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二十八九歲的時候還沒有嫁出去,那是我最著急的時候,女人對年齡天生有一種焦慮感,她覺得青春易逝,三十五六歲一照鏡子覺得臉上的光澤都沒有了。我二十八九歲自認為事業(yè)已經(jīng)有了,但是家還沒有,那時候不管什么人我都見,一周見五個,見了以后各自都沒有回話了,我當時覺得我是女的,男的總是要追求一下吧。我心里特別不踏實,人家也沒有回話我就想肯定有問題了。就在自己的房間對著鏡子看,我究竟問題在哪里。人家就指出,說我缺女人味,我當時就這個問題考慮很久,后來一個朋友說女人要學會示弱,要學會天真,要學會懂了裝不懂,要經(jīng)常問“為什么呀”?后來我認真的付諸行動了一下,就永遠問“為什么呀”?我也沒有成功,后來我終于明白假如你碰到欣賞你的男人,你就是一個有女人味的女人。
他們都說我比較聰明,我自己不覺得,大家不要認為我自戀,大家認為我比一般人聰明,說男的是需要要崇拜的,我認為崇拜是愛一個人的基礎(chǔ),但是我又不會表演。后來我結(jié)了婚,結(jié)婚的時候我是崇拜他的,結(jié)婚以后我就不崇拜了。后來我離婚了,我總結(jié)了問題,我覺得有一個社會帶來的問題,我結(jié)婚的時候是男女都一樣的,沒有分別的,不管是男的、女的都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其實我是挺女性的。我做飯、帶孩子。我把家里料理得井井有條,很溫馨的。后來我明白了我的問題,不管我沒有女人味的時候也好、裝有女人味的時候也好,都是一種誤區(qū)。我個人認為我是缺乏性別角色的教育。有一個女孩子嫁了一個大款,她的優(yōu)勢就在于她有女人味,我問她的女人味在哪里呢?她說就是什么都不想。有的男的就喜歡這樣女的。如果讓我做這樣的女人我是不做的。如果是做那種鐵姑娘,我也不愿意做。
我覺得女人不是柔弱而應該是柔韌,不是天真無知,而應該是大智若愚。這是我真心總結(jié)出來的,我覺得這才叫女人味。我的一貫主張就是女性絕對不能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是失去了對方。我還主張與其你追求對方,花力氣取悅對方,不如加深自己的能力吸引對方。強扭的瓜不甜,當然也不見得對,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我堅決認為女性不能失去自我,因為人生有幾個柱子同時支撐,你要友情、愛情、事業(yè)同時來支撐,倒塌了一根還可以重整旗鼓,可以再次站起來,不能夠孤注一擲,尤其是女孩子,不要企圖嫁一個人一勞永逸,不可能的。切記不要把自己的前途,寄托在另外一個人的身上,因為這是你不可駕馭的,你會生活得非常被動。
(王海鸰為《牽手》《中國式離婚》《新結(jié)婚年代》的作者及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