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采訪是顯性采訪即公開采訪的重要補充,記者通過隱性采訪,可以獲取其他采訪手段難以獲取的新聞事實,從而更好地進行新聞輿論監(jiān)督。隱性采訪的優(yōu)點在于,獲得的新聞真實、鮮活,不僅可以避開采訪中的障礙,獲得戲劇化敘述的材料,還可以掌握批評報道中的證據(jù),既為應對批評對象的訴訟做準備,也為執(zhí)法部門處理問題提供幫助;另外,記者在對方不知情的情況下,獲得第一手材料后,迅速推出報道,也可以回避說情對新聞輿論監(jiān)督的干擾。歷史上曾經撼動美國政壇的“水門事件”、“克林頓緋聞案”等,都是先由記者通過隱性采訪向公眾披露的,此類新聞事件如果采取顯性采訪的方式,結果可想而知。隱性采訪的界定
隱性采訪,作為一個新聞概念,到目前為止并沒有一個固定的定義?!缎侣剬W大辭典》對隱性采訪的定義是:“記者隱瞞記者身份或采訪目的而進行的采訪。”《中國新聞實用大詞典》中的定義是:“不公開記者的身份,或公開記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實采訪意圖的采訪?!惫P者認為,這些定義都略顯簡單而不準確??梢赃@么說,隱性采訪是指記者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訪任務,以完全或部分不公開身份、不顯示采訪工具或設備,或者隱藏真正的采訪意圖,在采訪對象不知情的情況下,通過偷拍、偷錄、體驗等,不公開獲取已經發(fā)生或正在發(fā)生而未披露的新聞素材而采取的一種新聞采訪方式。
隱性采訪濫用的表現(xiàn)形式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huán)境下,為了贏得讀者,占領市場,各種媒體不惜“帶著鐐銬跳舞”,不斷加大隱性采訪的使用力度,從而導致觸犯法律的可能性急劇加大。濫用隱性采訪一般包括以下幾種形式:
其一,誘導式采訪。在隱性采訪中,因誘導而致的新聞結論的模糊性不僅會混淆事實,而且采訪者可能涉嫌違法犯罪。例如,記者為了獲取某軟件公司盜版銷售其他知名軟件公司軟件的確鑿證據(jù),假扮成一般用戶咨詢該軟件公司要求購買,并給出購買的可觀數(shù)額和總報價。此種作法可能會得到對方的肯定答復,但是卻陷入了“陷阱取證”的模式中:或許該軟件公司之前根本就沒有銷售過該盜版軟件,而正是由于此次“買主”的主動上門要貨,且有暴利可圖,才會誘發(fā)犯罪而開始實施盜版行為。許多人誤以為,只要對方從事的是違法或者犯罪活動,那么新聞媒體運用隱性采訪的方式進行偷拍偷錄就無可厚非,而且以這種方式進行的輿論監(jiān)督有深度、有力度,但是法律常識的欠缺導致新聞媒體忽略了一個法律上的嚴重問題:“誘導犯罪”可能涉及刑事責任。在記者隱性采訪時,如果通過故意設“套”、“陷阱”,誘使對方上當受騙甚至犯罪,可能存在教唆犯罪甚至自身犯罪的可能性。據(jù)報道,有記者到沈陽市三好街暗訪業(yè)戶銷售淫穢影碟情況,業(yè)戶自稱沒有,記者便許以高利,業(yè)戶禁不住誘惑,索性到其他攤位去買,然后再轉手倒賣。此種采訪方式與其說是暗訪,倒不如說是引誘犯罪。
其二,過度介入式采訪。一般認為,在隱性采訪中,記者依法選擇以一般民事主體的身份介入事件比較適宜,如扮演消費者、公司雇員。而記者如果在采訪中扮演了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立法、司法、軍隊工作人員等),就屬于越權而成為過度介入。例如,浙江某報記者冒充應聘者,參加杭州市招聘副處級干部的考試,結果被選中,直到有關部門決定商調時,才知道這是報社派記者“考察”招聘活動的公正性。
其三,干擾秩序式采訪。《羊城晚報》曾經刊登一篇隱性采訪的文章,該報記者為了測試上海警方的快速反應能力,在得到有關部門的特許后,冒充遭搶劫的外地游客,向上海110報警。報案后僅2分零10秒,先后便有4輛警車呼嘯而至。同樣的事例也時有出現(xiàn),山西陽泉的新聞媒體在有關部門的配合下,幾家媒體同時撥打幾家醫(yī)院的急救中心電話,聲稱某處有危重病人需急救,請派救護車。不明真相的幾家醫(yī)院的救護車先后趕到。此種“隱性采訪”嚴重干擾110報警臺、醫(yī)院急救中心等社會關鍵公共服務部門的工作。
