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掌握了人文知識,并不等于具備了相應(yīng)的人文素質(zhì),這里需要學習者的自我轉(zhuǎn)化、自我改造,而教師的職責在于幫助學習者完成這一艱難的過程。根據(jù)教師對這一任務(wù)完成程度的不同,人文課程教學的境界可以分成四個層次:無人的教學、有他的教學、有我的教學、親驗教學。
關(guān)鍵詞:人文課程 人文素質(zhì) 教學境界
一、 科學課程與人文課程教學的不同要求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大學課程一直在科學主義課程范式和人文主義范式之間搖擺不定,就總體而言,大學教育歷來就有一種重視理性和科學的傳統(tǒng),尤其是當代中國的大學教育,急于為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培養(yǎng)大批優(yōu)質(zhì)人才,更加重視課程設(shè)計的理性和實用性。然而,當代社會對科學主義導致“非人化”的詬病和批判日益加深,時代越來越彰顯出對“人”的關(guān)懷,大學的人文功能隨之也逐步凸顯出來,人本主義的課程范式也漸漸在大學課程中占有一席之地。至此,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在大學課程中實現(xiàn)了有機融合。與課程范式相對應(yīng),我們也將大學的課程劃分成科學課程與人文課程。
由于以上不同,對科學課程的教學要求相對簡單,可以歸納為以下幾條:
教師的職責是傳遞知識,扮演傳播知識的角色;耐心、反復(fù)地講解;強調(diào)學習者認真聽講,勤奮學習;學習者應(yīng)該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不斷探索,大膽創(chuàng)新。
人文課程則完全不同,因為教師采取以上手段傳遞了人文知識之后,接受者并不能形成相應(yīng)的人文素質(zhì)。比如,教師已經(jīng)把道德的重要性、相關(guān)的理論講解得清楚明白,學生也聽明白了,考核時個個考了優(yōu)秀的成績,試問,是否接受者的道德水平全都大大提高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接受者所掌握的只是一種外在于自身的人文知識罷了,這里還有一個轉(zhuǎn)化的過程,這個轉(zhuǎn)化過程完成不了,我們的教學目標就沒有實現(xiàn)。教師雖然不能代替學習者完成這一轉(zhuǎn)化,但并非毫無影響能力。筆者認為,完成人文課程的教學目標,必須采取以下措施:
1、 教師的職責不是講解人文知識,人文知識不存在看不懂的問題,學習者只要認看書
就行。教師的職責是演義人文知識,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使接受者從情和理兩個方面受到感染和教育;
2、教師教學時必須進入角色,這個角色不是傳播知識者,而是舞臺上的演員;
3、言傳不如身教,教師本身必須具備相應(yīng)的人文素質(zhì),一個根本不能尊重他人的教師,也不可能教會學習者尊重他人。
二、人文課程教學的四重境界
宋代青原惟信禪師悟道以后,這樣描述自己悟道的經(jīng)過: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青原惟信禪師此話何意?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是執(zhí)迷于外物,不見其中的真相;見山不是山,這是對物本身的否定,認為物之外還有一個真相,這是對佛法的執(zhí)著;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境界又進了一步,徹底擺脫了佛法的束縛,否定了對佛法的執(zhí)著,這才是真正的解脫,領(lǐng)悟了佛法的真諦。
惟信禪師所說的三重境界只是自身修證悟道的經(jīng)歷,沒有涉及教導弟子學道的問題,那么禪宗的“教學宗旨”是什么呢?可以概括為十六個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歸結(jié)為一句話就是“以心傳心”。可見,只有已經(jīng)悟道之人才有資格做教師,沒有得道的人當老師只能以文字傳授佛教的知識。得道的人做老師才能離開文字,以自己的實際所得去教導別人,使別人也能悟道。
筆者受到禪宗修行的啟發(fā),認為人文課程的教學實際上存在四重不同的境界。境界不同,教學的效果也就相差甚遠。
1.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無人的教學。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是凡夫俗子的境界,他們只是執(zhí)迷于所見所聞,看不見所見所聞背后的真相,誤認為所見所聞就是事情的本來面目。
教學的最低境界就是如此,書上怎么說的,就怎么講,至于書上為什么這樣講,也就不得而知。也就是說,教師的任務(wù)就是把書上記載的東西傳達一下,前無古人,后無學生,中間不見自我,本文稱之為無人的教學。書上的人文知識只是前人思想的凝集和凍結(jié),在前人那里,這些都是有血有肉的,用文字記載以后,就變成了“休克魚”,雖然沒有失掉生機,可是這生機隱藏著,需要激活。激活“休克魚”的任務(wù)當然應(yīng)由教師完成,這一環(huán)節(jié)無法完成的話,就等于“前無古人”。其次,學習者也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臺機器等著你去輸入程序或者裝配零件,他有能動性,對教師所講授的東西是有選擇權(quán)的。作為教師,應(yīng)該親自與學生進行雙向交流,而不是把凍結(jié)的人文知識生硬地裝進學生的腦袋,完成不了這一教學要求,就等于“后無學生”、“中間無我”,合起來稱之為“無人的教學”。
