(fā)揮社會、學校、學生主人翁作用。
2、法律意識
法律意識是對法律在調整社會關系的思想看法。生活中所起作用的“國家意識”是一種體現(xiàn)社會發(fā)展的共同理想,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愿望,統(tǒng)一意志,指導行動的新的社會意識。它派生于憲法和法律的原則、規(guī)范。在我國,它既有合理繼承工人階級意識,使之適應時代要求,成為人民當家作主、自覺遵紀守法、維護社會秩序的向導和思想保障的一面,又具有國家意志的法律性一面,它要求“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當代的大學生要樹立任何道德的和政治的規(guī)范都必須服從于憲法的觀念,無論是伸張正義還是懲處罪惡,無論是政治行為還是經濟行為,無論是任何一級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在憲法規(guī)定的范圍內活動。
3、權利意識
現(xiàn)代社會,我們所處社會的幾乎所有領域都建立了相應的制度和法律,幾乎所有社會生活都變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整個社會成為由法律和制度構成的既有活力又管理嚴密的網絡系統(tǒng)。每個公民一切民主權利的實現(xiàn),都應該在有序有效的狀態(tài)下進行。所以,廣大公民既要有對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法律的承認、尊重的自律觀念,又要有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民主功能的科學求實精神。即不僅要樹立自己在國家和社會中具有不可剝奪的權利意識,而且要樹立在國家和社會中具0hGYY2H9zD4XE3MXQNaYaw==有不可推卸的、理應承擔的責任意識。這種精神是現(xiàn)代社會公共生活的基本準則。公民意識孕育的積極守法精神,能為法治秩序提供必要的信仰基礎,在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過程中,優(yōu)良的公民意識可以充分使法治理念、法律制度最大限度地轉化為人們生活中的信念和準則,從而建立起普遍有效的法治秩序。
4、公德意識
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是現(xiàn)代社會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我國傳統(tǒng)的德育教育,主要強調服從和奉獻。而現(xiàn)代德育所要培養(yǎng)的是建立在個人權利和義務基礎上的公德。今天,現(xiàn)代社會健全的法律不僅是講理的,而且也是講情的,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效率將是國家倡導的一種新的道德倫理。文明的社會總是通過教育傳遞著維持社會健康發(fā)展的社會公德,它使傳統(tǒng)的美德與新的道德觀念相承接和融合。譬如忠誠→誠信、克己→守法、仁義→友愛、聽話→自強、忍讓→競爭、領導→服務等。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領域不斷擴大,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相互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因此,良好的行為方式、自覺的公德意識不僅僅是個人優(yōu)良素質的體現(xiàn),而且對維護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保持社會的健康與穩(wěn)定發(fā)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yǎng)的方式
大學生活會給即將進入社會的大學生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跡,特別是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會直接指導他們的今后生活,對他們的就業(yè)趨向,工作方式、理念等等都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大學一定要注意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的公民意識。
1、返還學生權利,保障正當權益。學校要尊重并滿足學生的正當學習權益,如提供正常的學習條件,提供學生足夠的選修課程,有足夠學生挑選的老師;提供學生實驗、實習開放獨立的空間,提供學生時代前沿信息,保障學生的學習權益。建立學生學習權益救濟措施,如學生評價教師,規(guī)定教授給學生上課,足夠的自習教室、實驗室開放,圖書館的資料豐富并便捷使用,網絡資源的便利等等。
2、倡導師生平等,傳遞民主氣息。傳統(tǒng)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被視為“教育者施加影響,改造受教育者”的簡單過程。這種教育方式導致了單一的教育主體觀,嚴重地挫傷和壓抑了受教育者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弱化了被教育者人性的提升。網絡的產生和發(fā)展改變了人們原有的交往方式,使人們的交往更趨于平等和個性化。在這種情況下,傳統(tǒng)大規(guī)模集體教育的模式應該加以改進,積極采取平等式、交互式的教育方式。
3、參加學校管理,培養(yǎng)權利意識。學校的很多制度都和學生的利益密切相關,學校的這方面制度怎么制定的,哪些方面更有利于維護學生的利益,哪些可能會損害學生的利益,不光由學校一方來決定,學校應該提供相應的途徑把學生的訴求反映上來,即讓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的相關管理,行使其作為被管理者的權利,而非絕對的服從學校制定的一切制度。大學生通過積極參與學校的管理,把自己的觀點提供給決策者或者自己來決策,可能最終結果并不是參與者想要得結果,而是大多數(shù)人的意愿,但通過大學生的參與,大學生勢必會認同由此制定制度的初衷,并對管理的理解和支持。
4、組建學生社團,培養(yǎng)民主素質。民主政治的要義是公民平等而普遍地參與決策。民主理論相信,社會成員作為整體,其智慧和能力可能會超過少部分人?,F(xiàn)實政治生活中的有關公共利益的問題,凡是經過全體公民辯論或參與意見后作出的決定,顯然會更合理、更明智。民主并不是惟一的目的,它更多地表現(xiàn)為一種工具性的價值,至少是保障個人自由最有效的手段,或者說從個人權利觀點來看民主制度最具有合法性[3]。大學生通過參加并管理學生社團,能正確理解民主的運行規(guī)則,培養(yǎng)民主素養(yǎng)。
引導大學生的公民意識要注重于實踐。純粹理論或空洞的口號,我國歷史上的政治曾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當前,大學生的公民意識必須與時俱進,注重實踐性。要使當代大學生認識到權利是每個公民應有的,每個公民都有權行使自己的正當權益,沒經合法程序都不能被剝奪;認識到民主過程不是一種外部的政治沖突,外部的政治沖突不符合大多數(shù)人的愿望,只能被極少數(shù)人所用,挑起動亂。不利于現(xiàn)代化建設,也不利于民主程度的真實提高,更不利于在我國建設出比西方國家更為完善的現(xiàn)代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認識到民主化的過程就是法制化的過程。我們的法制作為社會主義政治思想和現(xiàn)代化民主觀念的物化形式是全體人民包括大學生不斷努力奮斗的結果。
總之,建立民主、團結、和睦的生活家園是我們共同奮斗的目標。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必要途徑。
作者單位:中原工學院
?。ň庉?雨露)
[1]羅茲曼. 中國的現(xiàn)代化[M]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4.
[2]James F Lea. Political Cons ciousness and American Democ2racy[M] .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982.轉引自張民?。褚庾R與中國現(xiàn)代化[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3.2.
[3]李強.自由主義[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