其四,利用隱性采訪實施違法或者犯罪行為。例如,海南某法制報兩名實習記者喬裝打扮到定安、瓊海兩縣暗訪娛樂場所的設賭情況。兩人通過參與賭博,分別輸?shù)?000元和200元后,以“公開曝光”相要挾,先后三次對當?shù)毓矙C關進行敲詐,結果被依法逮捕。類似的案件很多,例如有人借口暗訪“三陪”而享受“三陪”,之后不遺余力地口誅筆伐“三陪”;有記者為暗訪濫罰款情況,故意在戴紅袖標的婦女面前吐痰,然后“義正辭嚴”地指責人家濫罰款。
隱性采訪可能觸及的犯罪
有些不恰當?shù)碾[性采訪,已經進入了《刑法》的邊界地帶,采訪者可能觸及《刑法》而構成犯罪。其一,以共同犯罪形式出現(xiàn),成為某一犯罪的共同犯罪人;其二,作為誘導式行為的實施者,可能構成教唆犯罪或者對向犯中的同類犯罪人,例如主動提出高價購買毒品、假增值稅發(fā)票等的,可能構成《刑法》第347條規(guī)定的販賣毒品罪、第208條規(guī)定的購買偽造的增值稅專用發(fā)票罪等罪名;其三,可能涉嫌觸及隱性采訪的伴隨性行為的罪名。例如《刑法》第284條規(guī)定的非法使用竊聽、竊照專用器材罪,第398條規(guī)定的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第279條規(guī)定的冒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招搖撞騙罪等;其四,可能由于其實施的采訪行為而構成犯罪,例如報假案以考驗公安機關、消防隊等公共應急服務機關的事故處理能力等,可能涉嫌《刑法》第291條之一規(guī)定的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等。
如何規(guī)范隱性采訪
隱性采訪的不可替代作用導致其越來越頻繁地被使用,因而出現(xiàn)了泛濫的趨勢,給社會和媒體本身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害。對此,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進行規(guī)范。
隱性采訪的合法條件。世界各國對于隱性采訪是否違法的判斷標準,大多以是否符合公眾利益為衡量標準,因此各國媒體和記者為了規(guī)避法律制裁,無不遵循以公眾利益為轉移的動機良好原則。這一原則一般認為應當符合下列先決條件:針對的必須是已有充分的證據(jù)表明嚴重侵犯公眾利益的行為;通過正常途徑無法收集資料;公開采訪難以了解真實情況;經過相關部門的批準。
應當指出,記者的職責就是采集新聞事實,報道新聞事實,而不是收集犯罪的證據(jù)。記者尤其不得設置圈套、引誘犯罪,不得自己導演新聞,不得使用各種不正當?shù)氖侄螢榱耸棺约河行侣効刹啥`導新聞發(fā)生。記者應當以觀察者、記錄者或是一般性的第三者身份介入,不能是事件的制造者和當事人,不能干涉事件的發(fā)展,影響其進程。
隱性采訪的身份限制。在隱性采訪中,記者不可避免地要以虛假的身份和欺騙的手法去偷拍偷錄采集新聞信息,但這并不意味著記者可以假扮任何人:其一,有一些特定的人群記者是不能假扮的,否則可能涉嫌違法乃至犯罪。記者可以假扮無職無權的社會角色,如普通顧客、乘客等。但是,如果記者假扮政府官員、司法人員等,就會有招搖撞騙等違法犯罪的嫌疑。其二,記者也不能假扮違法犯罪者。當記者在針對社會的陰暗面或違反社會公德的人或事進行采訪時,不允許假扮嫖客、妓女、毒販、小偷、不法商人等社會反面角色或違法犯罪人員的身份,這樣做不但自身存在人身危險,還會被卷入到違法犯罪的漩渦之中難以自拔。如果記者為達到隱性采訪的目的而假扮身份,如假扮毒販進行毒品交易,那么其行為已經嚴重觸犯了法律,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法官也不會因為記者的隱性采訪而網開一