“無人的教學”中,教師僅僅充當了“刻錄機”的功能,學生充當了一張空白的光盤。對于傳授科學知識來說,這種教學也許不是一點作用沒有,但是對于人文課程而言,這是毫無效率的。因為學生的思想不可能是一張空白的光盤,他事先就有了一定的思想、價值觀、信仰等等,對于強行輸入的“異端”內(nèi)容,原來的思想具有一種本能的抵抗,除非你能通過理性的、情感的交流來征服它,讓學習者不知不覺地拋棄舊的東西,然后才有可能由他自己裝進新的東西。
2.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有他的教學
凡夫俗子聽聞佛法以后,知道自己原來所執(zhí)著的世間萬物都不是世界的真相,認為只有佛法才是真實的,他們認為離開世法以外還有一個獨立的佛法,殊不知,這又進入了執(zhí)著佛法的境界,雖然所執(zhí)著的對象不同,但執(zhí)著的性質(zhì)是相同的,仍然沒有悟道。
教學的第二重境界也是如此,此時的教師已經(jīng)不是一個照本宣科者了,他知道書上的文字并不是相關(guān)事物的真諦,真諦隱藏在文字的背后,在創(chuàng)造這些“凍結(jié)的思想”的學者那里。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他或者繪聲繪色地講述一個成功的典型案例,或者系統(tǒng)介紹某人的思想,并且告訴學生,只有如此,才能成功。比無人的教學進步的是,這里終于見到了人——發(fā)現(xiàn)或者創(chuàng)造思想的人,教師并不是扔給學生一條“休克魚”,而是將其激活,生動地游給學生看,但是,這里仍然沒有我,沒有學生,只能稱之為“有他的教學”。
這種教學境界存在的問題是:
(1)缺乏師生之間的交流,教師只是一個介紹人,把“古人”介紹給學生以后,自己也就完成了任務(wù);
(2)教學中不見教師,教師只是一個沒有自我意識的、會說話的教學機器;
(3)讓學生誤認為所學的前人的經(jīng)驗是絕對的、普遍的真理,只能遵守,不能創(chuàng)新。
3.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有我的教學
擺脫對世法的執(zhí)著之后,還要擺脫對佛法的執(zhí)著,其實佛法不離世法,兩者是二位一體的。真正悟道的人,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說明,悟道的人是自己親證了佛法,他與佛法成為了一體。俱胝向天龍請教佛法,天龍豎起了一只手指向他示意,俱胝當場徹底省悟了,從此,凡有參學的僧人來到,俱胝只是豎起一指,不做其他解釋唱說。俱胝有個童子,在外面只要被人問:“和尚說法的要點是什么?”童子也是豎起一指,于是人們對俱胝說:“您那童子也會佛法,凡有人問法,也和您一樣豎起指頭?!?br/> 俱胝聽了,這天便在袖中藏了一把刀子,見了童子問道:“聽說你會佛法,是嗎?”
童子說:“是?!?br/> 俱胝就問:“什么是佛?”
童子豎起一根指頭,俱胝就拿刀斬斷他的指頭,童子大叫著跑了出去,俱胝喚他一聲,童子回過頭來,俱胝又問:“什么是佛?”
童子又豎起手指,卻不見了指頭,童子豁然領(lǐng)悟了。
在上面這個禪宗的故事中,悟道之前的童子就處于“有他無我”之境。俱胝是真正的悟道之人,豎起一指只是一個傳道的形式,關(guān)鍵的是佛法的本身。
實際上,此時的教師已經(jīng)“得道”,具有親驗教學的自身素質(zhì)了,所欠缺的只是教學的方法而已。
4.以心印心:親驗教學
對禪宗而言,前三重境界闡述的只是個人悟道的經(jīng)歷,還沒有觸及如何引導后學的問題。禪宗的教學宗旨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四句話: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安涣⑽淖?,教外別傳”,不能作狹義的理解,其真實的含義,只是說文字雖然是道的表達形式,但并非道的本身,若執(zhí)著于文字,即是舍本逐末?!爸敝溉诵模娦猿煞稹?,關(guān)鍵在于“直指”二字,意思就是以心印心,由教者與學習者直接交流,而不是轉(zhuǎn)授他人的思想,教者的職責在于把握時機,啟發(fā)學習者,但無法將自己所悟之道直接轉(zhuǎn)給學習者,學習的主動權(quán)掌握在學習者的手中,需要他自己的體驗和領(lǐng)悟。
對于人文課程的教學而言,此為第四重境界:親驗教學。親驗教學的特征表現(xiàn)如下:
?。?)教師本身已經(jīng)具備相應(yīng)的人文素質(zhì),而非人文知識,他是一個“得道者”;
?。?)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尋找最佳時機啟迪學習者;
?。?)與學習者進行體驗的互動,以心印心,而不是知識的交流;
?。?)把主動權(quán)交給學習者。
作者單位:三峽大學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 龍子民.禪說管理[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5.
2、 尚懷云.禪的故事全集[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
3、張祥云.教育的人文反思[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4.7-8.
3、 曹石珠.論課堂教學的體驗缺失及其矯正[J].教育科學,2004.1-2.
?。ň庉嫞河?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